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不出其位,活在当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思不出其位,活在当下若将人生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段,立足点还是现在,因为生命就是现在。过去曾是现在,而未来还未到来,是一个冥想中的生命,其实算不得是真实生命的一部分。孔子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其实也是要求立足于现在的意思,因其讲的是当下自己的心情,过了当下就无须去追究了。
孔子所谓的“思不出其位”,就是告诉人不看远处,只看当下。这个当下既是时间,也是空间,要求专注于现在所做的事情。我们平常的毛病,就是心易到别处去,休闲时想做功课,做功课时想玩耍,都不对。其实你做功课时就做功课,玩时就玩才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生阶段所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这是从时间上来看;如果从空间上来看,身处不同的位置也应该明白自己在此地而非在彼地的责任。尸位素餐之人不仅其自身的人生意义无处可寻,还妨碍了别人的生活。
作为心忧天下的政治家,孔子还把“思不出其位”做了具体化——思不出其政。看中国历朝皇帝,属明朝的最为奇特,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孙子朱炆及明成祖朱棣之外,都不太务正业,不是喜欢做木匠,就是躲在深宫之中炼丹修仙。面对这样的君主,孔子纵然有极好的修养,纵然谨守“君君臣臣”之道,恐怕也得顿足痛哭。他当然无法去顾及千年后的明朝了,但是对自己的弟子教诲却很严格。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估计自己的力量才去就职,如果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护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哪里还用得着那些搀扶盲人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两个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里面。”
《论语》里面多是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只言片语,《季氏将伐颛臾》是为数不多的长篇之一。孔子在这里详尽地论述了他“在其位当谋其政”的政治主张,而且对弟子相当严厉: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气存丹田,铿锵有力。前文曾说过劳心劳力均是各司其职,如果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何必用他?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官员死了之后去见阎王,自称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收一分钱,自认无愧于心。不料,阎王却大声训斥道:“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员辩解:“某虽无功,亦无罪。”阎王又言:“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朝堂之中不乏貌似清廉的泥鳅式官员,纪晓岚也对其痛恨不已。直到今日,亦有许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行政不作为。若清廉按此定义,不如将木偶供于朝堂,反正它是铁定不会谋私的。阎王“无功即有罪”的申斥斩钉截铁,大快人心。
从朝堂推及现实生活,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些蝙蝠式的人物,在兽前装禽,禽前装兽。孔子必定是讨厌这种狡猾的人的,因他没有老老实实地去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人们常说喜欢小孩子和老实人,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无他”,只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忙碌并乐在其中。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