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稳中求胜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循序渐进,稳中求胜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里孔子是要告诉子夏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
人们做事不要只讲究快,不要只图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万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做人做事要掌握稳中求胜的准则,不可心急。其实说的也就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古时候,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高了,感到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详细介绍,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历史上,一心求速成,因冲动而坏事的例子比比皆是。
东汉末年的刘备自桃园结义后,与义弟关羽、张飞弟兄三人想借“匡扶汉室”之名,成就一番事业。奋斗的前期一直是跌跌撞撞,未成什么大气候,还经常被别的诸侯逼得东躲西藏。后来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才时来运转,得了荆州,进了四川,经过艰辛的斗争,好不容易在蜀地称帝。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虽已形成,但曹魏强大,吴蜀两国相对弱小的格局并未打破,蜀地周围少数民族经常袭扰,国家初立更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刘备要展宏图,本应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或在自己的领地里励精图治,稳固基业,或者加强吴蜀联盟,一致北面抗魏。可是由于东吴利用关羽骄傲自满的情绪,赚取荆州,并杀了关羽,使刘备悔恨交加,决计举倾国之兵,东出伐吴,企图消灭吴国,为他的二弟关羽报仇。
诸葛亮见这种情形,便率领文武百官当面劝谏。刘备不听,后来诸葛亮又专门写成奏章,讲明伐吴的害处,刘备也置之不理。学士秦宓再谏,刘备甚至要砍他的头,诸葛亮等人也只好由他去了。于是刘备亲自率领七十五万大军,出师伐吴。
起兵之时,蜀军一路上浩浩荡荡,气势恢宏,斩将夺关,蜂拥而来。此时东吴的大将周瑜、鲁肃、吕蒙已先后身故,孙权在危急之时,拜儒生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东吴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并郑重地嘱托道:“京城以内的事,我自己主持,京城以外的所有疆土上的事,由你决策。”
刘备进军之际,打了几个小胜仗,已是喜不自胜,如今又听说东吴任命一介书生为帅,更是不放在眼里,便催促各路人马加速前进,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陆逊走马上任后,运用“持重不抢先,待机而制人”的战略严阵以待。原来,陆逊一上任就宣布他的决策:“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众将领开始对他这个白面书生统领大军就不大服气,今见他只下令死守不让出战,更是不理解,但碍于军令,勉强服从。当刘备大军压来,陆逊与吴将韩当并马而望,陆逊指着刘备的军马说道:“刘备兵刚来,又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他们现在驰骋于平原旷野之间,正自得志,我们只要坚守不出,对方求战不得。一俟时机成熟,我将用奇计破之。”韩当只是撇撇嘴,没说什么,心想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胆怯就是胆怯,还吹什么牛,心里很不以为然。可时隔不久,陆逊果真瞅准时机,率军动如脱兔,终于一把火烧了蜀军七百里连营。趁蜀军混乱,陆逊率大军掩杀过来,加之火助风威,风助火势,蜀军全线崩溃。刘备于夜晚乘黑冲出重围,靠沿途驿站焚烧将士丢弃的军车、铠甲等来阻断追兵,才逃回白帝城,所有舟船、军械等军用物资,丧失殆尽,蜀军尸骸漂满江面,顺江而下。直到此时,刘备还说:“我竟被陆逊所折辱,岂不是天意!”其实,哪里是什么天意,完全是他“见小利”“求速成”酿成的苦果。
刘备失败的事实,正为孔子所告诫的“欲速则不达”提供了绝好的佐证。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多花点工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许多人学习外语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于是一些人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一投机心理,制造了许多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其实这些秘诀很多只是为了赚钱,并不能有效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外语。
又比如,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总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很快进步,成绩能迅速提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尤其是在上到高年级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把以前学过的低年级的教材再重新学习一遍,才可能真正提高高年级的成绩。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渴望快速成功,所以很多人都产生了投机取巧的浮躁心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所以要想成功就不要太心急,一心急,事情只会越做越糟,事倍功半。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