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为什么孩子不服你:解决父母教育难题,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三 帮助孩子给情绪贴上序号——自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为什么孩子不服你:解决父母教育难题,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 帮助孩子给情绪贴上序号——自控

  1. 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

  由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他们时不时地发“小脾气”是常见的事情,有时不见得是什么异常现象,也不需要特别加以“控制”,大人采取视而不见的冷处理办法,孩子的脾气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时若加以“控制”反而不一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只要孩子的脾气不是太过火,对别人不造成损害,可以随便由他,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之处,其脾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也许就很少发脾气了。

  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情没有任何解释和发言权,这样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最终学会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业。

  给孩子一点破坏的空间,孩子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睁着一双无知的大眼睛,对社会中的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有利于孩子大脑发展及日后处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了孩子浓厚的求知欲望,为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给孩子一点“破坏”空间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如何教育独生子女无疑有性格遗传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孩子出生后性格形成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影响。什么年龄段是人的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佳时期?心理学界认为:0至5岁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完成80%,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

  幼儿期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还不懂是与他人共处一个世界,会常常说“我要、我要”,这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以下几种方法供你参考:

  (1)父母的示范。

  以身作则地教会孩子如何友好、礼貌地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从小养成协调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2)少指责,多鼓励。

  过多的批评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自卑心理。要恰到好处地赞扬和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父母很清楚自己孩子性格的特点和缺陷,要对好的表现大加赞扬,不良行为及不好的倾向不能姑息迁就,要进行适当的教育与批评,要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让他们性格上扬长避短,让孩子明白是非、好恶。

  (3)逐渐放宽限制。

  给孩子爱,以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种爱也包括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当孩子越轨时,母亲要对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表示你的失望。随着孩子的成长,限制也要渐渐地放宽。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教育好独生子女,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够健康成长,会给家庭带来无限的幸福,同时也会使国家和社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呢?

  (1)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

  父母亲只有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按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去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习点心理知识,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记录观察日记,把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记录下来,有时还照相、录音、录像。这种做法可以学习。

  (2)让孩子多自由活动,培养独立性。

  当孩子会走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多自由活动,引导与训练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端。在开始训练孩子自由活动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给孩子必要的帮助,逐渐使孩子能够自己去做。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做,渐渐养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依赖习惯。因此,父母不应当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有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凭借自己的活动去亲自进行尝试,独立思考,通过直接地接触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3)加强训练,防止任性。

  不少家长说自己的独生子女有任性、固执的缺点。孩子这些不良的品质主要是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与父母经常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独生子女因某种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家长为此心软,于是就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任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所以,只要家长教育得当,不断加强训练,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质。

  有一位母亲谈她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体会时说,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笔要在镜子上画画,她对孩子说镜子上不能画画,话还没有完,孩子就哭起来。对此她早有心理准备,于是就对孩子说,在镜上画画会弄脏镜子的,好孩子要爱惜镜子,不能画,再哭也没用。说完就去做别的事情,不去理会他。以前孩子从未听见妈妈说过“不可以”,也从未见过妈妈不理他,于是便大哭大闹,跑到妈妈面前,又打又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滚。妈妈见到这种情景,有些心软,想顺从他,但一想溺爱孩子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就说你不讲道理就哭个够吧,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你。孩子继续哭闹,妈妈仍不理睬。孩子的哭声逐渐小了,一会就停止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妈妈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体会到无理哭闹得不到同情,达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满足,于是他自己站起来,去找妈妈。妈妈看孩子不再闹了,于是就让孩子和她一起做事,孩子很高兴地干起来。晚上,妈妈又给孩子讲应该如何做个好孩子,并且给孩子以鼓励,孩子从鼓励中体验到做好孩子的快乐。

  这个例子说明,只要加强训练,方法得当,孩子的任性、固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防止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爱不等于溺爱。有的父母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愿办,一切听孩子指挥。牺牲一切为孩子,导致娇纵、溺爱,实在贻害无穷。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家。”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

  (5)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在这种特定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不合群、孤僻的性格。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别的孩子社会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交往,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令人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却常常把孩子和集体隔离开来。有的独生子女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闹起来,这时母亲不是好言规劝引导孩子,而是纵容自己的孩子说:“咱们不同他们玩,回家自己玩吧!”这就丧失了孩子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其实,所有的独生子女都有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父母就应该充分地理解他们,自觉地为他们多创造条件,这对孩子长大后参与社会生活十分有益。

  (6)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要符合实际。

  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胜过孩子自己,以致不断给孩子增加课外负担和精神压力。父母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考上一个好的中学,再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要知道,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上大学,将来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科学家、管理者。必须承认人与人智力上的差别,也要承认社会分工是客观必然。因此,尽量给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才是明智的做法。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是十分愚蠢的,只能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痛苦。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并不在于孩子将来能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在于孩子的德、智、体、美能否得到全面发展,将来能否成为一个自食其力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将教育目标定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才会不走弯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能够从子女的每一微小进步中体会到莫大的快乐。

  2. 如何帮助孩子

  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

  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的反应,它由四种基本情绪构成:愤怒、恐惧、悲伤、快乐。这如同绘画中红、黄、蓝三原色,其不同的组合构成人的各种情绪状态。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愤怒激发人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抗争;恐惧使人躲避危险,寻求安全;悲伤能缓解心中的痛苦,让我们开始新的生活;快乐则常在人经历了以上种种情绪之后才出现。

  快乐的含义并不是无忧无虑,永远愉快。孩子只有学会恰当地体验、控制和表达他的各种情绪,才能成为真正快乐的人。

  孩子在婴儿期就有一定的情绪的反应,但其表现突然而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恰当地表达上述三种不良的情绪。

  (1)当孩子感到愤怒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

  ①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大声讲出来,并尽可能说出原因。

  ②帮助孩子找到愤怒的原因。孩子有时需要成人的提示来回想自己生气的理由。如:“你是不是因为小朋友拿走了你的小汽车才对他发火?”

  ③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如:“我知道你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可没办法,谁都得这样等。”

  ④禁止孩子在发怒时打人。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应立即给予惩罚。

  ⑤鼓励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如孩子告状说:“他打我……”家长可以回答说:“大声告诉他别再打你。”再比如孩子告状说:“芳芳骑走了我的自行车!”家长可以说:“你去问问她,现在能否把车还回来。告诉她那车是你的,你想把它要回来。”

  ⑥为孩子做个榜样。当你生气时,大声讲出来,以免控制不住时突然大发雷霆。家长不用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让孩子从你身上学到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但切记,不要用侮辱性的话对孩子表达你的情绪,只客观地表示你的感受和原因即可,如:“我很生气!”“别乱动我的东西!”等等。

  (2)当孩子感到悲伤时,家长应该怎么办?

  哭泣是人悲伤时的典型反应。科学研究发现,人在哭泣时体内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缓解痛苦。当孩子悲伤时,让他好好地哭一场。此时,成人无需过多地干预,只要平静地坐在孩子身边,让他(她)感到你的体谅和支持。有时,孩子会投入你的怀抱,需要你紧紧地拥抱和轻轻地抚摸。但有的时候,他只需一个人独处,静静地体会自己的悲伤。当孩子因哭泣而难为情时,家长要表示理解和支持,让他感到哭泣并不可耻,而是人的正常行为。

  (3)当孩子感到恐惧时,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个人若不知道害怕,就很容易遇到危险,但恐惧过多,也难以过正常的生活。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们对引起恐惧的因素进行理智性思考,具体的做法是:

  ①理解孩子的恐惧。三四岁儿童开始关注周围的世界,由此产生许多担忧和恐惧。这时候的孩子,经常无根据地对人或事产生惧怕心理。对此,家长应表示理解,并以轻松的语调与孩子谈论他害怕的事情。

  ②与孩子讨论他所惧怕的事情。如果孩子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地震、洪水、战争等)感到恐惧,家长可以针对这些事情与孩子进行讨论,告诉他在这样的事发生时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

  ③如果孩子对幻想的东西产生恐惧,家长应明确告诉他这样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④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经常害怕,但又不说出为什么,家长应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谈话,从中找到困扰他的原因。

  (4)孩子有时会利用虚假的情绪来迷惑成人,目的是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发脾气——从表达愤怒的需要变成向大人提要求的手段。

  孩子最初发脾气是为了发泄愤怒和不满,当他发现这样做可以控制成人,让成人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发脾气就成为一种向成人提要求的手段,而表达愤怒和不满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加以控制和纠正:

  ①不在这种时候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不让孩子以为发脾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在孩子一开始发脾气时,就想办法制止。你可以走开,不理睬他(尽管这样做很难,但很多有经验的人都建议这样做),或把他领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也可以严厉地高声训斥他。不管用哪种方式,目的是制止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同时准备采取下一步措施。

  ②孩子发脾气之后,对其加以适当的惩罚,让他记住,下一次绝不可以再这样做,你可以让他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或站到角落里,让他道歉,保证以后不再这样做。如果这次是重新犯错误,还可以给予一些具体的处罚,如不许玩儿玩具,不许看电视等等。总之,要让孩子感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简直糟透了,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

  ③当你发现孩子要发脾气时,不妨抢先一步发火。孩子在一些地方特别容易发脾气,如在商店里或家里来客人时,家长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过于温和、妥协,使孩子有可乘之机。所以,家长越是在这样的场合越要态度坚决,语气强硬,使孩子不敢再利用这些机会提要求。

  ④当你特别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为孩子做些适当的安排,不要让他卷入成人紧张、枯燥的事情中去。

  发脾气、耍赖不是童年所必需的行为。如果家长控制得当,很多孩子有过一两次经验后,很快就会纠正这种行为。

  (5)拉长脸给大人看,关心体贴统统来。

  孩子拉长脸给家长看,以博得成人的关心和抚慰,同时希望成人满足其种种要求。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心里要牢记以下几点:

  ①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讲,不能用拉长脸的方式向大人提要求。

  ②孩子应学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

  ③人的基本需要其实很简单:吃、住、空气、爱、运动。

  ④其余的需要都是人所渴望的,但不会样样都能得到满足的。

  ⑤无论你高兴或是不高兴,对这世界没丝毫影响。所以你最好还是高兴一些。

  如果孩子在你身边闷闷不乐,你要让他知道“我很关心你;我愿意帮助你;想想看,你到底想要什么;我得去厨房做饭了(总之,你可以去干你的事)。”过一会儿,孩子会主动找你,向你表白他的想法,这时,你就可以愉快地帮他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没人注意的话,拉长脸给谁看呢?

  (6)孩子害羞怎么办?

  害羞是恐惧的一种表现,但渐渐地成为孩子逗人喜爱的性格特点,他能因此受到成人的注意和夸奖。其实,这是个误区。

  羞涩和腼腆是孩子进入社会,与人正常交往的一大障碍。如果家长对害羞的孩子一味欣赏,不予纠正,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倘若你希望有一个开朗、友爱的孩子,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①教孩子如何与人交往。例如,当有人与孩子讲话或问候时,教孩子此时应该怎样做,用眼睛直视说话的人,向他问好,并有所称谓。

  ②坚持要求孩子按大人的要求与人交往。假如孩子见到生人或熟人就躲到妈妈身后,不与人招呼,家长可以采取比较强制的手段,要求孩子立即改正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否则就采取惩罚措施,如让他回自己的房间,或站到角落里去反省,直到孩子愿意与人打招呼为止。

  总之,家长应鼓励孩子以开朗、友好的态度与人交往,教孩子主动向人问好、敢于直视别人做自我介绍等等。这样,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才能有好朋友,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为什么孩子不服你:解决父母教育难题,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