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老子在描绘“道”时,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看不见,称无色;听不见,叫无声;摸不着,叫无形。这三者不能穷其根本,所以统归于道。看、听、感觉,都属于人体的官能,老子从官能的角度来讲述道的玄妙,这个对于我们的做人之道很有借鉴性。
以传统政治哲学角度讲,王者设官治世的所谓“官”的定义有两种:从政治制度看,官者,管也;从领导政治哲学来看,官,犹如人体的官能,所谓五官百骸,各有所司,各司其政,辅助中枢。而辅助头脑最得力的官能,莫过于眼目的视力、耳朵的听觉以及全身的触受所及的亲民之官。自古及今,无论是君主专制,还是自由民主,始终不外乎这一原理。
不过官能终有所限,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触摸之所及,心之所思,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之谈。曾子说:“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子思说:“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君子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身居上位的领导,必须注重诚意、正心的自养,而戒慎偏信耳目的不当。正统儒道大多反对“察察为明”,过分偏任法家或权术的制衡作用。
世间之事,有许多会被自己的耳目所欺骗,被自己的主观情感所蒙蔽的。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人常说:“眼见为实。”但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我们,使我们作出错误的判断,让我们离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远。
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亮有一次想要吃生梅子,吩咐黄门官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蜜汁梅取来。孙亮没吃几口却发现蜂蜜里面有老鼠屎,他勃然大怒:“是谁这么大胆,竟敢欺到我的头上,简直反了!”
孙亮马上将库吏召来审问鼠屎的情况,库吏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孙亮略一沉思,微笑着说:“其实,要弄清楚鼠屎是谁放的这件事很简单,只要把老鼠屎剖开就可以了。”
他叫人当着大家的面把鼠屎切开,大家仔细一看,只见鼠屎外面沾着一层蜂蜜,是湿润的,里面却是干燥的。
孙亮笑着解释说:“如果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时间长了,一定早湿透了。现在它却是内干外湿,很明显是黄门官刚放进去的,这样栽赃,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这时的黄门官早吓昏了头,跪在地上如实交代了陷害库吏、欺君罔上的罪行。
本来一个难以评判的案件一经孙亮的解释和处理却迎刃而解。孙亮之所以能够把问题化难为易,在于他能够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生活中处处需要智慧,只要我们用心,对于形势复杂难以判断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复杂性所吓倒,就能正确应对突然来临的问题。
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能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而不要被眼前的惑象蒙蔽了。老子的智慧余音提醒着现代人,做人做事不能仅仅凭自己所见所闻就对事物武断地下评判,而是更应该擦亮自己的心,透过复杂纷繁的现象世界,来看世事,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心局限于耳目之所见闻。在道家看来,这不是一个心量宽大、眼界高远的人所应当有的行为。
冯异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一次行军在饶阳滹沱河一带,矢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也正是这位忠心耿耿的冯异。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人们称他为“大树将军”。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于是一些官员一再上书,请求调冯异回洛阳。此时,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更何况“三人成虎”,光武帝唯恐冯异功高震主,内心也开始怀疑冯异的忠诚。
不过,光武帝毕竟是位明君,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无视周围官员的诋毁,决定继续重用在西北地区举重若轻、缺之不得的冯异。为了解除冯异的顾虑,刘秀还把一个官僚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冯异上书自陈忠心,刘秀回书:“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怎会对你猜忌?你又何必担心呢?”
刘秀的举动没有让“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历史悲剧再次上演,同时,又恩威并用,既可解释为对冯异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备。对于位高权重、执掌虎符的大臣,君王又怎能丝毫不疑?但刘秀没有让耳目左右自己的决策,实是深谙对下的权术。
不论是作为平常身份,还是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处事做人,都应该摒却耳目的侵扰,不为自己的主观情感所左右,也不应只记得一个角度的“偏见”,而是应该客观理性地筛选信息,这样才能避免犯下许多错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修一双慧眼,不如拥有一颗明察秋毫的心,这样我们都能够站得高,看得远。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