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环境威权主义到环境民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从环境威权主义到环境民主
讨论中国环境政治的未来发展及其转型方向,不能忽视苏东国家的比较经验及中国政府决策者对它们的认知。事实上,中国一直非常重视苏东国家的历史经验,试图避免走上类似的道路。目前来看,“吸取苏东经验教训”的结果可能在中国环境政治中的两个层面有所呈现:第一,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中央集权程度、政府管制;容许一定程度的公众参与和信息流动。第二,担忧和警惕环境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环境抗争引发“颜色革命”的可能性。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公开鼓励倡导“生态文明”等环保理念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暗地”压制那些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公民行动的环境公民社会的发展,防止它们对威权政府可能造成的挑战。这一悖论深刻制约着环境政策在地方层面的执行结果。
表面上看,政策执行偏差是中国地方环境治理的主要障碍。但是,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机理深刻嵌入在威权主义系统的政治逻辑和结构中。改善中国环境治理的水平,纠正地方政策执行偏差,需要中国环境政治的转型。环境威权主义理论对环境民主理论的批评尖锐而深刻,但是在现实中无法证明威权政体的环境治理绩效比民主政体更好。虽然民主制度下出现的环境问题饱受诟病,但是和威权制度相比,其环境治理的绩效仍不失为一个“更不坏”的选择。
“环境民主”理论所倡导的原则更符合环境问题的特征。生态环境本身是开放的、流动的、没有固定的边界,环境问题也多是跨流域、跨区域、跨国界的。与一般的公共物品不同,“环境”本身是不能说话的,也不能“被代表”,所以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不确定性和科学技术的有限性。政府距离“环境”太远,其政策和手段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受到很大的制约。公民个人距离“环境”最近,对环境的了解和需求最为直接和快速,能够对环境的治理提供关键信息和帮助。针对环境问题的这个特点,有效的环境治理过程必须具备几个要素:开放、参与和合作的多元治理模式。与威权体系相比,民主政治体系能为实现上述原则提供制度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环境政治转型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在确保公民个人享有的环境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建立制度渠道争取公众在环境治理中更大的权力空间,这将有利于缩小环境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