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必有方,带着孝心去游荡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游必有方,带着孝心去游荡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历史上的包拯不像戏曲中所说的那样是由嫂子养大的,实际上他是由自己的父母养大的。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拯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拯这才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重新踏入仕途。包拯主动辞去官职,回家孝敬父母,足见其对父母的孝心。时至今日,他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代人的表率。
儒家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孔子这句话的本义是:“父母在时,不做远行。若不得已要远行,也该有个方位。”
古代交通不便,音讯传达非常困难。如果父母因为一些情况急切地想见到子女,一旦耽误了时间,那将留下无可弥补的遗憾。古时的孝子顾虑到这一点,因此就不外出游学或做官等。包拯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孝子。
而在今天,时代发展了,通讯工具也迅速更新换代,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美好理想。此时,远游者更有必要音讯常通,使家人知道你在何处,这种道理古今是相通的。
儒家认为年轻人志在四方,固然不错,但是要时常记挂着家中的父母亲人,时常问候一下,若是父母年纪渐老甚至生病,作为子女这个时候应当义无反顾地在父母身边照顾。用孔子的话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生了我们,然后要三年我们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自由奔跑,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安好病恙,父母之爱都无私地给予我们、照顾我们。所以当他们老病之时,无论多远都要回家照顾父母,这也是孝的一部分。中国自古以来以仁孝为做人根本,古今的孝子都受人称赞。
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树林中各种各样的鸟类都从巢中飞了出来,愉快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它们那美妙的歌声,给寂静的树林带来了勃勃生机。可是戴胜鸟和它的老伴却飞不出窝巢了,岁月不饶人,它们的身体早已虚弱不堪了,全身的羽毛已经变得干涩枯燥、暗淡无光,像老树上的枯枝般容易折断,双眼还生了翳病看不见了。为了养儿育女,它们的精力已经快要耗尽了。
老戴胜鸟觉得自己的子女都已经长大,能够独立生活了,自己的职责已经尽到,可以无怨无悔地离开这个世界了。因此,夫妻俩商量,决定不再离开自己的家,安心地待在窝里,静静地等待那迟早总会降临的时刻。但老戴胜鸟想错了,它们辛辛苦苦养育的那些孩子们是绝不会扔下它们不管的。这天早晨,它们的大儿子就带着一些好吃的东西,专程来看望它们。小戴胜鸟发现年迈的双亲身体不好,立即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它的兄弟姐妹们。
戴胜鸟的儿女们很快都到齐了,它们聚集在双亲的旧巢前,有一只鸟说:“我们的生命是父母亲最伟大的馈赠,它们用爱哺育了我们。现在它们老了,病了,眼睛也看不见,已经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了。我们一定要帮它们治病,细心看护好它们,这是我们做子女的神圣义务!”这些话刚说完,年轻的戴胜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飞去筑起温暖的新居,有的振翅飞去捕捉昆虫,有的飞到树林里去找治病的药。
新房子很快就落成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帮着父母搬了进去。为了让父母感到温暖,它们像孵蛋的母鸡用自己的体温去保护没有出壳的雏鸡一般,用自己的翅膀盖住老鸟。它们还细心地喂给父母泉水喝,并用自己的尖嘴帮忙梳理老戴胜鸟蓬乱的绒毛和容易折断的翎毛。
飞往森林的孩子们终于回来了,它们找到了能治失明的草药。大家高兴极了,它们把有特效的草叶啄成草汁给老戴胜鸟擦用。尽管药力很弱,需要耐心等待,它们却一刻也不让父母亲单独留在家里,总是轮流守候在父母身边。快乐的一天终于到来了,戴胜鸟和它的老伴睁开眼睛,向四周张望,它们认出了自己孩子的模样。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好好地庆祝了一番。知恩的子女们就这样用自己纯真的爱,治好了父母的病,帮助它们恢复了视觉和精力,以报答养育之恩。
鸟尚如此,人情若是不孝又何以堪。其实,儒家的孝并不是束缚人的绳索,当一个人远游时,要告诉父母自己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来,父母有什么事情,也能及时通知自己,以免留下什么遗憾。所以,做人尽孝,若是不能常在身旁照顾,也要游必有方,带着孝心去游荡,这才是孝道。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