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在自心,成佛在净心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学佛在自心,成佛在净心杨绛先生有一篇散文叫做《洗澡》,文中的内容很特别,她说的洗澡不是沐浴,而是给心灵洗澡,也就是净化和荡涤身心,与佛家所讲的“净心”有异曲同工之处。
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的人,心灵都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物质的尘垢,洗去心灵的尘垢,能够让我们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态去直面现实的人生。
其实,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净心并不玄妙,它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一种积极、快乐、简单的状态。
注重加强自身的心灵建设,持续不断地净化心灵,人们能够得到单纯而简约的幸福。
人的心灵变化是无限的,从肮脏的心灵产生出肮脏的世界,从纯洁的心灵中产生出清净世界,这正是“心净则佛土净”的含义。
佛陀所创造的世界,是脱离了烦恼的清净世界,所以他解脱了一切烦恼。
因而,学佛在自心,成佛在净心。佛教的一切法门,主要是使人明白自心,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主要是使人清净自心。
释迦牟尼到了一个叫逝多林的地方,他看见地上不是很干净,于是立即自己拿起扫帚,准备清扫。这时,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叶阿难陀等都闻讯赶了过来,看到佛祖亲自扫地,于是大家都纷纷效仿佛祖,一起扫地。扫完后,佛祖和众弟子便一起来到了佛殿,坐了下来。这时,佛祖说道:“其实,扫地有至少五种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二是可以让他人的心更加清净,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五是培养一种美好的品德。”
对于普通人来说,扫地是一件枯燥劳累之事,但对有心人来说,扫地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也能让人的心灵得以清净。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这两句偈子讲的正是清净心与平等心。清净心不染,心地清净,毫无牵挂,心里“本来无一物”。以清净心一心念佛,决定自在往生。
其实,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一颗清净心。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如能清除妄心,回归真心,则学佛之人必修成正果;世俗之人,也能除去烦恼,自在逍遥。
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其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路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的部队中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也许那些物欲太盛的人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劲。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扫出了一生的平淡美。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诸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贪心、怒心,人就会陷入尘世的各种诱惑、迷惘中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享受生命中最本真的快乐。
人行走于世,心灵难免在红尘俗世中遭尘埃污浊,一旦心惹尘埃,人生之路也坎坷不平,此时,不妨扫一扫我们的心底,还我们一颗纯净的初心,也就还我们一个平坦宽广的人生大道。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