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尘世,心在禅中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身在尘世,心在禅中马祖道一在衡山怀让禅师那里参学时,很勤奋地盘腿坐禅,雷打不动,心无旁骛。时日久了,并不见什么成效。
怀让禅师有心开悟他,就问:“你坐禅是为了什么?”
马祖道一说:“坐禅是为了成佛。”
怀让禅师于是拿了一块砖头在庵石上磨。
马祖道一非常惊讶,问:“师父,您磨砖头干什么?”
怀让禅师说:“我想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道一更加吃惊了,说:“砖块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微笑着回答:“砖块既然磨不成镜子,那坐禅就能成佛吗?”
马祖道一说:“那么怎么样才对呢?”
怀让禅师说:“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的形式。如果是学坐佛,佛性无所不在,佛并没有固定的形象。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执著的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所以,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
马祖道一恍然大悟。
马祖的打坐参禅并没有对他的开悟有什么帮助,相反使他在“坐禅”这一歧途上做了许多无用功。其实,佛家所说的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反之,便是佛家所说的执著。
固然,人们一般认为执著是好事,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克服困境,使生命达到超越自我甚至超越前人的高度。但是,如果方向不正确,无异于缘木求鱼,过分的执著只能形成阻碍而非助力。砖块怎能磨成镜子呢?古代的镜子是金属做成的,经常打磨才会有光亮,能映照出更清晰的人影。可是做镜子的前提是要有光亮度好的金属,砖块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
禅师的话像暮鼓与晨钟唤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里的人。所以,苦修向来不是开悟的快捷方式。同理,人生的从容也不是靠着一味地埋头蛮干与盲目执著所能得到的。
佛家说的好:心为修行初渡头。其实,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世界上其他一切宗教,人类的一切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就是好好照应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正如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国土就净。打坐与参禅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禅就是禅,无形无象,只能用心体悟。
禅是载我们渡过苦海的舟,禅是我们脚下的岸,而心是扬帆起航之初渡头。因为佛本来在我们心中,回到我们的自性,人人都能成佛。而不是每日间空空的打坐冥想,就像一块砖无论怎样打磨都无法变成镜子一样,人生需要切切实实地把心安住在平实的生活中,更何况活生生的世界里太多我们做不完的好事,磨砖所谓何故哉!所以,唯有安分平实地做事,如此才能使自己远离烦恼恶念,身在尘世,心在禅中,这才是禅定的功夫,是我们真正要从佛家那里借鉴的智慧,以禅定的心从容处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