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为什么孩子不服你:解决父母教育难题,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十二 把握爱的尺度,再富也要穷孩子——适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为什么孩子不服你:解决父母教育难题,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十二 把握爱的尺度,再富也要穷孩子——适度

  1. 家长要学会藏起一半爱

  爱的教育存在于家庭亲子间,爱的教育超越了一般教育中人教人知识、人管人行为的形式,而是人感化人、人启发人的整体人格教育。

  以爱的对象以及对孩子的人格而言,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从教育方法的层面看,把爱当作教育的方法或手段,爱的施予是有条件的。孩子能力所及的事做到了,因而获得父母的爱,这样才有教育意义,才会使孩子体验到爱的真实与价值。比如要求一个资质中等的孩子在校成绩名列前茅,是不合情理的苛求,除了因此疏远亲子关系之外毫无积极意义。而要求10岁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及时完成作业,否则不答应他周末去看电影的要求,这样的爱才合情合理。

  曾经在网上非常流行一句话:父母要学会藏起一半爱。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但不一定会爱。爱孩子是要有原则的,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说: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冷酷、残暴。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要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如果父母一看见自己的孩子流泪就给他东西,就等于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还以为他的硬讨和索取更有效果。”

  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你会拒绝他。而此时的拒绝会比当时的拒绝给孩子的打击要大得多。当孩子放纵的欲望最终被拒绝时,轻者会造成孩子的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他会觉得世界上谁都跟他过不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孩子的轻生自杀行为。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去放纵他、迁就他;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你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去拒绝他。

  过度保护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独苗苗”现象的普遍存在,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也自然成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聚焦中心,六双眼睛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动静,唯恐有点闪失。加上孩子的能力本来不足,做任何事情,笨手笨脚,动作又慢,很容易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大人在一旁看着,情不自禁地发急,往往自己动起手来,越俎代庖。

  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也不会干,于是家里的六双手更“有理由”抢着包办代替,剥夺孩子自己做事的一切权利。孩子无从学习动手做事,他的自信心也越来越没有了。家长过度保护的另一种表现,是恐吓手段。比如,不让孩子出家门“闯祸”,偏说什么“外面有大灰狼”“有坏人要把你带走”的谎言,使孩子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这样孩子是变得听话了,可是,他的自信心也吓得没有了。

  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健康成长,能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会不会与人相处,有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

  天下父母谁不对子女倾注一片爱心?谁没有过望子成龙的一片痴情?到头来能够让父母感到无限欣慰的固然不少,但事与愿违的却为数更多,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不乏其例。有些家长更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迁就和顺从,缺乏应有的道德教育,使孩子成为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小太阳”。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在父母“爱”的怀抱中养成自私自利,不尊敬长辈、不爱惜财物、任性、骄横和依赖等不良品性,做出有害于他人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把握对孩子爱的尺度呢?

  ①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做父母的不要总以为孩子年幼无知,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尊重,高兴时百依百顺,生气时就横加指责。这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伤害孩子的自尊,从而使其养成不良的心理。

  ②满足正当的需要,抑制不合理的要求。对于孩子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父母要善于倾听,如果是正当的需要,就给予适当的满足,反之,就应当和蔼地拒绝,坚决抑制,千万不要因孩子的无理哭闹而迁就顺从。

  ③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认为,要时刻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应及时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玩完玩具后让他自己收拾好;吃完饭把凳子放回原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他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扫扫地等。

  ④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父母两人不要一个严一个宽,今天要求孩子这样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做,一天一个样,各唱各的调,使孩子思维没有定规,无所适从。这样无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制造了“防空洞”。

  ⑤和孩子不要疏远。现在我们大部分家长为了工作或者自己的天地将孩子寄托给长辈,如果长期这样,你们和孩子心灵得不到沟通,思想得不到交流,孩子平时有些细小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加以纠正,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⑥爱要有度。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家长爱孩子理所当然,但有时不一定全部表现出来。在学校门口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开着小轿车送孩子上学,有的确实离学校很远,这情有可原,但有的离学校三四米,也开着车子送孩子上学,这难道就是我们家长对子女的爱吗?

  在日本有一位大岛先生,每天上班开着漂亮的汽车,可就是不肯顺路送10岁的儿子上学,想搭一段路都不成。有一天,儿子生病背着大书包艰难地往天桥上走,忽然看见爸爸在桥下等他,大岛为儿子擦去汗水,提起书包带着儿子上桥。他对孩子说:“不要怪爸爸,你现在是学生不能坐车上学,将来你长大有出息了,一定能买一辆比这更好的车……”

  大岛和我们家长一样也很爱孩子,但他爱得更深层、更科学。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一个独立、自立、有处理能力的孩子。

  ⑦再富不能富孩子。现在生活水平条件好了,我们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花钱择校,请家教,买高档的衣服,名牌的鞋子,买手机……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要让孩子在师生面显得富有,生怕别人瞧不起,这样做不仅让家庭苦不堪言,对孩子成长也是弊大于利。

  其实,在别人眼里孩子没有贫富之分,最怕的是孩子知识的贫富。不管怎样在孩子身上花钱要有约束,再富不能富孩子。

  ⑧家长言行要慎重。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也是对家长们最起码的要求。有一位家长,孩子每天回去都不想做作业,为做作业的事总也拉开嗓门,问他:“当时你在干什么?”那位家长说:“在看电视。”教育专家建议说:“从今天开始,你到家后就看书、读报试一试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长反应:“孩子到家后,也主动拿起课本做作业。”现在父子俩每天都在一起学习。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和示范,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哪怕做一个不露痕迹的暗示,讲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许不着边际的一次问寒问暖,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或者一个简单的爱抚动作都会荡起孩子心中的涟漪,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爱孩子应该从教育目的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正确把握住爱的尺度,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 家长要学会用好方法爱孩子

  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如果把爱他们看成是给子女们提供丰厚的物质财富明显是狭隘的,这样只会使他们没有自我奋斗的意识,丧失独立创业的能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们都用心良苦,而最后的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爱孩子的方式不正确,父母缺乏明智的家庭教育所致的。

  (1)爱他们,就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在教育孩子成才的同时,要教育孩子成人,要知道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在父母们看来,孩子的分数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万事大吉。父母们往往忽视了诚信、义务、合作等良好品德的培养,忽略了健康人格的构建,因此就容易造就出一些智力优秀的“歪才”“邪才”。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放的《“神童”的成长》节目中,讲述一位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成长故事。这个“神童“4岁开始读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8岁时,他进入中学学习,13岁开始读国家重点大学——湘潭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可是尽管他智力超群,但是各方面的机能却非常短缺,他的自理能力也特别差。上大学时,魏永康从未自己洗过衣服和袜子,陪读的母亲从来也没有要求他洗过,洗头都是母亲给他洗的。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母亲眼里,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母亲经常跟他讲,这些事不会做不要紧,将来读博士毕业,当上科学家后,可以请保姆帮忙,只要专心搞他的事业就行了。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母亲的陪读和严格的监督,他缺乏自己的空间,没有时间和同学们进行接触,所以一天天长大成人的他,却不懂得如何跟周围的人交往和交流。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模式,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最后被中科院退学回家了。

  魏永康中止学业回家一事,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今日的魏永康来说,完全归咎于他妈妈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孩子的“神童”路,倒不如说是母亲的“神童”梦,成与败都是他妈妈一手造成的。魏永康的人生历程,是一幕现代版的《伤仲永》,让人深思,令人伤感。

  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不可取,重智轻德同样也不行。举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2000年浙江金华市学生徐力用铁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教育学院周英民用裁纸刀杀害同学洪某并将同学石沉西湖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一直在向人们敲着一声声的警钟。

  一个人是否能成才成功,智力因素往往仅占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却是人格因素。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父母应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但孩子必须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是孩子从容应付一生荣辱、坎坷的保证。其实,孩子长大后,纵有满腹经书伦理,而没有实际能力也难有大的发展。现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而完善的发展,即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2)爱他们,就要让他们经历磨难和挫折。

  一个真正成才的人,应具备各种优秀的才能,如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经得起在逆境的磨炼以及程度较高的文明素质等等。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健全的人格。很多家长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遮风挡雨,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殊不知,这样等于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挖掘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失败和挫折的机会,不会犯错误也不懂得改正错误,自然也得不到经验和教训,因而永远不会学到过硬的本领。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更能考验人、教育人、锻炼人,使人学到许多终生有益的东西。

  (3)爱他们,就要在他们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他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家人是他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所以为人父母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如今,有些家长自己挥霍浪费、嫖赌逍遥,却要求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些家长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等等。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

  《论语》上还记载了孔子弟子曾参(即曾子)的修养原则:“吾日三省吾身”。他时常也用这个原则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上街。小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又哭又闹,要求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闹得没有办法,就对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听后就乖乖地回家去了。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到家时,看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雪亮的尖刀,正在准备杀猪呢。他的妻子赶忙制止他说:“我刚才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今天你说话不算数,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对他进行教育就难了。”结果,他真把家里的猪给杀了。

  也许曾家的这口猪还没有养到该杀的时候,他杀了这口猪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可是,换来的却是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一个诚实的形象。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会生活,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着深刻影响。父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力量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时,家长并不经意的一笔,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写意的泼墨画,或是污染了整张白纸。为了孩子明天的灿烂,做家长的一定要小心描绘今天的一笔一画。 为什么孩子不服你:解决父母教育难题,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