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没有形式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慈悲没有形式内心的戒律往往胜过外在的拘束。佛法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生活,力行实证,让我们在繁忙中领悟到源自内心的人生幸福真谛。慈悲心像是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救世的良方。也因此,慈悲布施不一定非要遵循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守住心戒,保持理智,坚守内心的戒律,形式大可不必拘泥。所谓慈悲没有形式。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三兄弟是怎么做的。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于是他们气愤地拂袖而去。
寡妇看到弟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弟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弟弟再次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结婚要求,弟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弟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走上求道的路,最终他成就了佛果。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人愿意帮助她。最小的弟弟虽然不入山打坐,但甘心帮助一家孤儿寡母,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将秽土转变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弟弟才是真正懂得佛的慈悲的人。而当初误以为他贪恋女色的两位兄长又怎么懂得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慈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出于慈悲、守住心戒,即使违背了修行中某些形式上的戒律,也依然能够修成正果。关于慈悲和守戒,还有一段荣西禅师的往事:
有一次,一个穷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请师父发发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穷汉,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我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为难!”
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这不是对佛祖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定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虽然荣西禅师的行为看起来已经破戒,但是这种不顾个人修行,只为他人着想的胸怀,不正是慈悲的菩萨行为吗?
斑斓的蘑菇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有毒的,只能远观而不可品尝;绚烂的花朵令人欣羡,却可能是捕食其他生命的陷阱。世间的美并非都与善相关,而所有的善行,即使没有光鲜的外表,却都是美丽的。
所以,佛家讲究的慈悲并不是只有单一的形式。为了心中坚持的信念,有很多人选择了怒目金刚,舍身入地狱。慈悲不是一味地后退与忍让,不是毫无原则地迁就,而是面对给众生带来大苦难的罪恶能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屠刀捍卫无辜。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而,怒目的金刚宁愿拿起禅杖,扫荡一切妖魔,换来苍生的安宁。
所以,慈悲也可以有不一样的形式,有些看似严厉的行为却是大慈大悲。慈悲很重要,但重要之处并不在于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善,就如戒律之严在于心,而不全在参禅打坐之间。
只要我们能心怀慈悲,保持理智,坚持心戒,那么慈悲的形式也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