屈伸自如,进退得宜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屈伸自如,进退得宜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不得志,有人向他推荐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
他找到这位老教授,倾吐了自己的烦恼。教授沉思了一会儿,默然舀起一瓢水,说:“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形状呢?”
老教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一只杯子,这人恍然,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教授无语,轻轻地拿起花瓶,把水倒入其中,这人又道:“哦,难道说这水的形状像花瓶?”
教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花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渗入土中,消失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这时,教授俯身抓起一把泥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就是人的一生。”
那个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来,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就像一个个有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在什么容器之中就像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失,就像水一样,消失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都无法改变。”
这人说完,眼睛急切地盯着教授,渴盼着他的肯定。
“是这样。”老教授微笑,接着说:“又不是这样!”说毕,老人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教授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教授手指所触之地,那里有一个深深的凹口。教授说:“下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你看,这个凹处就是雨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可以像这小小的雨滴,改变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容器破坏。”教授点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人生当如水,无常形常式,却包容万物,所以,为人处世,参透屈伸之道,自能进退得宜。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伸是屈的志向和目的。屈是手段,伸是目的。屈是充实自己,伸是展示自己。屈是圆通,是高超的处世技巧;伸能圆满,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屈是柔,伸是刚。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知晓屈伸的智慧。
一次,滕文公面临强大的齐国将在邻国薛筑城时,心里非常恐慌,于是请教孟子应该怎么做。孟子回答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业。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举出了周朝先祖太王的例子,即太王为避狄人的侵犯,体恤百姓,到岐山避难。意在劝谏滕文公面临强敌时,不要与人争强斗胜,而是自己勉励为善,巩固内部,然后自立图强。
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使国家保存下来的最实用的办法,也是能屈能伸之道。遥想项羽当年,率兵反秦,称王称霸,真是英雄豪气盖云天,这样一位大英雄在败北之际,却选择了自刎。空留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如果项羽能够回到江东,也许江东子弟还会跟随他,重谋天下,其结局也就不会如此悲惨。因此,人在该忍耐时当忍耐,万不可因一时之意气葬送自己的一生。
所以,儒家先哲们告诉我们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能屈难,能伸也不容易。勾践灭吴的故事,众所周知。当他被吴国打败,困于会稽山上时,可以说是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坚硬的“容器”,他选择了蛰伏,卧薪尝胆,10年生聚,10年教训,励精图治,终于一举灭吴。这正是勾践能屈亦能伸的结果。
屈是一种气度,伸是一种魄力。处逆境当屈则屈,大丈夫矣。当屈不屈,意气行事,莽夫行为,易折。处顺境乘势应时,该伸则伸,伟丈夫矣。当伸不伸,一蹶不振,优柔寡断,无能。伸后能屈,需要大智。屈后能伸,需要大勇。屈有多种,并非都是胯下之辱;伸亦多样,并不一定叱咤风云。屈中有伸,伸时念屈。屈伸有度,刚柔相济。
做人就要学会能屈能伸,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是如此。要学会做水一样的人,来适应这个社会。可以和一些人在一起共事;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做工。可以被人捧到天上,也要学会忍受别人的责骂。在不断屈伸中慢慢地成长,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人若能达到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再也没有困难和挫折、厄运和耻辱,它们全都在屈伸的转换中化作奋起的力量,帮助我们去赢取前方更大的成功。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