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雅痞隐者林子祥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985 雅痞隐者林子祥
1985年的第三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波澜不惊。
获奖歌星的阵容怎么看怎么正常。谭咏麟携上一届狂揽三项“金曲”的余威,本年度又上演了帽子戏法。伦迷将《爱情陷阱》专辑和前一年的《雾之恋》《爱的根源》专辑合称为“爱情三部曲”,但仅就曲风而言,这更像是个混搭,和后两首的深情款款相比,《爱情陷阱》的风格太过劲爆。
如果说深一点儿,从文化意义上看,劲爆的曲风一定和当时的迪斯科热潮有关。和日后演变为老太太的晨练广场舞不同,当年的迪斯科是年轻人的时尚。
香港迪斯科的开端,要追溯到1978年,美国电影《周末狂热》和《油脂》在香港上映后,立即掀起了一股跳舞热潮。尖沙咀有一家很出名的迪斯科舞厅,叫Hollywood East(东方好莱坞),1985年,它的DJ将欧美的流行舞曲重新混音播放,这种新鲜玩法迅速成为流行时尚,并风靡东南亚。两年后它传入内地,便有了一个成为内地流行文化标签的名字:荷东。
受迪斯科舞曲时尚的影响,当时的香港流行音乐也扑向了这个市场,很多歌曲在创作技法上偏向4/4拍、结构简单、多次重复的舞曲风格,以迎合酷爱迪斯科的年轻听众。1985年谭咏麟的另一支获奖金曲《暴风女神Lorelei》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在编曲和配器上就刻意强化了舞曲的特征,后来更是推出了一个混音版本,长达10分钟,完全就是为跳舞准备的。
若说起迪斯科舞曲,跨越不过去的就是张国荣的《Monica》,有评论说正是这首歌开启了香港的迪斯科文化。这样的说法未免太高估《Monica》的地位了,如果这是粉丝的盲目崇拜言论,那还好理解,但若是正经的乐评,几乎就是倒因为果的糊涂逻辑。迪斯科迟早都会风靡,哪里是个别巨星能左右这个时尚大势的?张国荣只不过恰逢其时地唱了一首《Monica》而已。客观地说,这歌谁唱都会红一阵子,能成为巨星,绝不是靠《Monica》这么简单。
尝到舞曲的甜头之后,“哥哥”趁热打铁地以同类风格的《不羁的风》再次获得1985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奖项。这首歌收录在《为你钟情》专辑中。现在看来,这张专辑的慢歌经过岁月的洗涤已经沉淀为经典,快歌好像不受人待见,在多次演唱会上,“哥哥”也只是以串烧的形式唱那么一两句,可看过2013年《继续宠爱十年——张国荣纪念演唱会》陈慧琳的现场版后,公平地说,这些快歌真心不好唱。
另外必须八卦的是,《为你钟情》专辑封面上,“哥哥”戴了一只卡地亚三色金戒指,当年他特意嘱咐摄影师陈幼坚一定要拍到这枚戒指。多年以后,陈幼坚明白了,它是唐先生送的。
和张国荣、谭咏麟一样走劲歌风格的是梅艳芳,《坏女孩》获得一项“金曲”奖。它不仅是一首劲歌,也是一首相当著名的禁歌,因为它,梅艳芳在内地遭遇7年封杀,解禁后终于拿到2004年北京演唱会的批文时,她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坏女孩》专辑的销量相当惊人,据说在香港本地达到了八白金,直到目前也只有张学友打破过这个纪录。这张专辑的所有歌曲都堪称经典,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心听完压轴的那首慢歌:《孤身走我路》。
谭、张、梅的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新人们的表现更值得一提。1984年出道的张学友凭着《情已逝》顺利地跻身“十大”,相比1983年出道的吕方来说,这个成绩似乎说明张学友后来居上、更胜一筹,但事实上是不好这样比的,两人作为“宝丽金”和“华星”各自力捧的新人可谓不分轩轾,都是第一张唱片即获奖。看看其他新人处女唱片的命运,就能清楚这样的成绩多么不容易——1985年,林忆莲、周启生、刘德华都发行了进入歌坛的第一张唱片,前两者反映平平,而刘德华唱功太稚嫩惨遭媒体批评,还因为和“无线”的合约问题,有3首歌被封杀了。相比之下,1985年邝美云的处女唱片《再坐一会》有双白金的销量,表现相当突出了。
若论唱功,吕方是可以在香港流行乐坛占据一席之地的。他和梅艳芳一样在“新秀歌唱大赛”上出道,是第二届的冠军。
1984年第三届的冠军实力也不俗,他其实在1982年第一届就参赛过,据说张国荣还帮助过他,可惜止步在前三十强。1984年他重新参赛,击败了戴思聪的女儿戴蕴慧获得冠军。但他的歌唱道路却没有梅艳芳和吕方顺利,苦熬了8年才出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然而此时他已经成了一名喜剧演员,他就是张卫健。
在1985年第四届“新秀歌唱大赛”上,又有一批新人出道了,冠、亚军分别是杜德伟和苏永康,但有两个没有名次的新人却不得不提,一个是李克勤,另一个是周慧敏。李克勤很快又在同一年的“全港十九区业余歌唱大赛”上夺冠。周慧敏出道后的男友就是参加张卫健那一届比赛(1984年)的陈德彰,1986年他与黄耀光合作组成了“Raidas”乐队,《吸烟的女人》是他们的代表作,乐队火过一阵子就解散了,却捧红了它的填词人林夕。周慧敏的绯闻男友不少,可要说起最出名的那位,要等到1987年第六届“新秀歌唱大赛”才会出来:亚军刘锡明。
1985年的“新秀歌唱大赛”是最出人才的一届,除了杜德伟、苏永康、李克勤、周慧敏外,同时崭露头角的还有吴国敬、草蜢、梁雁翎,加上下一届的许志安、黎明、关淑怡、袁凤瑛,这两年为香港流行乐坛贡献了一大批人才。
但不是所有新人都可以唱出来的。1984年,香港出现过一支组合,当时的成员是16岁的胡渭康、17岁的林利和21岁的孙明光。其中,孙明光是吕方那届(1983年第二届)的亚军,林利和胡渭康则是梅艳芳那届(1982年第一届)的参赛者。其实,这支组合最早都是由第一届新秀组成的,不过排练时,当时的成员蒋庆龙扭伤了,无奈退出,只好让第二届亚军孙明光顶班加入,由此固定了组合阵容——这支乐队就叫“小虎队”,和几年后台湾“小虎队”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网络上还有歌迷在问“无线”剧集《新扎师兄》的主题歌《伴我启航》为什么没在台湾“小虎队”的专辑中出现过,就是因为不知道香港也短暂存在过一支“小虎队”。《伴我启航》是粤语歌曲,怎么可能是台湾“小虎队”的作品?
如果说张卫健苦熬8年已经很不走运了,那么,这支香港“小虎队”简直就是惨不忍睹,他们仅仅存活一年就解散了,只留下了不多的几首歌。但内地的早期歌迷应该不会对他们的歌陌生,当年有部很火的香港电影叫《霹雳情》,其中的主题歌就是香港“小虎队”原唱的,他们还唱了一支插曲,恐怕老歌迷还能哼唱出来,这首歌叫《请你等等我》。
《请你等等我》的国语翻唱者叫“牛虎豹”,这3个字可以说是内地流行乐坛盒带时代的标志性符号。说到“牛虎豹”,不得不提到天津的老艺术家牛万里。1985年,在内地对通俗唱法还很有微词的时代,这位思想相当新潮的老艺术家自己编曲、配器、演奏并指挥,推出了《牛虎豹》专辑,演唱者牛虎、牛豹都是他的儿子,而另外一个人则是他的徒弟许丽丽——1986年第二届全国青歌赛业余通俗唱法的冠军。
电影《霹雳情》有好几首插曲,分别由梅艳芳、吕方演唱——他们都是“新秀歌唱大赛”出来的新人,看来公司也是想给他们同样的机会公平竞争,不过,香港“小虎队”拿到了《请你等等我》这样的好歌,又多唱了分量更重的主题歌,起点并不低,可是3个人组团也没唱出什么名堂,在娱乐圈里混饭,不认命就是不行——下一个认命的新人,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六届亚军刘锡明,好歌一大把,形象也不赖,可偏偏因为周慧敏而得罪了倪震。
说回1985年,这确实是个新老两代歌手交班的时段,谭、张、梅这样的中坚风起云涌,张学友、吕方这样的新人有亮点,老前辈更是不甘落后。
这一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罗文拿了个“荣誉大奖”,这很让人奇怪他为什么没有“金曲”奖项入账,实际上,1984、1985两年,他没怎么唱流行歌,而是在忙活粤语舞台剧《柳毅传书》,又跑到广州开了7场演唱会。和罗文一起忙活《柳毅传书》的人曾经在广州做过歌舞团团长,到香港后参加了“无线”的第三期艺人训练班,和周润发、吴孟达是同学,他就是201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得主卢海鹏。
和罗文同时代的另外两位老前辈,也获得了1985年的“金曲”,一个是苏芮,一个是许冠杰。
苏芮的获奖金曲《谁可相依》不必多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苏芮唱《车站》时合唱的人,他叫夏韶声,香港摇滚乐的教父级人物,也是一位严谨的独立音乐人,是张国荣翻唱的《童年时》和刘德华翻唱的《交叉点》这两首歌的原唱。但可惜的是,内地观众认识他,多半是因为他在陈小春版《鹿鼎记》中扮演了陈近南。
再说许冠杰,“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办了3届,直到1985年他才第一次拿个“金曲”奖回去,获奖的歌曲《日本娃娃》无论从音乐还是内容题材上看,都可以说是许冠杰的“神作”之一。曾有人评论《日本娃娃》,说它用诙谐的方式影射了当时香港社会“哈日”的现象,这是不是许冠杰创作的初衷暂且不论,但当时香港流行音乐原创力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就拿1985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来说,“十大”中竟然有6首歌是翻唱日语歌曲的。
若说到翻唱,就不能不提1985年必须书写的这位前辈:林子祥。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香港流行乐坛至今,林子祥已经成为跨越多个时代的殿堂级巨星,他是香港流行音乐从英文歌过渡到中文歌的亲历者,也是香港流行音乐黄金期到衰落期的见证者。
很多资料说早期的“玉石乐队(JADE)”是林子祥组建的,这个说法很不靠谱。“玉石乐队”成立于1975年,最初中文名不叫“玉石”,而是叫“翡翠”。1975年年底,“翡翠乐队”受邀到“佳艺”电视台去做节目,因为“无线”有个“翡翠台”,为避免误会,乐队名称改为“玉石乐队”。这只乐队主要唱英文歌,最早的主音歌手是张武孝(大AL),而林子祥经常在节目中客串主音,这样就被观众误认为是乐队成员。当时林子祥是回香港探亲的,他在美国过了4年无所事事的生活,甚至要申请失业辅助金,没想到在香港找到了饭碗。
“玉石乐队”的人员变动极大,成立之初的贝斯手杨乔兴后来做过“新艺宝”唱片的音乐总监,张国荣在这家公司的很多大碟都是他监制的,而后期的主音歌手郑子固也担任过香港“飞碟”唱片的音乐总监。虽然乐队在1977年就宣告结束,但他们却创造了历史:1976年,“玉石乐队”将The Beatles的著名歌曲全新演绎,出版了一张专辑《Beatles Jade》,这是华人乐队的一个创举。
在客串“玉石乐队”之后,林子祥也由唱英文歌转而唱中文歌,1980年第三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中他作曲的《在水中央》和《分分钟需要你》都获得了“金曲”,几年之后,他的《创作歌集》从1984年一直卖到1985年,堪称当时香港流行乐坛原创音乐的标杆。
林子祥是香港流行乐坛非常少见的创作型艺术家。香港有一个填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这个协会陆陆续续设置了一些奖项,有的是从专业角度评出来的(由创作人提名投票选出),也有的是由协会的版权费分派系统统计出来的,其中的“音乐成就大奖”有些类似于“终身成就奖”,它会颁发给具有杰出音乐才华及对香港乐坛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前七届获奖者都是填词作曲人,2003年,林子祥成为第一个获奖的歌手,这是对他音乐创作才华的肯定。
虽然能自己填词作曲,但若论林子祥的翻唱与改编,恐怕除了邓丽君,难逢敌手。与其他歌手纯粹将欧美、日韩的热门歌曲拿来填词重唱不同,林子祥的翻唱已近出神入化之境。我们来看看他翻唱的歌曲:
《偷得浮生半日闲》,翻唱自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爵士,这位7次格莱美奖、4次全英音乐奖以及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获得者,就是个活着的“神”,介绍他需要列举流行音乐史上无数个“第一”:
《国旗》,翻唱自爱尔兰音乐剧艺术家康姆·威尔金森,他最有名的身份是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饰演冉·阿让,2012版《悲惨世界》中那位仁慈主教的扮演者也是他。
《友爱长存》,翻唱自莎拉·布莱曼,这首歌的原作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永远的朋友》。
《终于胜利》,翻唱自7次格莱美奖获得者,摇滚名人堂、创作人名人堂的入选者比吉斯(Bee Gees)乐队。
《上瘾》,翻唱自8次格莱美奖获得者、史上最伟大的摇滚女王蒂娜·特纳。
《孤身旅者》,翻唱自15项格莱美奖获得者、被誉为“西洋音乐教父”的大卫·佛斯特。
《我要走天涯》,翻唱自获得过5个格莱美奖、发行了5张Top 10专辑、6张金唱片和3张白金唱片的彼得·耶罗 (Peter Yarrow),是“彼得、保罗和玛丽”(Peter, Paul & Mary)组合一员。
《梦里灵犀一点通》,翻唱自英国杰出的流行灵魂乐歌手比利·欧生(Billy Ocean)。
《夕阳》,翻唱自“警察乐队”的前主唱兼贝斯手、英国乐坛的常青树斯汀(Sting)。
《我爱你》,翻唱自6次格莱美奖获得者比利·乔尔(Billy Joel)。
《松一松》,翻唱自1953年成立、竟然至今还没有解散的老爷级黑人灵魂音乐合唱团“流浪者”(Te Drifers)合唱团。
《爱到发烧》,翻唱自1982年获得格莱美音乐奖最佳R&B奖提名奖的美国“达沙”(DAZZ)乐队。
《敢爱敢做》,翻唱自美国最负盛名的摇滚团体之一的“杰斐逊飞机”(Jeferson Aircraf)乐队。
《仍是爱着我吗》,翻唱自“芝城之光”乐队。
《结伴同航》,翻唱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顶尖的R&B组合“大西洋之星”(Atlantic Starr),它的原作是一首男女对唱的情歌,而且是当年中国人学英语必听的英文歌之一。
《紧靠一起》,翻唱自后摇滚乐黑人音乐时期最佳民歌手之一的本·金(Ben. E. King),这首歌是电影《伴我同行》的主题歌。
《你在何方》,翻唱自在乐坛有一代传奇民谣女伶美誉的民谣女歌手珍妮斯·伊安(Janis Ian)。
《千亿个夜晚》,翻唱自迈克尔·杰克逊的三哥杰梅因·杰克逊。
《阿Lam日记》,翻唱自拉丁音乐团体“迈阿密之音”(Miami Sound Machine)合唱团。
《成吉思汗》,翻唱自1979年欧洲歌唱大赛中的一支德国流行乐队;
《花街70号》,翻唱自蓝调布鲁斯歌手罗伯特·克雷(Robert Cray)。
《深夜里》,翻唱自法国二人组合“莫逆之交”(David &Jonathan)。
《午夜摇摆》,翻唱自拉丁摇滚乐队“桑塔纳”(Santana)。
在翻唱作品中,也许这首歌是内地歌迷最熟悉的,它是英国动画片《雪人》(The Snowman)里的插曲,翻唱为《再等一个晚上》。此外,林子祥的《何时何地》也是动画片的主题曲,那部动画片是1986年的《美国鼠谭》。
以上翻唱作品,起码原先就是歌曲,只不过需要重新填词,但林子祥还玩出了新花样,他把原先没词的外国曲子当成歌给唱了。他将一首德国舞曲填词翻唱为《阿里巴巴》,另两首更出人意料——肯尼·基(Kenny G)的《回家》和爵士萨克斯手大卫·山朋(David Sanborn)的《Goodbye》也被填上了词,改编成了《蒲公英》和《可以吗》。
在这种给乐曲填词演唱的歌曲中,最著名的要数《数字人生》。它的原曲要追溯到德国作曲家巴赫在18世纪早期创作的《G大调小步舞曲》。这段曲子在全世界各地有很多音乐家改编过,比如流行音乐大师昆西·琼斯的爵士乐版本和意大利音乐家吉奥吉·莫罗德的电子乐版本(《Duel》)。可以想象的是,流行音乐也没有放过这段旋律,很多歌手都把它填上词来演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流行乐坛盛极一时的女子三重唱组合“至高无上”(The Supremes)、同时期的美国黑人灵魂乐组合“灵魂”乐队(The Delfonics)、美国流行女子组合“玩具”组合(Te Toys)、英国流行歌手茜拉·布莱克(Cilla Black)等,都唱过这首歌。传说《G大调小步舞曲》是巴赫写给第二任妻子安娜用来练习钢琴的小段乐谱,所以在流行音乐领域里,一般将改编后的歌曲取名叫《A Lover's Concerto》。
纵观林子祥的翻唱作品,原作的来源非常广泛,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拉美地区,当然,他也和其他歌手一样翻唱日本的流行歌,但非常少,大概只有中岛美雪和泽田研二的几首作品。他翻唱的作品还涵盖了多种曲风:乡村民谣、R&B、摇滚、拉丁、电子乐、黑人音乐等,跨度极大,仅就这一点,已让其他香港歌星难以望其项背,更难得的是,林子祥的翻唱经常可以颠覆并超越原版。
林子祥有足够的功力将翻唱演绎出自己的味道,其中公认为完全超越原版的是《千亿个夜晚》和《敢爱敢做》。
《千亿个夜晚》的原版是杰梅因·杰克逊的《Lonely Won't Leave Me Alone》,但杰梅因·杰克逊的声线略显单薄,整首歌唱得层次感不强,后来美国歌手葛伦·麦德罗斯(Glenn Medeiros)翻唱过一个版本,进步了很多。
葛伦·麦德罗斯在美国流行乐坛就是以翻唱乔治·本森(George Benson)的《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出名的,这首歌是电影《廊桥遗梦》的主题歌,全世界有很多翻唱版本,中文版本就是吕方的《求你讲清楚》,但世界公认葛伦·麦德罗斯的翻唱最好。
面对这样的翻唱大家,林子祥也要和他比一比,他和葛伦·麦德罗斯一样,翻唱了《Lonely Won't Leave Me Alone》,他低音的淳厚、中音的弹性和高音的爆发力,将这首歌演绎成了另一种风格。至少在这首歌上,林子祥不但超越了杰梅因·杰克逊的原唱,也颠覆了葛伦·麦德罗斯的版本。
有这种翻唱能力的歌手,在改编上搞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就不足为奇了。在香港流行音乐文化史上,几乎任何书写者都无法忽略这首几近“神曲”的歌曲:《每一个晚上》。
《每一个晚上》是中西乐曲的混搭,主歌部分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81年首演的音乐剧《猫》中《Growltiger's Last Stand》的旋律,若说副歌部分,则要了解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
若不是音乐专业出身的歌迷,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黄自,更不可能去找他的作品听,但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李寿全在1983年为潘越云打造的专辑《无言的歌》,也就是收录了罗大佑《爱的箴言》这首歌的专辑,其中有一首《西风的话》,就是黄自的作品——是的,潘越云就是黄自的粉丝,这歌是她小时候喜欢的。
黄自这位英年早逝的音乐家,曾经为很多古典诗词谱曲,比如李白的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每一个晚上》的副歌就是黄自1935年为白居易《花非花》创作的旋律,这一年黄自只有31岁。
《猫》加上《花非花》,竟然能天衣无缝地组成《每一个晚上》,这种歌曲在当时恐怕让人目瞪口呆。这首歌也获得了1985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顺带拿走了当年的“最佳编曲奖”,编曲人是鲍比达。
但1985年林子祥带给香港流行乐坛最大的震撼,不是他突发奇想地改编了《每一个晚上》,而是他获得第三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的《十分十二吋》,这首歌也获得了当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最有创意歌曲奖”。在颁奖礼上,小胡子叔叔一会儿跑到观众席里巡演,一会儿又到歌手席里挑逗原唱者与他合唱,把整个现场唱了个爆棚,正像这歌的一句词:这晚会爆炸。
《十分十二吋》将22首粤语歌编排在了一起。现在,这种被称为“串烧歌”的东西几乎都是烂大街的广场舞曲,歌手若是演唱,也多半是在演唱会上搞一个Medley(混合曲),很少有人把这当成音乐创作,更没几个人正经八百地当歌唱。
林子祥这种改编翻唱狂人,自然不是一般歌手,他不但把串烧当成创作,还要唱出经典。《十分十二吋》里,林子祥不但编排了自己的歌,还编进了关正杰、卢冠廷、林志美、杜丽莎、梅艳芳、罗文、许冠杰、谭咏麟、苏芮、陈秀雯的歌,中间还开玩笑地把《Monica》改成了“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张国荣,谁能代替你地位”,这一句已经成为每年缅怀张国荣时后辈歌手们献唱致敬的标准唱词。
这首“串烧歌”中的大部分歌手,歌迷们都了解,但其中的陈秀雯,资深的歌迷都未必知道她是谁。这位十几岁就考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八级、被黎小田称赞为“拥有金属般嗓子”的艺人,在乐坛发展得并不顺利,却在电视剧行业风生水起。有看早期录影带经历的歌迷应该会听过她的歌,1979年“丽的”有部楚留香题材的电视剧叫《侠盗风流》,主题歌就是她唱的,那年她才17岁。22岁时,陈秀雯出版了《震荡》,它创造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历史:这是香港第一张电子混音版单曲唱片,《十分十二吋》里林子祥翻唱的就是这首歌。
本来,这首《十分十二吋》就是林子祥的游戏之作,连歌名都没有,只是因为编排后的歌曲长度有10分钟,当时又是以12吋的单曲EP细碟发行的,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在歌曲发行后,虽然广播成天在放、听众也很喜欢,但批评的声音也不少,说这种歌太商业化。
这种指责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串烧歌将流行歌里最好听的几句编曲在一起,相比一首陌生的新歌来说,听众接受的起点相当低,尤其是有些串烧歌,一首歌十几分钟,编曲成舞曲风格,根本就是为了迎合迪斯科而准备的,商业气味确实太浓;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看来,这种歌没有技术含量,录音室里摆弄着玩玩就得了,哪里需要创造?哪里有艺术可言?竟然堂而皇之地发行出来卖钱?!
林子祥这种特立独行的歌手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在《十分十二吋》之外,他还陆续唱过《街头霸王榜》《好气连祥》《祥情歌集》《Parathon Medley》等一系列串烧歌。而在他的《十分十二吋》之后,许冠杰这样的殿堂级人物也凑起了热闹,唱过一个自己作品的串烧《斤两十足》,周润发恶搞了一个《十二分十吋》,后辈歌手中还有古巨基唱过《劲歌金曲》等串烧歌。
以现在的技术条件,玩串烧歌已经不是歌手的专利了,有台电脑、找个软件就可以做出来,企业年会、网络恶搞,甚至传统相声《学歌曲》中,经常也会听到“神级”的串烧,一首歌唱着唱着竟然能天衣无缝地拐到另一首歌上。由此,问题来了:既然串烧歌这么简单,也有那么多歌星唱过,那为什么一提起这种音乐形式,会一边倒地公认林子祥的最好?
先说一个例子,在谭咏麟斩获2007年“CASH音乐成就大奖”的晚会上,林子祥将《夏日寒风》和《爱情陷阱》编成了一首歌。这两首原本劲爆、活力四射的歌曲,在林子祥的改编下,从节奏拍子到歌词内涵,全变了个样,成了悲伤的慢板情歌。听他唱完,人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歌词还可以这么理解。
这首《夏日寒风》和《爱情陷阱》的小串烧,足以说明林子祥在串烧上的功力。无论是编排,还是唱功,他都信手拈来。
严谨一点说,串烧歌和“歌曲联唱”理应是两个概念,把几首拍子一样的歌拼接在一起,和把几首拍子不一样的歌曲编成一个拍子,那怎么能是一回事儿?“歌曲联唱”偏向于拼接,这就是串烧歌软件的功能,它能做的事情是“剪辑”;而林子祥的串烧更偏向于整体,他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创作,从结构主线到选曲编排都要费些思量。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两点:一是串烧歌要考虑编入歌曲的风格、节奏等音乐方面的问题,免得太吵,听得心烦;另一方面,要考虑高音区和低音区的分配,不能把二十几首歌的副歌高潮编一起去,否则歌手得唱吐血了。
歌曲编排的技巧还在其次,有些功底的音乐人都可以做到,林子祥的串烧歌能做到顶峰,至关重要的是他的唱功、音域和他那刚柔并济的嗓子,这不是随便哪个歌星都拥有的硬件实力。至于后来越来越多的“录音棚歌手”,以现在的技术水准,在棚里录出一首半个小时长度的串烧歌都不奇怪,但是,有实力在现场不偷工减料地唱10分钟的歌手,估计用不了一个巴掌就可以数出来。陈奕迅已经是目前香港流行乐坛的顶尖歌手,在2001年年底,54岁的林子祥和27岁的陈奕迅在“Lam & Eason拉阔压轴音乐会”上现场唱了《十分十二吋》,有人说陈奕迅是降了调的,到了2004年出版《Until We Meet Again》时,林子祥钦点陈奕迅翻唱《数字人生》,陈奕迅直接降了两个Key。
从1975年进入香港流行乐坛开始,到2012年65岁时还在开演唱会,林子祥唱了几十年,有人说他是巨星,他无所谓;有人说他的唱片卖得不好,他更无所谓,好像根本不在娱乐圈中,成天悠闲地看书,打打高尔夫球,兴致来了作首曲子。在这个人的口中,从来听不到娱乐圈里的是非和八卦,近些年偶尔出现在媒体上也都是尽可能地鼓励和提携晚辈歌手。这样一个宽厚低调、极有教养的歌手,早就被香港视为雅皮风范和中产阶级品位的象征,大概在1992年,得了个“歌隐”的名号。
公道地说,在娱乐圈繁华的时代,做“天王”“天后”容易,做隐者难;在娱乐圈萧瑟而浮躁的今天,做隐者也不仅仅是淡薄超然、格调优雅可以形容的,它已经升华为一种人生智慧。
1985年 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 《爱情陷阱》 谭咏麟
2. 《情已逝》 张学友
3. 《不羁的风》 张国荣
4. 《听不到的说话》 吕方
5. 《谁可相依》 苏芮
6. 《日本娃娃》 许冠杰
7. 《坏女孩》 梅艳芳
8. 《暴风女神Lorelei》 谭咏麟
9. 《雨夜的浪漫》 谭咏麟
10. 《十分十二吋》 林子祥
最佳作曲奖:《谁可相依》 作曲:林敏怡
最佳填词奖:《听不到的说话》 填词:向雪怀
最佳编曲奖:《听不到的说话》 编曲:黎学斌
《谁可相依》 编曲:林敏怡
《雪山飞狐》 编曲:顾嘉辉
最佳唱片监制奖:《不羁的风》 监制:黎小田
最受欢迎男歌星:谭咏麟
最受欢迎女歌星:梅艳芳
金曲金奖:《爱情陷阱》
劲歌金曲荣誉大奖:罗文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