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由流转,达生只需无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生命自由流转,达生只需无为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在永远不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在动态中生生不息,并无真正的静止。一切人事的作为、思想、言语,都同此理。是非、善恶、祸福、主观与客观,都没有绝对的标准。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没有了结之时。既然生命无常,且生生不息,那么,对待生命的态度,就成为了千古圣贤时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庄子说过:“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袺然而往,袺然而来而已矣。”“其出”,生命的外在,“不訢”,不因生命外在的东西而欣喜。上古得道的真人,当尧舜也没有什么高兴的;当周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万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王霸业,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其入不距”,也没有觉得同外界有了距离。嬉笑怒骂均与他人无干,“袺然而往,袺然而来”,对待生死,怡然自得,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了。传说中大禹有一句名言:“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一句可谓点透生死。古人也常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荷花,开放收拢,悠游自如。
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修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争上游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但事实上,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在于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
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人生不过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如云烟过眼。
庄子临终时,弟子们准备厚葬他。庄子知道后笑了笑,幽了一默:“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够丰厚?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若要如此,只怕乌鸦、老鹰会把老师吃掉啊!”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飞禽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吗?把我从飞禽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你们可真是有些偏心啊!”
庄子就像一位思想深邃而敏锐的哲人,又像一位仪态万方的散文大师,他就这样以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普通人看来万般惶恐的无限和虚空。
天下有胜于无,一切从无中来到无中去,其实这正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只是有些人把生命想得过于复杂,令它承载了许多额外的沉重,因此失去了许多生活的真味。
有一只狐狸看到一个葡萄园结满了果实,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过栅栏,于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终于能够进来了!好吃!好吃极了!”吃了不知多久,直到牙也倒了,肚皮也圆了,吃得厌烦了,却又发现钻不出去了,只好重施故技,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结果是出来了没错,但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诞生,又孑然而死去,仿佛这只狐狸,不停地穿梭于不同的果园之间,得到、失去,最后又回到起点。生命是一个过程,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人能带走自己一生经营的名利,就让生命自在地绽放凋谢吧。
正像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万物并作,所有生命都在自由中流转往复,我们只需静静地面对世间万物的生发、繁荣、衰灭,达生只需知晓无为的道理,如此,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