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同时,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的腿断了,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茅草屋,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画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名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接着,年轻人又开始了写作,不久,他就因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心中无我才能超越。
确实,更高的山在我们的心里,只有心中无我时,人才能攀越这座高山。正如庄子所说:“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一个人,如果依照自己生理和心理意识,自己建立一个观念“而师之”,认为这个才是最高明的,然后根据自己这个高明的观念解释一切。那么,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个老师,所以就会谁也看不起谁,因为我有我的高明之处,而且不传给你。按自己的心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认为自己就是大师,愚者都是如此!只有倒空了自己,才会发现虚无。而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肯放下膨胀的自我观念,时时把自己看得太重,反而会失掉自我。
《庄子·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老子所讲的“无为”是一个意思。庄子还曾多次提到“至人”,“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头,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即称之为“至人”。怎样才能达到“至人”的境界呢?“无我”即忘记自我。道家讲:“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做到‘至人无己’。”
在这里,庄子试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无我才是人生的至境,无我的谦卑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做人品质。甚至有时候,人生的许多祸患,其原因也往往是因为自己。或者换句话说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往往也是自己。所以说,“无我之境,乃至境;忘己之人,乃至人”,并不夸张。
“满招损,谦受益”是圣古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护身的箴言。谦恭有礼、虚怀若谷,好比打开心灵之门,迎来更广阔、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虚怀若谷,可谓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装不进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充实空间。放空自我,以平凡之态示人,才是真正的伟大。所以说,做人要让心中无我,这样才有可能不断超越人生,超越自我。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