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吸毒人群成瘾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为例

二、功能缺失:问题家庭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吸毒人群成瘾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为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功能缺失:问题家庭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因为有成瘾习性而走上吸毒道路,即成瘾习性并不是他们走上吸毒道路的唯一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年轻人走上了吸毒道路,还有一些其他成因在起作用。从大量的个案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家庭因素是使他们走上吸毒道路的非常重要的成因之一。一个吸毒个案的自述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个案32)我爸爸以前在木器厂工作,我妈妈身体从我懂事以后,就不怎么好,是复合型胃溃疡,胃里面有两个洞,一直都没有上班,小时候,我爸爸妈妈上班也忙,没事就一个人在家。我小学毕业就没有上学,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爸爸妈妈经常吵架,而且动手打架。嘴上经常提离婚,实际上没有。我感觉,我走到今天这一步,家庭因素应该算一半。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养育子女使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化。家庭养育与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技能知识、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职业行为等形成的最重要的初始过程。语言、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初步习得都来自家庭。一项来自云南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康复中心的研究也从反面证实:家庭在预防吸毒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外的研究中,吸毒者家庭功能及家庭关系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赖特的研究说明,很多药物滥用者的青少年时代与同龄人相比存在较多的家庭问题,表现为青少年期缺乏幸福感、情绪不稳定、双亲经常发怒、双亲物质滥用、生活条件混乱。斯托克等和卢里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药物滥用者家庭冷漠、关系疏远、缺乏交流、不信任,对子女有过多的惩罚和暴力,缺乏社会能力,文化活动少,这些都是他们发生越轨甚至是吸毒行为的重要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真的是他们走上吸毒道路的“一半”原因吗?通过对54例吸毒个案的资料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他们的家庭功能严重缺失,家庭环境不良成为他们走上吸毒道路的原因之一。国内的情况是否也是这样呢?吸毒人群的家庭状况如何?他们的家庭功能和对子女的教育又是否有效?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吸毒个案的家庭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将个案父母的职业和养育状况进行汇总。笔者发现,吸毒者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见表12),因此可以将这样的家庭称为“问题家庭”。

  表12 个案的父母职业、养育状况汇总

  续表

  续表

  注:空白为未提及。

  从表12来看,家庭因素对于吸毒人群走上吸毒道路的影响很大:从个案父母的职业构成来看,以文化层次较低的生意人和工人家庭为主,很多家庭父母的一方有身体疾病或成瘾性行为(酗酒、赌博);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方式不当,对子女过分溺爱、过分严厉甚至干脆不管,隔代人养育;家庭结构不完整,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众多。

  在汇总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54例个案的父母职业和家庭养育状况。个案吸毒人群的父母的职业状况以生意人(10例)和工人(31例)为主,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其余由军人、公安干警、干部、医生、律师、无业人员和农民构成。对个案父母的养育状况进行分析,个案中,离异家庭有10例;父母对子女管教严厉的家庭有10例;父母溺爱孩子、管教不严的家庭有25例;隔代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家庭有6例。家庭中父母有病或者有不良嗜好的家庭有4例。7例个案没有提及父母的养育状况,47例个案的家庭养育方式和家庭功能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绝大部分家庭的功能、养育和教育上存在问题。54例个案中,父母有一方是工人、父母双方都是工人的个案共有31例,这些个案的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他们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即便是初中,也没有得到正常的教育,文化教养、生活方式、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大老粗”的痕迹,对待子女简单粗暴,很多自身有不良嗜好,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凭借上一辈人传承的经验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这些父母从严格意义上讲,由于没有文化和基本养育知识,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使他们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着他们的惯习,重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大批工人下岗,这些本来自身生计都十分困难的父母,整日为了自己的生计奔波,也就无暇顾及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有可能实现家庭教育的成功;而父母文化程度低下则相反。因此笔者认为,父母文化程度过低不仅不利于子女的文化传承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各种习性的养成与代际传递,更是成为家庭残缺、养育和教育问题的重要症结。也就是说,导致吸毒个案走上吸毒道路的不良家庭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父母在文化、生活习惯、生活理念、婚姻态度以及养育与教育方式中的问题导致的。

  个案中,父母的职业构成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生意人群体,一共有10例,这些父母和工人阶层父母有所不同,他们是靠改革开放的春风发达起来的一些独特人群,很多人在1992年以后,开始了房产、建筑材料、服装、香烟、餐饮(饭店)等生意。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同样不高,有的甚至还不如工人父母,但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慧精明的头脑和不辞劳苦的汗水,整天忙碌赚钱。有研究表明,较松的父母控制、对于子女的教育缺乏是子女走上越轨道路的根源。个案23就这样讲述了家庭教育状况:

  (个案23)我今年21岁,是江浦人,在江浦长大。父母都是做粮食生意的。从小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也没有时间管我。

  从个案23的讲述看,这些父母的钱是赚到了,但是他们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个案22、个案23、个案26以及个案45的父母都是一起忙生意,整日早出晚归,自己的子女缺乏父母的照料和关爱,家庭教育缺乏,孩子的生活技能知识、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都无从习得,即使是父母传授,也不过是经商赚钱,利用市场的漏洞迅速发达之道。在此过程中,一些生意人的恶习也慢慢在儿女的心里生根发芽,这些都成为他们的孩子走上吸毒道路的早期根源之一。

  父母文化低下仅仅是家庭功能缺失的一个文化因素,真正影响子女吸毒的家庭因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残缺家庭的功能缺失;另一个是家庭教育不当。

  (一)残缺家庭:功能缺失

  残缺家庭一般是指因死亡、离异、分居等原因而缺少作为主要教育者的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家庭。其中包括因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而形成的缺少父母的家庭和因夫妻婚姻解体而形成的婚姻离异家庭。有关研究表明: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同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行为养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完整、稳定的家庭对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发育起着良好作用;残缺家庭的作用则相反,因而残缺家庭往往是导致个体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最初原因之一。缺少父母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大都处于或被遗弃,或被寄养,或依附于亲戚的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得到健全家庭的呵护和温暖。个案12讲述了他的这段经历:

  (个案12)我到南京是16岁左右,大多去的还是溜冰场,后来不干油漆了,又回到了高淳。回到高淳,在姨娘家住了半年,姨娘开店的,开了一个干货店(香肠什么的),我就帮她干活,干了一年多时间。因为确实很辛苦,很累,就不想干了。

  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使有的人孤独冷漠,有的人愤世嫉俗,还有的人则养成许多不良习性,如前文提到的大量成瘾习性。这些未成年子女往往还会到外面去寻求温暖,对外面的所谓“友谊”“温暖”等不加辨别地接受,若遇到同伴或贩毒分子的诱惑,就可能走上吸毒道路。在那些无论任何原因产生的婚姻离异家庭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无辜的未成年子女。由于父母的离异,这些未成年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处于相对“被剥夺”的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一般都认为父母离异是件不光彩的事,加上周围人的议论,这些子女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由此转化为自卑感和不幸感,从而形成了自闭、偏执、对外界反应十分敏感及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性格。生长在这类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容易沾染吸毒等不良恶习用以逃避现实,严重的则可能走上犯罪歧途。这样的孩子在吸毒个案中有12例,其中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的个案有9例,单亲家庭2例,父母双亡1例(见表13)。个案的父母离异以后,个案会跟随一方父母生活,实际上也属于单亲家庭。

  表13 个案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

  续表

  自美国学者韦茨曼在《离婚革命》一书中揭示了离婚后妇女与孩子的生活水平下降的研究结果以后,学界就开始关注单亲家庭和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成长问题。

  离婚以后的单亲家长中的收入较低者,肩负较重的生活压力,适应情况较差,职业层次下降的往往较多,他们大多缺乏专业训练和技能,再就业难度大,或难以找到高薪职业。家庭经济来源的缺乏还影响孩子的营养和健康水平,使单亲家长没有能力为孩子增加有助于学业进步的家教服务、教学玩具、书籍和家庭计算机等,或迫使这些家庭住在学校设施和生存环境较差的社区。单亲家庭的父母就慢慢成为弱势群体,并且具有经济资源缺乏的劣势。集中体现在就业竞争和经济收益的弱势。这主要在于单亲当事人扮演着既当爹又当妈的多重角色,独自承担子女经济抚养、生活照料和学习辅导所需的双倍时间精力,以致不少人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接受终身教育,或为了照顾子女往往放弃某些高薪职业,或减少了升迁机会。

  西方很多研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青少年物质滥用与单亲家庭间的关系上。国内学者徐安琪对上海和南京单亲家庭的调查显示,约五成分居父母未承担子女抚养费,相当一部分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不仅仅是生活质量,很多吸毒个案把自己走上吸毒道路都部分归结于家庭的解体,个案12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个案12 男)那个时候,我爸爸妈妈离婚的。离婚有很多因素,主要是钱上面的因素。本来我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别人家里有的我都有;但是到后来嘛,我妈呢,因为没有事干,就经常在外面认识一些人,人家问她借钱,借了大概20万元的样子,又没有打欠条,就是一种信任的关系。这个人以前和我爸爸的哥哥关系好,通过我爸爸的哥哥认识了我妈妈,他当时说自己搞船没有钱,差个七八万块钱,就借给他了。当时也没打欠条,等于两年以后船翻了,老婆死了,就不能搞船了;就去搞工地上用的沙子,又没有钱,就又借给他12万元,前前后后20万元。后来呢,等于借钱的这个人的老婆死了。我家里人也有点着急,就和他要了。他说拿不出来钱。但是我家又不能不过日子啊,大家说话中间就不是很愉快。他就有点想赖掉的感觉,一赌气就不承认了,因为没有打欠条。后来呢,因为我家周围的邻居朋友都知道这个事情,我们打官司胜了,他也良心发现,也打了欠条,钱呢,后来也还了差不多。这中间,我爸爸妈妈的感情就慢慢地不好了,5年的官司,最终让我父母离了婚。还损失了好多钱。这5年都没有干活。离婚的时候,家里给我妈妈搞得一分钱都没有了,连买酱油的钱都没有了。钱都被我妈妈带走了。我14岁退学的,父母离婚以后我跟着我父亲,我就自己做饭、做家务。妈妈也过来看我,但我总觉得我到今天都是她害的,我就不理她。在学校读书时,她也到学校来看我。退学以后,就做学徒,学油漆,做油漆工。在家里学了两年,这两年家务也做了,学徒也学了。两年以后,就和我叔叔出来闯了。到了南京,在南京干了半年的油漆工,像在社会上,特别是南京这个大城市,接触的人多了想法就多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很小,南京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感觉我走上这条路,纯属于家庭影响。

  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产生反社会极端行为的比例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高数倍。个案12的父母因为经济问题(家庭损失20万元)而走向分手,父母分手的直接后果就是个案12在14岁的时候辍学,直接原因是母亲带走了家里的所有钱款。父亲名义上养育儿子长大,实际上是个案12自己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开始了年少学徒的生活。在笔者和他的访谈过程中,个案12充满了对母亲的仇恨。他本可以拥有一个美好和令人羡慕的童年,但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他不得不早早在社会上打拼和挣扎。可以想见,他倔强的性格和很多越轨、极端行为,包括很多出乎人们意料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可见,一个人童年时代的家庭完整和父母的精心养育是多么的重要。他父母之间的争吵、经济纠纷带给他个性上的改变,使他变得冲动、倔强、极端。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扭曲的人格得以形成,才会发生以下这些故事:

  (个案12)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从南京回到高淳,打个电话给我,说他回来了。他就让我到他那边玩。我是晚上11点多钟去的,玩到了晚上两点多钟。我家老婆就打电话让我回去。我就回去了。到了5点钟,他又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吃一点东西。那个时候本身我就睡不着,一提到吃那个东西,我就来劲了。我就过去了。我们躺在床上抽过了看电视,好像是别人举报的,就有派出所的人过来了,就把我们抓走了。我那个朋友等于已经戒过一次了。他被送到劳教所,劳教两年;我呢,当时不理智,就吞了3个钥匙,吞了以后,就把我送到医院去了。说要开刀,说有一个钥匙沟在肠子上面,另外两个钥匙能钩出来。我死活不肯让他们钩。我说放了我,就钩。他们就告诉我,你在派出所出事情有责任,如果你配合我们,等钥匙拿出来,我们包你没有事情。我家里人在旁边也哭啊什么的,我感觉心里也有点难过伤心,就同意钩了。他们就钩了两个出来。剩下一个出不来。也不知怎么搞的,过了一天,医生就说没有事了,能够拉出来,不要开刀了。我一想,完了,肯定要被送到这边来了。我就被送到这里来了。但是当天晚上,我就找个机会跑了,住在高淳城里面,公安员跟着我家老婆来找我,我家老婆不晓得我出事了,我老婆出去帮我买矿泉水什么的,就跟到我的宿舍了。当时,公安员从我门口走过的时候,我就往楼顶上跑,跑到四楼楼顶,太高了,但是另一面有毛竹,很密,我就烦不了了,就往下跳,但是下面有公安员,围到一起就把我抓到了。进来的时候腿摔坏了。当时是吃官司吃怕了,死活都不肯来。

  个案12的这些极端行为令人瞠目结舌。另一个单亲家庭的吸毒个案,则向笔者讲述了单亲家庭给他的情感和性格带来的改变。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痛苦家庭的儿童,特别是经历父母分居和离婚的儿童,会形成某种独特的人格类型或自我观,而且,在与其他儿童沟通时,还会出现社交障碍。他们一般会遭受抑郁和心理失调带来的痛苦,而且难以承受“离婚父母子女”的标签。他们可能因为“没有母亲或父亲”,而在学校里“处境艰难”。个案15的自述正体现了这一点:

  (个案15 男)我爸爸、妈妈原来都是工人,在南化工作,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大概是我1岁的时候。他们为什么离婚我真的搞不清楚,从小我就跟着我爸爸,我爸爸一直没有结婚,我就和爸爸在大厂长大,比较小,性格上和一般男孩子差不多,等我懂事了,也都大了。我爸爸现在被买断工龄了,家庭情况、小的时候还可以。我的爷爷奶奶都在。我在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都蛮好的,性格属于比较内向。后来,开家长会嘛,人家家里面人都是父母两个人,而我总是我爸爸,难免让人觉得很那个,给人造成一种负面的想法,爸爸对我的要求不是很严,工作蛮忙的,三班倒。我经常小的时候一个人在家,没事的时候就在家看看电视,打打游戏机——我小的时候非常流行。上了初中以后,在这段时间,我喜欢画画,写写书法,弹弹吉他,因为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有兴趣班,我就开始学画和吉他。这阶段,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妈妈很少来看我,只看过我两次,因为她后来又结婚了。但是后来,初三的时候打游戏机打得太厉害了,学习成绩下降得比较厉害,高中没考上。

  从个案15的感受来看,父母离婚,给他们子女的影响更多是情感和家庭幸福感等方面。他们在同龄人中始终抬不起头,在生活上缺乏温暖、缺乏爱。这种对于爱和情感的渴望,正好成为被毒品吸引的原动力。因为毒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依赖和迷恋,像一个有毒的恋人一样,吸引着贪婪的他们。情感上的缺陷也正是他们自身的弱点。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个案21,为了生存,比同龄人更苦、更累、更早地走上社会,这也使他们更早成为泡在社会中的人群:

  (个案21 男)我今年28岁,小学文化,我母亲在南京×厂,我父亲十几年前就生病去世了。小学在大行宫小学上的,妈妈对我管得很严。我还有一个哥哥,他现在在外地上班。小的时候家里穷,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我小学没有毕业。然后就出来了。做点生意,在大行宫那边卖水果,混口饭吃。到我20岁的时候,在社会上接触了一些不好的朋友。

  单亲家庭,作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和子女教育的盲区,应该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也应该成为我们防范青少年吸毒的重点关注对象。父母的离异导致家庭支持的断裂,单亲养育存在明显缺陷,父亲带大的个案有2例,母亲带大的有6例,其余4例有2例是姐姐带大,1例是奶奶带大,1例没人照料。父亲对子女的管教很严,但心粗,不细,缺乏养育能力;母亲的独立经济能力有限,加上单身一人,脾气暴躁,使得孩子在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身体和心灵还要受到摧残,个案25就告诉笔者,她的妈妈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打骂她。孩子成了母亲的撒气筒和发泄对象,个性和人格都会受到影响和改变;姐姐和奶奶带大,缺少父母的威严(权威)而更难教育。

  此外,一些家庭的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意忙碌,把自己的子女交给他们的父辈(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低下,甚至很多都是文盲,他们沿袭了传统社会的养育方式,溺爱孩子、对孩子缺乏良好习惯的培养,他们年近古稀,精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根本不能很好地养育和教育孩子。在吸毒个案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加上前面的12例个案,单亲家庭和隔代养育的个案总数有16例之多:

  表14 个案的隔代养育状况汇总表

  (二)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也是子女走上吸毒道路的一个因素,概括地说,就是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从个案的自述中,可以归纳出三种倾向:①父母过于溺爱子女,②父母管教过于严厉。这两种教育方式对于子女的成长都弊大于利。据有关部门对223名失足少年的家庭调查,其结果表明,明显因家庭因素导致违法犯罪的有95名,占40.7%,其中粗暴型家庭占10.6%,残缺型家庭占15.8%,溺爱家庭占54.7%,可见家庭教育的优与劣,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此外,③父母不良行为的熏染也是子女染上成瘾习性的重要家庭因素。

  1. 放任与娇纵

  很多吸毒个案的父母,主要是母亲对子女溺爱。个案24就告诉笔者:“我妈妈蛮惯我的。她也管不住我。”虽然话不多,但是可以体会到,她的家长过分娇惯、溺爱她。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比较充分的满足,并且不管这种要求是否合理,甚至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也不予批评教育,反而袒护、包庇。在父母无节制的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极易养成自私、固执、蛮横的性格,这样的孩子,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以越轨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据某少管所对322名少年犯的统计调查,因“溺爱”而违法的占54.35%。

  和个案24有类似经历的吸毒个案,还有个案45。从他的个案资料来看,个案45父母对他的溺爱十分典型。他在读高中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因为他作为一名体育生,同学间攀比之风盛行:

  他们太惯我了,我跟你讲,我16岁的时候,在公园路上初二,我家人给我买了一辆桑塔纳99新秀(14.5万元),让我开车子上学。只要我想要的,他们都尽可能满足。

  正是因为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个案45养成了霸道的性格。这成为他一步步沦为黑社会小头目的重要人格基础。

  吸毒个案的父母,有10例是生意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只顾做生意,不关心子女成长,放任其自由发展,认为“树大自然直”,平时只管孩子的吃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社会和学校,对子女的事情漠不关心,更不用说感情交流。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往往容易产生感情上的隔膜,孩子往往感到孤独无依、生活空虚、无所寄托,常常混迹于街头巷尾,很容易染上偷、赌等不良行为,最终走上吸毒、越轨之路。个案1的父母是做房地产的商人,心疼和溺爱女儿,在经济上给了女儿很大的支持:

  (个案1)他们知道我花很多钱,因为父母对我很好(很溺爱),在钱上面从来不控制我,一般一个月会给我很多钱,最多的一次,父亲给我打到卡里2万元,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钱的问题。

  这种经济上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不过问,最终导致他们的女儿被吸毒朋友盯上,被引诱成为一名吸毒女。与个案1相似,个案26也讲述了他父母的养育方式:

  (个案26)我今年19岁,南京人,(×职业学校)中专毕业。我爸爸、妈妈都在做建筑材料生意,比工薪阶层好一点,但他们很忙,我小的时候,在物质上,对我蛮好的,因为难得有时间陪我,就在物质上更多补偿我。要不就是把钱给我,让我看到什么喜欢的就买。但是我们之间很少有沟通。小时候我的性格比较内向。

  个案45和这两例个案的父母想通过用金钱来满足自己年幼孩子的需求,来实现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爱和关心。究其原因,父母文化层次较低,不懂得教育和培养子女的方式方法,想通过物质生活的改善,让自己的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了泥潭。真正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单靠物质就能实现的。和他们比起来,还有很多吸毒个案的家长连物质都不肯满足自己的孩子,干脆就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见表15):

  表15 家长对子女的放任

  很巧的是,父母疏于管教的这6例个案,有5例是男性吸毒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孩子是男性,因此他们的父母少了许多对子女安全、成长上有别于女孩子的担忧,因此常常把男孩子丢给自己的父母,或者干脆就随他们去成长?笔者认为,实证资料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因此不能够下这个结论。原因很简单,有1例隔代养育的个案是女性。女性个案32的父母也不过问她的成长,此外,个案30(女)的母亲也不管她的成长。通过对教育学文献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并不存在性别上截然的差别。可能男性和女性相比较而言,具有让父母更放心一点的生理条件,如果再考虑到吸毒人群的构成本身以男性为大多数这个因素的话,不能盲目认为男性比女性子女在家庭教育上更缺乏父母的教育。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父母疏于管教孩子、放任他们成长,是他们走上歧途的外在原因之一。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养育所,在社会学的视野中,父母和儿童之间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群体——首属群体。

  总之,父母不仅要认真养育子女,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还要身体力行、对子女的个性与人格方面悉心培养照料,讲求教育方法,宽严适度,尽量做到恰到好处。

  2. 过分严苛

  “棒打出孝子”的古语留传至今。我们的传统还没有被全球化的大潮冲掉,至少在一部分个案的父母身上,依然保留着家庭教育传统的一面——过分严苛。在教育上,对待子女严一点并不是不可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从对个案的访谈资料来看,9例个案在回忆父母小的时候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的时候,都毫不犹豫地告诉笔者“对我管得蛮严的。”其中的个案不仅仅是男性,也有女性吸毒者(如个案18、19、25)。这种严苛是一种怎样的严厉呢?个案25和个案46分别描述了父母对自己的严苛:

  (个案25)我小的时候就是在我爸爸的监狱里长大的(劳改农场)。他那里是农业单位,那个时候种大田,小的时候也不是很快乐,母亲经常打我,性格比较暴躁,可能是因为夫妻分居两地,母亲是知青。我母亲这个人性格孤僻,不太和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往。我和我妹妹,我妈妈更疼爱我妹妹。毕竟我妹妹一直不在身边,感觉亏欠她。我妹妹7岁才回到南京。就格外对她好一点。但是小的时候我不能理解,我就很有想法。

  (个案46)在我们那边的厂矿子弟学校,小学初中在一起。我上学的时候蛮聪明的,一般都能排到前几名,学习成绩还是蛮好的。但比较调皮。所以,父母对我和我姐姐都非常严,有时候也打我们。

  过分严厉的父母造成的家庭冲突和不良的家庭气氛到底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家庭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类家庭的青少年吸毒率高,其中一类就是家庭关系紧张、动荡不定、经常发生激烈冲撞和矛盾的家庭。也就是说,父母与子女的冲突以及父母之间的冲突所引发的家庭关系紧张比较容易引起子女吸毒等越轨行为的发生。

  此外,过分严苛的父母往往为孩子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父母通常试着通过孩子来弥补他们生活的不足。由于很清楚自身的欠缺,他们便会要求孩子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在以成就为取向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较有可能被父母拿来和兄弟姊妹作比较;如此会产生自我不足的感受,而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后果。个案46告诉笔者:“我小的时候,每周日都要在家练字、读书,严得不得了。他们对我一严,我就产生逆反心理,压力太大了。”

  于是,孩子便转向其他东西,希望借此排遣上述压力,去嗨、吸海洛因就作为一种应付失败恐惧的方式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对某些年轻人而言,烟、酒、毒品的滥用可能象征着他们对父母的成就价值与期望的拒绝。虽然,许多父母过于严厉,他们的孩子并不一定会马上误入歧途,但却会发展出其他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例如饮食异常、抑郁、焦虑异常以及赌博等。这些行为会成为越轨行为的诱因。这也是本部分第四节关于他们走上吸毒道路的社会动机分析中要强调的:应对负向情绪,即应对创伤的应激行为。

  此外,父母并没有把这种严厉用在“刀刃”上,换句话说,没有真正用一种对子女的威慑和惩罚来震慑住子女,引导子女在人格(包括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念等)上健康发展,这也是他们家庭教育的失败之所在。在与这些吸毒个案的交流中,个案16就对他父母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自我反省,话里话外都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

  (个案16 男)小的时候性格比较外向,比较喜欢和别人哄啊什么的,但父母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上是比较严格的,但我个人感觉,在个人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上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纪律各方面对自己的约束不够。所以我就有一种特别追求自由,有一种希望和别人不一样。那时候父母比较忙,他们比较在意我的成绩,其他方面就忽略了。我父母在我怎么玩、接触的同学啊这些方面,比较相信我,如果他们发现了什么不对的情况呢,他们会提出来。但毕竟和父母之间也存在着代沟,当时总觉得父母约束我是限制我的自由,这种感觉主要是在高中的时候,特别是高二、高三的时候。

  个案16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做人和学习孰轻孰重的问题,也就是到底德育重要还是智育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任何时候都是德性(做人)第一、智性第二。对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称赞的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人,其实还是强调人的道德和人生境界的高远及人格的崇高。但事实上,吸毒者的家庭教育缺乏德性和法律观念的培养,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笔者访谈的吸毒人群(个案),有的吸毒个案是法盲,他们不知法,更不懂法。这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家长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如果能够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责任,会大大促进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地接受学校德育思想、法制观念。很多吸毒个案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远远短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就辍学了,再加上某些学校德育工作不健全、德育措施不完备,只注重智育,忽视了道德与人格的培养,才造成这些孩子普遍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本书并没有强调学校教育和禁毒宣传,是因为这些吸毒人群的访谈中,都很少提及学校教育,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不能从定性资料中提炼观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学校教育对于这些吸毒者来说是比较失败的。

  吸毒个案的父母教育理念落后,可能他们自己的理念就有问题。在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过程中,没有办法将正确的理念在这些个案吸毒者身上树立起来,再加上这些个案自身免疫力低下(在下一部分重点阐述),他们较早走上社会,耳濡目染有害思想和信息,最终走上吸毒不归路。

  3. 不良行为熏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长辈的不良行为会给孩子造成精神污染,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抽烟、酗酒、赌博给子女造成一种坏的榜样作用,导致子女去认同其价值观,认同和接受父母对烟、酒、赌的态度,学习模仿他们的成瘾习惯。访谈资料中,就有5例个案的父母有酗酒或赌博行为(见表16):

  表16 个案父母的成瘾习性汇总表

  在他们“榜样”的作用下,子女紧步后尘,滑向深渊。从公安机关所破获的案件中“全家吸毒”“、全家赌”“、全家偷”的例子时有发生。个案46的家庭就是这样:

  (个案46 男)我是南京人,1980年生,家在雨花台那边,父母现在下岗了,在家里打麻将玩,以前在加工石子的工厂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我姐姐现在不上班,在外面玩。我家没有出一个好的,个个都坐过牢了,什么表姐、表哥、堂哥、姐夫,我家姐夫在大连山,因为复吸劳教两年半。

  表16中,个案5的母亲日夜赌博,无暇顾及家庭;个案6本人就是开麻将档的下岗职工,女儿从小就看着牌客们垒“长城”长大;个案13的父亲更是赌得昏天黑地:

  (个案13)我爸爸比较喜欢赌,赌得家里面的房子差点都卖了。在南京的时候没事情做就喜欢赌钱。我记得他一年都输过几十万元。我妈妈又管不住他。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个案13子承父业,也干起了麻将档的生意,自己还参赌。他回忆这段经历,笔者还依稀记得他的笑容,不知道是一种无奈的苦笑还是荒唐的自嘲:

  (个案13)我小的时候,我老子打牌就把我放在腿上,从小就看他打麻将。那个时候他带我,我妈上班嘛,然后就把我到处带,麻将档是最多的。从小我10岁的时候我就学会打麻将了。十几岁开始进档,在档里面练,赌钱输了不少,吸毒没有吸多少钱,赌钱倒是每年都输个十几万元。就是打小麻将,一年都输个头20万元。我自己就开麻将档的。

  可见,父母的行为对于子女的影响无处不在。“啥爹啥儿子”,这句俗语说出了最朴实的道理。赌博、酗酒这些行为本身是一种成瘾性行为,医学研究也认为,可能在基因上,赌博和酗酒是遗传性的。对于这些行为,孩子在一片空白中,熏陶出了这些行为,这成为他们日后走上毒品道路的最直接的基础,也许他们的父亲和母亲是无意的,但就是这种无意中的必然毁掉了他们的子女。许多研究纷纷针对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吸毒的关系进行检验。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具有高度的家教信仰、保守与传统等特性,则孩子的问题行为,包括酒精和毒品的使用,就不会泛滥。而那些具有大量问题行为的青少年(例如酒精与毒品滥用),他们的母亲在意识形态上,往往是属于比较开放与不强调传统价值的人。上述这些父母,从越轨社会学的意义来看,是反传统的。这些父母应该为自己子女的一系列行为负责。

  此外,家庭中滥施暴虐行为也对子女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这样的家庭被称为滥施暴虐家庭。滥施暴虐家庭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以暴力手段解决家庭矛盾。其中主要指夫妻之间以武力侵害妇女人身权利,对其精神和肉体造成一定伤害的家庭。形成这类家庭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有的丈夫素质较低,当遇到不顺心事件时,就拿妻子、子女出气;二是行为有失检点甚至放荡的丈夫认为,现有家庭是其丑恶行径的障碍,企图以暴力让妻子、子女沉默。滥施暴虐者很多沾染了酗酒、赌博、淫乱等恶习,在这类家庭中,随时都可能孕育各种危机,如被暴力侵害一方往往在不堪忍受时伺机反抗,严重的可能演变为刑事犯罪。此外,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其身心往往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有时可能选择吸毒来回避现实。个案19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案:她的父亲酗酒,酒后耍酒疯,经常对她妈妈施暴,家庭暴力在她的家里像家常便饭一样经常发生。这些令人惨不忍睹的经历给个案19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回忆,也在她的心灵和以后的行为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个案19)我爸爸什么都好,就是唯一一点,在部队上养成习惯了,比较贪酒。喝过了,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打人,所以家庭暴力不断。总是打我妈。他一喝酒,我要工作,我弟弟要上学,他拿刀就是乱砍,砍了多少刀在那个地方。我后来没有办法了,我就说,你们两个人一人一把菜刀,两个人随便砍,砍完了我收尸。拉也不能拉。我弟弟气了也不敢拉,拉了要挨打。我是不怕,有一次,我实在太生气了,就对着玻璃,把玻璃锤碎了,手上都是血。怎么弄呢?毕竟是亲生父母,平时也蛮好的。就是耍酒疯。我爸爸就是因为酒。否则他也是蛮有才华的。就像我妈,如果我妈不是下放,她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个案19的性格,的确受到了她父亲的影响,很男性化,敢打敢拼,她告诉笔者,她高中就把一个男孩子“打没电了”,有什么事情,她都会拔刀相助,打架都会拼命往前冲,而且还真的很厉害,一般人都打不过她。她的这些行为,笔者没有和她求证到底是从哪里习得的,但有一点可以证实,和她父亲的暴力行为对她的熏陶不无关系。她走上吸毒道路也有父亲暴力导致家庭破裂的因素在里面。

  总之,吸毒人群的家庭因素成为他们走上吸毒道路的外因,个案26不无感慨,希望通过笔者的笔触把他的呼吁表达出来:

  (个案26)青少年的时候,家长哪怕是少赚点钱,也要把自己的孩子管管好,但方法一定要合适。我那个时候,和爸爸就是有点转不过弯。我爸爸不会像我妈妈心平气和和我沟通的,三句话没说完就来火了。所以那个时候也有逆反心理。像我们这些小孩,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觉得家长应该改变一下教育方式,但是社会在进步,总有大量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来了。

  是的,个案26的语言朴实而真挚,家庭本可以给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个美好的童年,但可悲的是,54例吸毒个案的每个家庭都有问题,“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吸毒人群走向低龄化的今天,家庭对于他们的影响势必会越来越大。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伴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类似问题家庭。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一旦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就有可能成为走上吸毒不归路的高危人群。 吸毒人群成瘾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为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