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中文
1.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蔡守秋:《论当代环境法学的发展》,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5.蔡守秋:《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6.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7.曹正汉、周杰:《社会风险与地方分权——中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实行地方分级管理的原因》,载《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1期。
8.陈家刚:《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4期。
9.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载《理论与探索》,2007年第2期。
10.陈建中:《党内监督条例十项监督制度的特点、功能与基本要领》,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11.陈硕:《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公共品供给》,载《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4期。
12.陈雪莲:《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改革的突破与局限——以杭州市“综合考评制”为个案》,载《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1期。
13.陈学敏:《设立环境法庭的冷思考》,载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境法治》,2011年卷(上)。
14.崔英楠、崔皓旭:《近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热点问题》,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卷第3期。
15.杜启洪:《谈谈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的同和异》,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16.樊攀、盖博铭:《官方话语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民众的对抗性解读——以昆明安宁PX事件为例》,载《东南传播》,2013年第9期。
17.龚维斌:《县委书记:权力来源与渠道》,载《人民论坛》,2006年第10期。
18.郭璞、葛察忠、许文:《县级财政体制与环境保护》,载《环境保护》,2008年第12期。
19.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主编:《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20.过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委员会的改革历程》,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5期。
21.何俊志:《中国县级人大制度模式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22.何俊志:《中国地方人大的双重性质与发展逻辑》,载《岭南学刊》,2007年第3期。
23.何俊志:《中国人大制度研究的理论演进》,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4期。
24.刘乐明、何俊志:《谁代表与代表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分析》,载《中国治理评论》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
25.何艳玲:《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载《公共管理研究》,2006年第4期。
26.何增科:《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载《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3期。
27.何增科:《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上篇)》,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28.《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gkml/hbb/qt/201306/W020130604382172090857.pdf(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7月20日)。
29.郇庆治:《全球环境治理与东亚区域环境合作》,载《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7年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郇庆治:《环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载《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2期。
31.郇庆治主编:《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郇庆治:《“政治机会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环境运动及其战略选择》,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3.黄胜林:《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的政治生态分析》,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34.吉仁、王玉平:《长江船舶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载《中国水运》,2011年第12期。
35.康瑞华、宋萌荣、陈丽华:《资源生态环境视阈下的苏联模式》,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36.李波:《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群体事件中的初次探索》,见自然之友编:《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7.李永展:《台湾城乡环境问题与居住环境品质之比较》,载《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第5期。
38.李连江:《差序政府信任》,见景跃进、张小劲、余逝达主编:《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9.李连江:《重建信访制度关键在民意表达》,载《人民论坛》,2013年8月(上)。
40.李洺、侯一麟:《我国地方财政预算权及其决策过程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41.李婷:《中国学界对美国环境外交的研究》,载《外国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
42.李万新、埃里克·祖斯曼:《从意愿到行动:中国地方环保局的机构能力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19卷。
43.李祥:《环境殖民主义批判》,载《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4.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蔺雪春:《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与中国的参与》,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2期。
46.刘超:《环保法庭在突破环境侵权诉讼困局中的挣扎与困境》,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47.刘起军:《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经验》,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48.刘文杰:《党校系统是增强领导干部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
49.罗中枢、王卓:《我国县级主要领导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态度的调查》,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50.陆学艺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51.吕忠梅、张忠民、熊晓青:《中国环境司法现状调查——以千份环境裁决文书为样本》,载《法学》,2011年第4期。
52.〔澳〕马克·比森:《环境威权主义的到来》,载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评论》第2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53.梅赐琪、刘志林:《行政问责与政策从众行为:“十一五”节能目标实施进度地区间差异考察》,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54.梅雪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
55.孟建、卞清:《我国舆论引导的新视域——关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互动、博弈的理论思考》,载《新闻传播》,2011年第2期。
56.齐晔等:《中国环境监管体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57.冉冉:《“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3期。
58.荣敬本等主编:《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9.邵冰:《日本环境外交的政策实践及其战略意图分析》,载《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9期。
60.邵宗海:《中共中央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定位》,载《中国大陆研究》,2005年第3期。
61.盛涛:《人大监督的性质及其完善途径》,载《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9期。
62.舒福才:《党政干部生态道德建设研究》,载《理论界》,2007年第10期;赵云国:《加强领导干部生态道德建设的思考》,载《理论前沿》,2009年第7期。
63.孙柏瑛:《当代政府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美〕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4.苏明:《促进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07年第9期。
65.苏明、刘军民、张洁:《促进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载《财政研究》,2008年第7期。
66.唐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67.滕婕:《试论党内巡视制度的运行及其完善》,载《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68.童志锋:《互联网、社会媒体与中国民间环境运动的发展(2003—2012)》,载《社会学评论》,2013年第4期。
69.〔德〕托马斯·海贝勒、〔德〕安雅·森茨:《沟通、激励和监控对地方行为的影响:中国地方环境政策的案例研究》,见〔德〕托马斯·海贝勒等主编:《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70.王宏琳:《我国巡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载《决策探索》,2007年第11期。
71.王金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跨部门协调机制》,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3日第10版。
72.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73.王莉丽:《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王莉丽:《我们需要怎样的环境传播》,载《环境保护》,2011年第21期。
75.王利涛:《从政府主导到公共性重建:中国环境新闻发展的困境与前景》,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6.王润秋:《政协监督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载《理论导刊》,2008年第12期。
77.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欧树军:《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78.汪文祥:《环保投资:基层地方政府不堪重负,中央政府支出待增加》,载《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5月10日第B1版。
79.王信贤、王占玺:《夹缝求生:中国大陆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困境》,载《中国大陆研究》,2006年第1期。
80.王信贤:《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变与常——以环保组织的发展为例》,载《政治学报》,2010年第49期。
81.王学军:《中国信访体制的功能、问题和改革思路》,载《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82.王勇:《我国环境信访的现状与问题》,载《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83.汪中山:《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创新》,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84.吴逢时、彭林:《2012年环境公共事件评述》,见自然之友编:《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85.肖萍:《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研究》,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6期。
86.〔德〕希尔德加德·帕梅:《环境政策领域》,见〔德〕托马斯·海贝勒等主编:《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87.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逻辑——基于过程分析的视角》,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88.徐军、常永明:《论纠纷解决机制下的环境信访》,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9.徐永利、王维国:《人大行使监督职权途径问题研究述评》,载《人大研究》,2012年第10期。
90.杨朝飞:《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和环境保护若干问题》,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11月5日第3版。
91.杨光斌、李月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杨国斌:《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看不见的防火墙,看得见的连线力)》,邓燕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3.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94.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95.喻国明:《微博影响力的形成机制与社会价值》,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12期上。
96.禹海霞、刘建伟:《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变——基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视角》,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3期。
97.于宏源:《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看全球环境治理和中国环境外交》,载《电力与能源》,2012年第4期。
98.于建嵘:《信访综合症背后的潜规则》,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5期下。
99.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100.于建嵘:《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冲突的主要特征及对策》,载《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
101.余科杰:《绿色政治与苏联解体》,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
102.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3.俞可平主编:《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104.余某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10卷第7期。
105.曾繁旭:《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PX》,载《现代广告》,2009年第171期。
106.张海滨:《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1期。
107.张弘力、林桂凤、夏先德:《论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载《财政研究》,2000年第5期。
108.张书林:《地方党委书记与人大主任应兼职还是分设》,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6期。
109.张晏:《中国环境司法的现状与未来》,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10.赵明芳:《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2期。
111.赵树凯:《重新界定中央地方权力关系》,载《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9期。
112.赵勇:《“主义”认同与“问题”探析——中央党校“主体班”课程的政治学分析(1990—2010)》,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113.赵勇:《政策的“解码”和“编码”——政策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14.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15.郑旭涛:《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以什邡、启东、宁波事件为例》,载《东南学术》,2013年第3期。
116.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载《社会》,2012年第1期。
117.周汉华:《地方政府负总责制度评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18.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19.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120.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7日第7版。
121.周淑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精神与价值》,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22.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载《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23.周雪光:《威权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载《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124.周岩:《“7·23动车事故”报道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媒介框架理论为分析角度》,载《当代传媒》,2014年第4期。
125.朱旭峰:《转型期中国环境治理的地区差异——环境公民社会不重要吗?》,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