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反省的心胜过吵闹的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反省的心胜过吵闹的嘴夏朝时,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主动投降了。

  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舍他其谁呢?伯启的经历,与孔子的一句话很是契合,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完了啊!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过失而深切自责的人。”孔子教育学生们要“修持涵养”,也就是注重修养。而“内讼”正是修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谓“内讼”,说简单些,就是由内心对自己进行自我审判。怎么审判呢?内心进行情感与理性、天理与人欲的权衡,找出自己的缺点,时时进行自我反省。

  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到别人的缺点容易,而发现自己的缺点似乎很难。正如《伊索寓言》里所说,人的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缺点却总看不见。

  俗话说,一颗反省的心远胜过一张吵闹的嘴,与其一天到晚批判别人,倒不如回过头来好好地检点自己,把对别人的要求落实在自身的实践上,这样子对自己的修行才有真正的帮助。

  所谓“悔过自新”的论题,逐渐被重视和强化起来了。“过”自然是失“正”失“诚”的行为表现,理学家们既然承认这是现实的客观存在,而其目的又在于纠正这种行为表现,那么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内讼”的心理情结,化“过”为“正”,从而求得本性的复归。这种复归因为是通过自我之“内讼”而实现,因而称之为“自新”。而所谓“新”,因化既往之失为今后之不失,故曰“新”,但对人的本性与良知来说,则不过是“新”的回“复”而已。

  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普遍地认识到人会有“过”(犯错误),从而将“改过”视为一种善德。如《左传》宣公二年载,士季就对晋灵公说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论语》中孔子极其强调“改过”的重要,反复讲“过则勿惮改”。但是如何才能“改过”呢?根据“君子求诸己”的原则,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内省,思孟学派的先导、孔子的及门弟子曾参,更是以内省著称。“内省”是一种心理活动,应该产生“悔”的情绪,并由“悔”进而走向“改”。

  当然“内讼”于既过之后,又不如防于未过之前。防的办法,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是戒慎恐惧。所谓“慎之又慎,日慎一日”。

  有这样一则关于猫头鹰的寓言,颇为有趣,我们不妨来读一下,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猫头鹰急促而忙碌地在树林里飞着。一旁的斑鸠好奇地问:“老兄,你究竟在忙什么?”猫头鹰气喘吁吁地回答:“我在忙着搬家。”斑鸠疑惑不解地再问:“这树林不是你的老家吗?你干吗还要再迁移搬家呢!”此时,猫头鹰叹着气说:“在这个树林里,我实在住不下去了,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听完猫头鹰的话,斑鸠带着同情的口气说:“你唱歌的声音实在聒噪,令人不敢恭维,尤其是晚上更是扰人清梦,所以大家都把你当做讨厌的人物。其实,你只要把声音改变一下,或者在晚上闭上嘴巴不要唱歌,在这林子里,你还是可以住下来的。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叫声或夜晚唱歌的习惯,即使搬到另外一个地方,那里的人还是照样会讨厌你的。”

  这则故事的确让人感触颇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抱怨环境或别人对自己不好,却很少反省自己,所以就想借着换个环境或结交新的朋友来改变尴尬的境遇。就以工作为例吧,社会上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员工频繁辞职,被问及原因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人际关系不好或工作不顺心。但是,你不妨仔细想想,这种人际关系的不顺畅或职场的不如意,究竟是自己的因素还是别人的因素所造成的?相信现在的职场中人很少会考虑这些,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认为自己周边的环境与自己本身所具备的才华格格不入,认为自己没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埋怨上级处事不公,总认为自己这匹千里马没有遇到好的伯乐。其实这都是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很多人只是一味地追求自己所想象的工作及生活,却忽略了现实本身所存在的弊端,往往把自己的定位点定得太高,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过于理想化,而真正行动时却常常碰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表明我们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和自我反省,以及对社会、对自身条件的认识。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抱怨周遭环境或别人对自己不好时,首先应该想想自己在问题中所处的角色。先从自身出发,如果原因是出自本身的话,那么唯有改变自己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将于事无补。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