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吸毒人群成瘾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为例

四、社会支持缺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吸毒人群成瘾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为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四、社会支持缺失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及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这种救助和服务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和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吸毒人群的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两类。笔者认为,家庭与社会支持的缺失成为他们回归社会的另一障碍。

  (一)家庭支持:不足

  家庭支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吸毒者的吸毒行为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定性资料来看,吸毒者的家庭状况普遍堪忧,很多家庭的房子被吸毒者采取或借或骗的方式变卖,家里的存款被吸毒者花光。家庭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以后,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的这些行为深恶痛绝,不再相信子女,时刻用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来对待吸毒者,因此对待吸毒子女采取了不支持的态度或呈现关爱不足的现象。个案16讲述了他对于家庭支持(关爱)方式上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的感受:

  (个案16)一个人回到社会首先回到自己的家,如果家里人都不能接纳,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让他会感到,我即使不做了,也还是坏人。家里人要多一点关心,但是这种关心要自然一些,不要抱着一种怀疑、不相信的关心。比如,很简单的,他请几个朋友吃个饭,我觉得,如果你很信任他的话,那你应该让他去。如果你把他的钱、自由和时间控制住了,这个人该戒了还是会戒的,不戒照样还会抽的。因为他们心中的这种海洛因给他带来的美好感觉一直都没有消除,需要找一个东西来替代掉。假如你肯信任他的话,他就会有一种感觉:家里人这么信任我啊,我一定要对得起他们,有一种自发的责任感。假如自己再抽的话,很对不起家里人。

  客观地说,吸毒者给家庭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上的伤害是由于毒瘾发作导致的行为,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疯狂获取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行为,是在病态人格的驱使下的病态行为。由于戒断症状的顽固和心理依赖的长期存在,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摆脱不了毒品,渴望周围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家庭本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起这份责任,毕竟骨肉亲情是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但由于毒品的特殊性,导致吸毒者屡次失信,父母在面对公安、面对周围人异样的眼光、面对戒毒付出的巨额金钱的时候,一次一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他们在吸毒者一次一次的复吸中,逐渐从积极帮助到消极对待,最终走向了绝望。因此,这种绝望,是一种相互的动态的过程。吸毒者希望家庭承担起对他们的接纳和关心,但谁又来关爱这些吸毒者的家庭呢?谁又愿意治疗吸毒家庭成员的伤痛呢?靠社会,但社会没有承担起这个责任。靠社区,更不现实。吸毒家庭中的成员只能再一次一次努力以后,绝望地选择离开吸毒者,极端的甚至断绝和吸毒者的来往和关系。他们只有通过这种办法,来保全自己。在“4.1再社会化状况”中,几个年迈的吸毒者父母的访谈资料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笔者选取了两例个案的父亲的访谈,在这两例个案的家中,笔者访谈了他们的父母,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个案4父亲:我们年岁也大了,我们也希望她好,她毕竟是我们的亲骨肉,她好了我们也省心了。这个瘾不是戒不掉的,关键是看毅力,这个小孩子就是没有毅力。现在我老了,也不能每天都看着她,她妈妈还在住院,我还要每天跑过去看她妈妈,要靠她自己。我现在老了,有的时候自身都难保了。

  个案4的父亲是一位老医生,他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女儿,毫无办法,听之任之。因此,这种由于家庭父母年迈和能力不足导致的一种家庭放任,是一种变相的排斥。家庭失去对子女的信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听之任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又有什么理由来责怪一个年迈的老人呢?很多吸毒者的父母都和个案4的情况相似,由此给吸毒子女带来的心理上的排斥感是存在的。个案5的老父亲也和笔者聊了好久,说了很多心中无法诉说的苦痛,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靠每个月九百多块钱,养活他自己和女儿:

  个案5父亲:我现在一个月900多元(退休金),养活我们两个人,如果没有她,这些钱我一个人都花不完,但是她回来了,我又不能不管她,谁让她是我女儿呢?难道我不想吃好的穿好的吗?我心理上也孤单,经济上也拮据。我精神上很孤单,本来我想再找一个老太婆,但是人家一看我家有一个这样的女儿,就都不敢跟我了。这些她(个案5)体会不到的。现在我们抽香烟,都抽最便宜的,她的香烟也戒不掉,就和我抽一样的。我对她现在也不信任,她欠的账还都需要我来还。我现在还有前列腺疾病,都不敢去看这个病,看不起。

  父母把自己积蓄的怨气都讲了出来,我也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种痛苦和无奈。他面对自己的亲情又割舍不下,因此出现一些被动的排斥行为,对待孩子简单粗暴,造成了个案16所说的一种排斥。日久天长的日常互动中,家庭中父母的失望和对吸毒子女的绝望,势必会把这种情绪转移给吸毒子女。而这种对于吸毒子女的排斥(不支持),使吸毒者心中最后的心灵归属覆灭,最后的一点儿亲情转化成了仇恨和不良情绪。他们怎么可能走好?

  很多吸毒者已经因为吸毒失去了另一半,他们唯一可以相依为命的就是他们的父母,但年迈的父母也在不远的十几年间会相继离开他们,他们的未来又会怎么样呢?这些都是未知数。

  (二)社会支持:缺乏

  狭义的社会支持是相对于家庭支持而言的概念,为了便于研究,本书将狭义的社会支持分成社会救助和其他社会支持(社会救助以外的社会支持)两类。总起来看,吸毒人群的社会救助缺失,其他社会支持缺乏,这成为吸毒人群难以走出毒品世界的外部因素。

  1. 社会救助:缺失

  中国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维护社会公正。社会保障政策、住房政策、医疗政策等是针对社会弱者的最基本的生存保护政策,其目标在于补偿、保障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除此之外,针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社会保护政策还包括:对最低生活保障者及其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对高龄老人、残疾者、特别是孤残儿童的特殊保护政策,对在岗社会弱者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对实际尚未纳入城市社会保护体系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特殊保护政策,以及针对农村社会弱者的符合国情的社会保护政策。

  从这个社会保护政策来看,针对吸毒人群的任何补偿性保护政策缺失,就更谈不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住房)了。吸毒人群之所以难以走出毒品世界,一个非常客观的问题摆在这里,作为一个边缘弱势人群,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最基本的社会救助都没有,社会保障更是没有涵盖他们。一个在身心上都处在病态的吸毒者,没有房子住,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他们当然焦虑万分,最后成为最无助的边缘人群。

  他们为什么连社会救助都得不到?笔者认为,一方面和前面已经探讨过的社会(观念)排斥有关,因为立法者、公安机关和全社会都对这个人群抱有偏见和歧视,认为它们是自作自受,在道德伦理层面给他们判了死刑,成为万人喊打的罪恶的象征。因此,怎么可以给这样万恶不赦的人社会救助呢?所以观念是引领社会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群体的成见和排斥,导致这个群体始终不被社会所承认,就更谈不上被理解和关爱的问题了。长期存在的社会偏见与各种陈腐观念等非正式约束的存在,社会大众在观念上没有很好地接纳吸毒人群,因此我们的媒体和社会都不能推卸责任。诚然,他们为无毒社会大声呼吁,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对于吸毒人群的有些近乎夸张的报道和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的恐慌。城市里的人只要听说“吸毒”,都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未见其人先出了一身冷汗。这种舆论导向带来的社会大众观念上的歧视与恐惧,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存在问题。大量吸毒人群得不到正常的社会救助,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有关。本身比较弱势的吸毒人群,在绝望中得不到任何帮助,成为无助的绝望群体。

  社会救助意指一种长期持续、以救困助危为目的的政府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减贫政策。陈良瑾认为,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法定义务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因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不能完全保障基本生活的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村村民给予的接济和帮助。时正新和廖鸿以及张海鹰则认为,社会救助是在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

  具体来看,中国的社会救助体制的以下一些特征,决定了它对吸毒人群的社会救助无能为力:首先,从范围、重要性和慷慨程度等指标来看,我国的社会救助体制基本是落后的、尚未发展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覆盖了约3%的全国人口,开支只占GDP的0.12%。我国社会救助的开支明显偏低,城市低保水平被设定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上,政府发展社会救助计划的动力相形见绌。其次,从政府的作用和项目结构看,我国社会救助体制是补缺型的。在我国的社会救助体制中,政府在承担主要责任的同时,也非常强调社会互助和自力更生,强调家庭的责任。再次,在社会救助中,城乡的制度割裂非常明显,出现城乡割裂、公共和非公共部门割裂。我国社会救助体制的发展仍未成熟。

  2. 其他社会支持:缺乏

  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研究在社会学界方兴未艾,十分流行。很多学者都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概念来解释一些社会问题。笔者对一部分吸毒个案进行了社会支持量表的测量,也正好涉及家庭、朋友等非社会救助方面的社会支持。在此选取个案37这位1987年出生的男性个案的社会支持量表,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个案37,是因为他父母离婚、很小辍学,长期在社会上游荡,作为一个未成年的青少年,家庭和社会本应有责任对于未成年人进行社会支持,但他的答卷是令人失望的,他的答卷也从侧面反映出吸毒人群在社会支持上的明显缺乏。

  社会支持量表

  说明:以下列出的是当你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请你在最适合你本人情况的数字上画圈。每一项只画一个圈,注意不要遗漏项目。

  到此结束,请检查一遍,把漏答的补上。谢谢您!

  从上述量表的问题和他的作答来看,个案37只认为自己能与朋友谈论问题(3稍同意),其他所有选择都选择了中立或者不同意的选项,特别是在E2、E5、E6和E8的回答上选择了很不同意,在态度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悲观与无奈。对于上述四个问题最否定性的回答,意味着他没有人可以共享快乐与忧伤,没有人能够安慰他,他的朋友不能真正帮助他,他也不能与他的亲属交谈问题。这些最负面的回答,最直接地体现了他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缺失。当然,个案37内心想表达的是对于自己的缺乏社会支持的一种焦虑和无助——没有真正能帮助他的朋友,自己的问题又不能与亲属交流,没人安慰他,没有人能分享快乐,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长期的压抑与社会支持的缺乏,一定要通过另一种物质或者互动来补偿,吸毒人群和毒品必将成为他们补偿这种情绪的目标。

  与个案37有类似焦虑的个案还很多,很多吸毒个案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谁来拉他们一把?谁来支持他们?

  (个案33 女)我就感觉,对我们这些抽粉的人不公平,我就觉得,社会对我们这些人,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很迷茫,原来有工作的,抓起来了以后,就失去了工作,如果社会上有这么一个机构,专门为我们这些吸毒出去的人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我想,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复吸率。我们就不会出去以后没有事情做了。就像我出去以后,不可能立刻就做生意的。我还是很迷茫,没事的时候,还是会胡思乱想。我就觉得,我们活得没什么意思,一点都不充实,比较空虚。

  (个案19 女 1978年生 初中)回来以后,讲起来,都讲关心弱势群体,但是实际行动根本就没有。见到你了,就是带你去尿检,看看你是不是吸毒的。帮教也就是跟你讲,不能再吸了,实际的行动也没做。我们的工作也没有替我们安排,你应该知道,我们这些劳改回来的,就比别人低一等,文化层次也不是很高,但我们也没有要求社会像关爱老人一样关心我们。但社会应该给我们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做到位。像他们嘴上讲讲,精神上多关心,经济上不来往。但是我们要的不是这些东西,我们不是不想好,我们不是生下来就是坏。而且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三好生,都是优。我都不知道走上社会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要是有人拉我一把,自己再努力,可能自己会好多了。但是现在媒体总是曝光这个城市的丑恶,对这个城市有什么好处呢?太丢脸了。实质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一点都没有解决。

  吸毒人群社会支持的严重缺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阻碍吸毒人群重返社会、再社会化与康复的重要阻碍。在今天大量城市工人下岗、大量农民依然挣扎在赤贫线上的时候,吸毒人群的社会支持到底能不能提上议事日程,还是一个问号。不管怎样,对于吸毒人群的社会支持的继续追踪研究,有必要成为政府和社会制定新的社会救助与社会支持政策的依据。 吸毒人群成瘾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为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