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容纳各种声音的气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要有容纳各种声音的气度儒家认为,作为领导,在处理与下属关系时,认为让人惧怕自己不若让人敬重自己,只有能容人的领导者才能服人。《论语·为政》中,孔子就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在春秋时代的影响非常大,他周游列国的时候虽然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但是一些权臣和国君对他和他弟子的德行与才能还是很钦佩,所以经常会有人向他请教治国等问题。今天是哀公问孔子怎么服众的问题。哀公就是鲁哀公,他是孔子自己母国的国君。哀公说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我的领导呢?注意这里的“服”有两个层次:一方面是要人不敢反抗,这种服气是低层次的,是运用权术的霸道;另一方面是用德政让人心服口服,这是古人所讲的王道。
孔子不好直接批评他的国君,他很婉转地说明这个道理,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个“举”就是提拔,这是针对鲁哀公当时的政治弊病而来。举直,就是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错诸枉”的错等于措,就是把他摆下去、放下去,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相反的,“举枉错诸直”,把狂妄的人提拔起来,或只用自己喜欢的人,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
看起来孔子的道理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做事原则真正操作起来,却又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比如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他的内心也不是不想“举直”,只不过人们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任用自己看着顺眼的人。而这样自然难免就会有人有意见了。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注意,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注意自己的度量,能够做到用真正有才华和德行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当中可能需要你割舍自己喜欢的人,有时候用的人也许是自己的政敌,也许是自己非常不欣赏的人。但是一个真正合格的领导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气度,敢于容纳和任用自己不喜欢的人。
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大定之后,在一片等待论功行赏的气氛当中,却只先分封了20多名功劳不大的部将。其他在他眼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部将,如何分封都还在斟酌考量中。
那些自恃功劳不凡的部将无不伸长脖子,望眼欲穿,而且生怕论功不平、赏赐不公,天天红着眼珠,大眼瞪小眼,一个个焦虑难安。不仅同僚之间钩心斗角,与刘邦之间也衍生出相当紧张的气氛。
刘邦非常苦恼,于是便唤张良前来,想听听他的想法。
张良有些沉重地回答他说:“陛下来自民间,依靠这些人打得天下。过去大家都是平民百姓,平起平坐。现在你成为天子之后,先分封的人大部分都是世交故友,所诛杀的都是关系较疏远的人,不然就是得罪你、让你看不顺眼的人。这样下去,难免会有人心生反意。”
刘邦听了之后,面色凝重,便问张良如果真有这么严重,该怎么办?
张良想了一下,便先反问刘邦说:“在这些一起打天下的部将当中,你最讨厌的人是谁?这个人不被陛下喜欢的原因,最好又是大家所熟知的事。”
刘邦回答说:“雍齿常常捉弄我,他是我最讨厌的人,我想这也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
张良马上提出建议:“那么,今天就先将雍齿封为王侯。这样一来,我看就可以解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安定大家的心了。”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立刻宣布将雍齿封为“什邡侯”。
这件事果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些人看来,连皇帝最讨厌的人都有糖吃了,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自然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张良的建议也正是孔子对鲁哀公的建议,世人知晓张良的多谋善断,却不承认我们的圣人孔子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人。通常我们都认为领导很有威严,其实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与其让自己的下属惧怕你,不如让他们敬重你,与其排除异己,任人唯亲,不如包纳众人,即便是自己的反对者,只要有才能、足以胜任工作便可以放手任用,这才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服众”的真正含义。当领导不容易,当一个好领导尤其难。表面上看起来八面威风,其中滋味,不是个中人则难以体会。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