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

守望历史 守望心灵——读《铭记在心的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守望历史 守望心灵——读《铭记在心的人》

  朱成蓉

  不论予人予己予事务求真实

  从岁末到初春,散文集《铭记在心的人》伴我送别雨雪纷飞,迎来绿杨依依。独特的历史留影、坚定执著的人性美追寻、剜心沥血的自觉人格提升,使本书具有深沉的思想内美。朴实无华的文字,温暖而有张力,将感动直达人内心最柔软隐秘的深处。

  作者李致是一位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即从事学生运动的老干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与共和国的孕生成长同步。在退下领导岗位后,开始总题为“往事随想”的写作。本书即为其中一集。

  这是生命沉淀后的迸发,是人性精神与历史秘道信息的交流暗通,在拉开一段时间距离后,回放往事,搜听历史的回声,作者恪守“不论于人于己于事,务求真实”的原则,“不作任何加工”,却能让人从中听到历史情绪的回响,瞥见已被时间暗尘遮蔽的历史片段的本貌原形。

  由于工作关系,李致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较多接触。由衷敬仰与深情缅怀交织发酵,终酿出一缸醇香,便有了书内的第一、二辑,我们不但由此记住了胡耀邦的实事求是、朱德的慈祥亲民、张爱萍“我那算个什么诗?豆豉、萝卜丝”的幽默风趣;在读到建国初贺龙反对官本位,坚持革命同志一律平等,“文革”后邓小平解放传统戏曲,胡耀邦强调在实践中研究理论问题等故事,更分明触摸到了现实世界那坚固的基石。集内一些回忆与川剧艺术家、文化名人交往的篇什,不仅凸现了作者与他们心灵相通,还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年振兴川剧的概况和具有史料价值的轶闻故实。

  川版书的崛起和有关风波

  尤应提及的,是散见于书中的许多关于当时四川出版界情况的回顾。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曰“‘川军’崛起”,二曰“两书出版风波”。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百废待兴,老作家尚未完全“解冻”“出土”,人民群众在历经浩劫后精神食粮匮乏,“书荒”严重。此时,四川出版异军突起,号称“川军”,震动全国文化出版界。时任四川出版业界主要领导的李致与文艺编辑室(现四川文艺出版社前身)的同志们一起,在全国率先推出老作家的“近作丛书”“现当代作家选集”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在实际上“为一批作家作品平了反”的同时,积累了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缓解了部分“书荒”问题。曾任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的刘杲为此惊叹:“其作用,绝不亚于组织部的‘红头文件’”。“孔雀西南飞”(指全国有名作家都来四川出书)文化现象亦随之蔚为一时大观。可见“川军”崛起影响深远。“两书出版风波”指,军队作家丁隆炎继其影响极大的《在彭总身边》面世后,创作了《最后的年月》,该书甫一问世,即引起了很大轰动,却在三天后被停发停售,作者丁隆炎被怀疑指责,差点为此党籍不保。出版社亦承受了巨大压力,相关检查、报告、字数加起来“至少是个小长篇”。后在胡耀邦等人的关怀干预下,事情才得到一定程度解决——《最后的年月》可内部发行。可见“川军”出版的破冰首航之旅何其艰辛。然而,那时的出版“川军”如何高擎猎猎大旗,“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要作出版家,不作出版商”,进行筚路蓝缕开拓,终于谱写辉煌的;那场震动全国的出版风波,又是怎样巧妙平息的,个中详情,不仅当时鲜为人知晓,即使那时已忝为出版“川军”新兵的笔者,也不完全清楚——如剧作家曹禺与四川出版“生死恋”的细节,“孔雀西南飞”文化景观的形成原因及其经过等。物换星移,到了数十年后的今天,人心浮躁,文化的功利色彩日浓,这一切更恍若浮尘飘雾,正慢慢淡出世人视野,被人们渐渐遗忘。但是,我们不应割断历史,历史也不应该被遗忘。因为,作为凝冻的过去的历史,是人在时间舞台上活色生香的演出,是人与岁月摩擦、互耗,最终融合的遗存——我们从哪条路走来,与什么人、又怎样一起走过?这是回望历史的起始原点,更是基于人类精神本质的永恒求索。李致孜孜矻矻打捞于心湖时海,不仅为读者对历史的当代分类观照,提供了一个特定视角——亲历者的“在场”视角,更从其提供的资料“注释”“佐证”“补白”历史,为历史“立此存照”。其价值与意义,应作如是观。

  一颗赤子之心

  李致“有一颗赤子之心”。昔日的“怒发直立一少年”“扑爬跟斗撵革命”“讲真话学巴金”(马识途语),始终用一颗赤诚温暖的心去观照他人和世界。他将笔伸入人、生命、人性的底蕴探寻,沉于心,发于文,用以与他人脉动同律的,是人类最圣洁美丽的情感——细屑里的崇高、磨难中的坚韧、懂得爱与付出、持守纯洁与善良……故此,作者行文,多从与他人交往过程切入,镜头所取,或为一抹划过“文革”阴霾的纯真童稚微笑,或为几许传递牵挂的亲人眼神;有时,仅仅是一束刺破黑暗、散发温馨的“小屋的灯光”,一幅人物偏头凝视、专注倾听的剪形……当那些性格禀赋各异、年龄经历不同的人,带着体温,穿越岁月风尘向我们走来,一声“冬娃儿哥”的呼唤,就将淳朴、正直,拷贝内存于我们记忆荧屏;哪个不怕牵连,关爱被打成“右派”的战友的“大哥”,则用言行诠释,何为革命友谊,什么是患难真情……书中,最让人过目难忘,心灵共鸣同振的,一是载沉载浮于“文革”浊浪,终化险为夷的焦某及其轶事,一是名作家刘绍棠折不弯、摧不垮的乐观爽朗言行。怀念焦某,由21则速写组成,亦庄亦谐,白描式勾勒,语淡意深。如“干校”学员奉命在瓢泼大雨中撒化肥,一亩一盆,大家苦不堪言,独焦某不但干得快速之极,且“助人快撒”——“于无人处倾倒”两者殊途同归,都是让化肥被大雨冲走,具冷幽默色彩。焦某的机敏与智慧,只能用于如此曲折抗争,让人宛尔中心内大恸。忆刘绍棠,图貌画形有“现场感”,仅“实录”“直书”其言和行,人物即跃然纸上。如会议中有人介绍李致“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突然插话,“主要是出版家”,快人快语。他中风偏瘫,只有右脑右手可用,仍纵声大笑,“坍我半壁江山,留下有用的右侧,天不灭刘”,壮豪之气逼人。自称其小说为“‘刘著’宝书”,实风趣且自负——李致就是这样,善于发现人性美在不同生命境遇,不同生活层面里的不同表现形态,並坚定持秉人类这种最美好高贵的感情回望心灵,在心灵回望中,超拔精神,显然,这种心灵守望,对内而言,是耙梳、整理自己的精神储藏,对外而言,则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坚毅持守,对人性美高度的不懈攀登。

  李致与刘绍棠夫人曾彩美(左二)及其女儿

  李致是我的老领导,是我所认识且有较多接触的“老革命”。许是由于他令人尊敬的革命履历和工作建树,许是因为他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和个人气质的理性沉稳,在一段时间里,我对他“高山仰止”,难免尊敬的疏离。后来,大家先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来往增多,交谈愈广,彼此便亲近不少。不过,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直击心灵的真切认识,是在读了《铭记在心的人》之后。

  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灵震撼啊!朴实的文字托举出一位人性美好家园的矢志守望者,兀立面前,心扉洞开,敞亮真诚,鲜活温暖的心触手可扪。

  心灵深处的震憾

  如果,我读李致散文是一场灵魂在书中的探险,经历了由感动到震撼的心路历程;那么,李致写作本书,则是一次自觉的、具有哲学层面“审丑”意识的自我人格提升——回溯岁月之河,点燃人性真诚、善良、勇敢的火把,照彻内心隐秘角落,焚除晦暗胆怯,让精神来一次向上的跃迁,以更加纯净澄明的胸怀去拥抱世界、拥抱他人。故而,他为自己贴过胡耀邦大字报痛心疾首,坦承“这既是我‘思想混乱’的表现,也是我人品污点的暴露”;剖析自己在“文革”中“夹着尾巴做人”,以致专程赴上海看望巴金。李致早年曾与巴老同卧一床,竟“不敢深谈”;反思在昔日战友蒙冤受屈时,不敢站出来仗义执言,並用以与“大哥”对比,赞其为“巨人”,斥自己是“矮子”;忏悔自己年轻幼稚,竟伤害过国际友人云从龙的感情……文字简约坚实,锋利如刃,切肤、入髓、穿心,刀刀见血。这种严格的自我解剖,是对人格与精神境界的自觉跃迁和向上提升,上承古圣先贤的“慎独”“内省”“修身”,更仿佛普罗米修斯,取得神圣天火,却用来煮自己的肉,非具大真诚、大责任、大勇敢、大光明不能为。

  目睹了太多的要人、名人、凡人,装修“门面”,粉饰思想,华丽转身,成为“完人”,聆听到从李致心灵深处传出的大吕黄钟,又岂止令人震撼呢?

  见贤思齐。平凡如我辈,是应该及时清扫自己的思想后院了。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