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心理学一本通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够脱去一位农夫的衣服。
北风自以为力气大,让人脱件衣服不是难事,于是先来。它使劲地向农夫吹着寒冷的风,直吹得农夫浑身瑟瑟发抖,直打哆嗦。可农夫不但不脱衣服,反而裹紧外衣,躲到背风的地方去了。北风只好无功而返。
紧接着南风上马。它向农夫轻抚慢拂,给农夫送去温暖的和风。农夫本来就在田野里劳动,身上出了热汗,经南风这么一吹拂,更是倍感燥热,于是他放下手里的活计,到田边脱去衣服,才又继续劳作。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了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为特征的方式所带来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有时也被称作温暖法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温和的方法处理问题往往比用强制的手段更有效果。用泰戈尔的话来说就是:“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
南风效应运用于教育,特别是用于对待那些在成长的道路上偶尔犯错的孩子,更有着神奇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现已闻名世界。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班上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一次课间与同学玩耍时无意中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事后,班上的孩子们又拿来了3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唯独没有让斯捷帕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训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在他训斥了这个学生不久之后,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事情没有做完,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再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个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的表情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便滚了下来,随后从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由于自己不当的责罚,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后悔,打算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并且拒绝他参加集体活动。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识到,宽容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宽容比责罚更有力量。
教育学生时,如果老是采用强硬的手段,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采取温和的方法反而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尊重”、“信任”学生放在第一位,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以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的效果。
南风效应运用于教育,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一则经典的小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其实每个人的心,都像被锁上的大锁,任你再粗的铁杆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如同一枚细腻的钥匙,使你能够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学生年少无知,又容易冲动,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也就成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脱掉”学生身上那无知无识的土气、道德缺失的流气、独生子女的娇气,教师们每天都在认真地工作着,但其使用的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殊不知,这“呼呼北风”只能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他改正错误,也不利于他的心身健康。为什么不试一试使用“南风”呢?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它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古语有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因此,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应对他们多一分宽容和尊重,让其自发自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在工作中如果能多一点人情味,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心平气和、通情达理地去解释分析,就会产生“南风效应”,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如魏书生先生说的那样,当学生犯错误时,应先避开问题的实质,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让他们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他们一个愉快的心境,用和风习习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盔甲”,然后再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如此,何愁学生不向你敞开心扉呢? 心理学一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