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把感情化为文字——李致先生文学创作一席谈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文学:把感情化为文字——李致先生文学创作一席谈
启瑜
春日,乍暖还寒。可李致先生寓所顶楼的阳光客厅内却明明亮亮、暖气融融。对于这次拜访,我们是早就怀着一份崇敬和期盼的,先生也早知道我们是要向他讨教文学创作的若干问题,可我和其中两三位是第一次到先生家,一时显得有些些局促。此时,先生温和地递过一盒尚未起封的黑瓜子让我们嗑,这一寻常而又充满温馨的“小道具”(先生如是说),顿时让我们放松下来,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也逐渐在我们身边弥漫……
说到当前文学创作的若干问题,我们希望能听听先生的高见,李致说,还是说说巴老对文学创作的一些看法吧!他顺手取出一页他曾在少年巴金文学院的讲话提刚说:这个讲话虽然是给孩子们说的,但我认为所涉及的内容却适合一切从事或热爱文学创作的人。为什么要写作?古人说,言为心声。巴老说,他不是为当作家而提笔的,他对祖国、对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要倾诉,对妨碍社会进步的东西需要抨击,也就是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巴老还说:“我写作是为了同敌人战斗。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
文学创作是无数热爱文学的人终其一生的追求,而有许多人是从小就怀着对文学的梦想。时下,仅管随着市场化、商品化、城市化潮流的影响和实惠化消费化倾向的膨胀,文学期刊举步为艰,报纸副刊越来越少,一些粗劣、低俗、品位格调不高、甚至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文艺作品也阵阵袭来,弥漫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但仍然有无数矢志为文的人笔耕不辍。这也正如巴老所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怎样才能写好?这是每个致力于写作的人都很想弄明白的。李致先生说:我认为,留心观察、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自己最受感动、最不能忘的东西,这就是最根本的一条。我还告诉少年巴金文学院的孩子们,要读课外书,特别是经典著作,不是“文化快餐”,除了提高思想境界,还要学习把感情化为文字。
好一个把感情化为文字!我们为先生对文学的精辟概括唏嘘不已!
说到感情,李致先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他说,我是很少流泪的,可是看电视剧,但凡动人之处,我就会被感染,就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家里儿孙们都笑我,还是很难抑制。这就是说,我被打动了。写作也一样,你要想你的作品打动别人,首先需要打动你自己,你只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化为文字,何愁不能写出好作品?
接着,李致先生又说,写出来的东西,日记是给个人看的,信件是给对方看的,而文章一发表就是给众人看的,要对读者负责,要考虑社会影响,不能有“苏丹红”,也就是说要有社会责任感。并且,又提起多年前小外孙去吃肥肠粉,吃到第三碗,老板就不再卖给他,说是吃多了对胃不好,这就是对顾客负责。一个卖肥肠粉的老板尚且如此,何况一个文艺家,能没有社会责任感吗?
最后,李致先生谈到人品和文品。我们一向爱以“文如其人”来比喻某人的文品和人品,可李致先生说:有人品,才会有文品。他强调,要说真话,做好人,言行一致。这三点,看似简单,而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先生所说“有人品,才会有文品”,这句话,至少给我带来不小的震动,待将耳闻目睹之事作一番比较,再仔细咀嚼这人品与文品的内载联系,想必:人品是文品的基楚,文品是人品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理解,当是不会错的。
告别李致先生前,他请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房。写字台上一本先生所著《昔日》印入我们的眼帘,书的封底印着先生对该书的后记,在此,笔者愿以先生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喜欢真诚、朴实、动情、幽默的散文,不无病呻吟,不故弄玄虚,不作秀,不煽情,不搞笑。我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2007年3月27日凌晨2:00初稿
2007年6月14日修定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