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不惧,才是慷慨本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临危不惧,才是慷慨本色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随时处于被斩的危险中。一年后,皇帝为了试探他是否有意谋反,是否有悔改,特意派一个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苏东坡同在一个监牢。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晚上有不能安睡的异样举动,太监就有权照谕旨当下处死他!
苏东坡是坦坦荡荡的君子,自认为无愧于天地良心,所以吃得下、睡得香。宋神宗思量,一个心中有愧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倒头便睡的。而苏轼也不会想到,坦然安睡竟然救了自己的性命。
临危不惧,被古人认为是君子大丈夫的品质。《周易》上就有对于临危不惧的阐释。在《易经震卦》中,以惊雷比喻大灾难。原文说:震:亨。震来萀萀,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在这里,震:通顺。霹雳打下来,有哆嗦的,有哈哈地笑着说话的;震惊百里的大霹雳打下来,有手里勺子里的酒不洒出一点儿的。震为雷,春雷动,大地苏醒,经过天地闭塞的冬季,万物以勃勃生机而振起,重新活跃起来,所以震卦亨通。“萀萀”是惊恐的样子。“震来萀萀”是说震惊袭来,令人感到恐惧不安。这是取象于震为雷。惊雷震响,威皆壮,令人戒惧不安。“笑言哑哑”是说笑有节的样子。震卦从临卦变来,临卦下卦为兑,兑为口、为悦,故为言笑。“震惊百里”也取象于震为雷。惊雷声威可以传播百里之远。“不丧匕鬯”是说受到惊雷的震惊,手中的勺子没有掉落下来,仍能保持镇定的常态。这样的人具有临危不惧、受惊不乱、从容安详的心态,可以主持大事。
灾难来时惊恐是人的正常反应,但是很显然,惊恐是不能够应对灾难的。勇者对灾难依旧谈笑风生。君子是镇定自若,从容安详。灾难袭来,千万不要因为恐惧乱了阵脚,而要向勇者和君子学习,有超人的勇气应对。
在这里,在祸患面前能够临危不惧的人被认为是具备儒者人格的人。在君子坦然的内心中,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值得恐惧的,灾祸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就会被风吹散。大灾面前不惊慌,历史上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做到了这点,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谢安了。
谢安乃晋朝名臣。晋简文帝时,权臣桓温想要简文帝禅位给他,简文帝死后,谢安等人趁他不在京都,马上立太子做了皇帝。桓温气急败坏,于是在宁康元年(373年)二月,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
二月的京城,春寒料峭,桓温的到来更给这里增添了一派肃杀气象。其实,桓温已抢先在路旁的墙壁后面埋伏了人马。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但谢安除外,他面对四周杀气腾腾的卫兵,先是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桓温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笼罩在大家中间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消除了。
接下来,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东晋朝廷总算逃过了一劫。
桓温杀气腾腾地向谢安问罪时,谢安真可谓做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如此的定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具有的。谢安把名士风度与儒将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首先在内心上胜过了桓温。
在这场气势的对决中,桓温本来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他手握重兵、信心满满。但是谢安不卑不亢,临危不惧保持了安然自在的风度,最终折服了桓温。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