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是为了向前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后退是为了向前《庄子·人间世》中让我们领略了世路难行,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争强好胜正是祸患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说,“退一步”不是胆怯与懦弱,它会带给你“海阔天空”的境界。
“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又有几人能将其真正实践?争强好胜的斗争本性使我们总想与对方一决高低,谁也不愿后退一步,认为后退是懦弱,是胆怯。可不恰当的争强好胜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只能是两败俱伤。当事情发展到紧急关头时,我们该怎么办?“杀身成仁”是儒家的选择,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智慧:退一步是上策。
生存之道,屈伸交替。软虫的收缩,是为了求得伸展;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全自身。当你身处冲突矛盾中时,一定要能试着退一步看看,事情是否像自己计较的那样严重。这样,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生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官员叫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或丞相的级别。一天,老家桐城有人送来了一封急信,张英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件小事。张英老家和他隔壁的邻居之间有一块空地,他的邻居准备占这块空地修一堵围墙,两家人于是就争执起来,争得不可开交,所以家人就给北京的张英写了一封急信。希望他出面,干预对方的行为。张英看完信笑了笑,没有用权势压人,而是写了一首诗作为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这首诗后,就照着做了,当即拆墙退让三尺。对方一看,深受感动,也主动后退三尺。现在安徽桐城还保留着“六尺巷”这个地方。
张英做到了大学士,他的儿子张廷玉也做到了大学士。张英的孙子科举考试得了个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不但不庆祝,反而恳求雍正把儿子的名次降下来。他说:“天下人才那么多,三年才轮到一次科举殿试,都希望能榜上有名,而我已经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儿子再占上这么一个位置,那不就堵塞了天下寒士进阶的机会了吗?我心里实在觉得不安。”雍正皇帝被感动了,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把张廷玉的儿子降到第三甲第一名。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境界:高下相倾,难易相成。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张家用权势压人,那么舆论就可能对张家不利,消息传出去,张家就会名誉受损、威信扫地。张廷玉也正是在这种退让的做人之道中,演绎着老子的高下辩证哲学,使家族获得了绵绵不绝的生命张力,让家族的兴旺不断保持下去。
春秋时候,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晋文公做霸主的愿望首先受到了楚国的反对,于是进行了一场战争。战争开始的时候,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了,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楚军统帅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就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被杀得七零八落。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文公表面上主动让步,让楚国先进军,实际上,这是一种十分巧妙的策略。通过这种让步,晋国在道义上做到了仁至义尽,让楚国不再有攻击晋国的口实。正是这种巧妙的安排,让晋国不费力气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并且扬威于天下。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所以,适度的退让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道义上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而且能够打击敌人的锐气,从而取得成功。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