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街附城守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东大街附城守街
从盐市口一直到老东门,过去统称为东大街。清代的东大街是从东大路入城之后到市中心的主要街道,所以不仅是成都全城最宽的街道,街面都用红砂石板铺盖,而且也是全城最繁华、最重要的街道。1892年,一个西方人来到成都,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观感:“沿东大街而行,从发光的油漆柜台和绚丽的商品陈列,看到了繁荣和祥和,并逐渐意识到在这个西部城市居然有着一条如此干净、宽阔和如此面貌的街道。在沿长江上溯漫长的旅途中,有此发现使我感慨万千。”(转引自王笛《街头文化》第49页)
民国初年的东大街 [法]杜满希提供
东大街因为全长近1600米,所以从来都是分为几段的,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名称又不完全一样,例如最西边的一段在清代叫西东大街,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东大街上段,“文革”中改为胜利中路三段,1981年又改为上东大街。目前的东大街从西到东分为上东大街、城守东大街、东大街、下东大街四段。
上东大街西起盐市口,东至春熙路南段口,在成都餐饮界颇有地位的成都餐厅和后来在这里开设的成都小吃城原来即在街北,两年前已经拆除。
今天的上东大街与青石桥交会口处有一幢大楼叫泰华商城,是一个专业的服装批发市场。这里在清末与民国前期曾经是成都最著名的回族企业家马裕隆经营的大型企业“马裕隆”。
东大街 1909年 [美]张伯林摄影 杨显峰提供
1890年,南京的回族商人马裕隆派其子到重庆开设商店,主要是出售自己生产的各种扇子。1899年发展到成都。1907年,就在这个位置开设了著名的“马裕隆”商号。从店门外的两块招牌“各国通商货品”、“苏杭雅扇发行”就可知道,“马裕隆”一方面继续经营扇子,一方面成为成都最早的一家主要销售外国商品的商店。法国香水、瑞士钟表、英国呢绒、德国颜料、美国收音机都能在这里买到,而且“马裕隆”还连续在商业场和春熙路北段开设了两家分号,所以也可以说是成都最早的连锁型经营商店(它还在上海、南京、重庆设有“联号”,主要用于转运货物)。由于一场火灾让“马裕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再加上后辈闹分家,“马裕隆”最后的掌业者马晓珊遂于1932年将家产分家之后关门歇业。在这个位置,开过茶厅,新中国成立以后开过在成都颇有名气的东城区中草药医院。直到不久以前,在青石桥北街的一家叫作“王麻子饭店”的商铺后墙上,还能见到写有“马裕隆墙界”五个大字的石碑。
关于“马裕隆”商号,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1926年,“马裕隆”从上海购回了在成都街头奔跑的第一辆英国哈雷牌双缸摩托车,被时人称为“打屁车”,这种称呼在民间一直流行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二是1929年,“马裕隆”开始向制造业发展,设计生产过当时最为时尚的小提琴、行军床、台球桌、胶合板家具,甚至还试造了三部钢琴。虽然这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都未能成功,但却是成都最早生产这类商品的先行者。此外,成都第一批自行车也是“马裕隆”从英国邓禄普公司进货到成都出售的。因为标牌是一个老人头像,所以成都人都称为“老人头”。
从盐市口望东大街 1983年
“马裕隆”歇业之后,上东大街又有同类的商店“正大裕”继起。抗日战争爆发前,更有实力的“宝元蓉”开设在中东大街与走马街相邻处(“宝元蓉”是1920年开办于宜宾、发展至全国乃至东亚的民国时期的大型民族资本企业“宝元通”在成都的分号,它在重庆的分号就叫“宝元渝”)。这些商号让东大街长期保持了百货业的商气,正如《锦城旧事竹枝词》所说:“桥北(指青石桥以北)巍然马裕隆,下江洋广首蜀中。接踵开张正大裕,异军突起宝元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原“宝元蓉”旧址开办过专供外宾购物的友谊商店。
20世纪50年代的东大街 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
上东大街上有两家著名的药店,一家是卖中药的“森记”,首创了在一服中药之中每味药都用小包分包并放入药名标签的售药方式,还随药赠送竹制框架蒙上纱布的滤渣器。另一家是卖西药的“华洋大药房”,不仅药品最多,而且是全省首次在店中陈列有人体解剖模型与人体生理教学挂图的药房,抗日战争时期还自制一些急救药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此外,上东大街以东的东大街上的中西大药房创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也是成都最早开业的西药房之一。
城守东大街西接上东大街,东边止于红星路口。以“城守”为名是因为它的北面有一条南起东大街、北到科甲巷的小街叫城守街,城守街得名于清代的城守营衙门设于此街的南口。城守营是清代在设有驻防八旗军队的城市专门设置的一种武职衙门,负责该城的防备与治安(按:过去介绍城守街的资料都说这里在清代设有城守游击署的官衙,此说不确。清代没有城守游击这一设置,应当是城守营,主官是参将。道光十六年(1836),成都城守营参将奉命与峨边营游击换防,成都城守营的主官改为游击,方可以将主官称为城守营游击,仍然不能称为城守游击署)。城守营衙门废除之后,在原址开办了省立中城小学。清末民初,成都开设学校不少,有官办与私办之分。因为还没有设市,所以官办就只有省立学校与县立学校之分。当时计划全城开办东、南、西、北、中5所省立小学,结果只开办了4所,即这里的中城小学、下汪家拐的南城小学、鹦哥巷的西城小学、童子街的北城小学。四川省立图书馆迁入之后就一直设在这里,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四川省图书馆建立了新馆,这里都还有专门阅读古籍的特藏书库与阅览室。
四川省立图书馆筹建于清末的1909年,开馆于民国初年的1912年,最早设在人民公园内,由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担任馆长,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939年2月28日,新建于城守街原来中城小学内的四川省立图书馆正式开馆,蒙文通、伍非百、穆济波等先后出任馆长。蒙文通任馆长时,曾经发起组织“成都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便是在这里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省立图书馆更名为四川省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460万册,是四川省最大的图书馆和全省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交流的中心,也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和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都设在这里。目前它还是国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西部中心。改革开放后,图书馆正门改到了蜀都大道的总府路上。
民国时期闻名全川的刀剪铺“廖广东”的总店设于城守街,人们最熟悉的春熙北路店只是其分号。此外,重庆、乐山、涪陵等城市也都有“廖广东”分号。
城守东大街 1970年 冯水木摄影
城守东大街是当年读书人经常来往的地方,所以“文革”以前这里开有好几家古旧书店专门为读书人服务,是当时成都的三大古旧图书中心之一(另两处是祠堂街与西玉龙街)。1962年,笔者急需一部很难买到的小字本《周礼正义》,就是这里的一家旧书店多方想法为我寻到的,让我至今难忘。
20世纪20年代,曾经在日本参加过光复会、辛亥革命后任过四川省参议员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彭劭农(1874—1968)在城守东大街开设了一家“三泰长”纸张店(最初是在走马街,不久即迁城守东大街)。这家纸张店曾经长期是中国共产党的非正式秘密联络站,很多地下党员与进步人士都经常在“三泰长”中暂住或隐藏,地下党所需要的印刷用纸也长期由“三泰长”免费提供(彭劭农的6个子女有5个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4个奔赴延安。曾任八路军总部电台队长的彭为工1942年5月26日与左权参谋长一道突围时,因为日寇的同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而牺牲)。“三泰长”的这种特殊功能一直坚持到实在无力继续经营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将商店出售给别人为止。
在这条街上,过去有几家很著名的餐馆。街东口“味之腴”的东坡肘子曾经被公认为川菜中最正宗的东坡肘子(“味之腴”由龙道三、李敬之、吴思诚等五人共同创办于1943年,以东坡肘子、粉蒸肉和鲜肉包子而闻名全城,匾牌也是从碑帖中集的苏字);以腌卤制品为特色的“香风味”开设在本街中部(“香风味”由龙成祥与郑树云开办于1946年);街西口是全市最有名的价廉物美的豆花饭店“荣盛”。遗憾的是这三家著名餐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于近年停业。在城守东大街与走马街转角处有成都著名小吃“三义园”,因为是三位投资者共同创办,遂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而命名。主厨师傅是一位聋哑人曹大亨,他所烹制的牛肉焦饼与牛肉刀削面是成都牛肉类食品中可以与小笼蒸牛肉比肩的难得美味,而又以牛肉焦饼远近闻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义园迁往上东大街,当时只要是过了盐市口往东走,远远就能闻到牛油加葱香的浓烈香味。《锦城旧事竹枝词》这样咏其事:“‘三义’同心刘关张,每过门前闻饼香。莲灯高竖光闪闪(按:指三义园过去在门前设炉,炉前竖一高竿,竿上置一莲花开瓣状的彩灯,作为夜间的标志),欲识滋味会亲尝。”改革开放之后,“三义园”曾经迁往下东大街营业,其风味特色大不如前,现在则已完全消失。关于“三义园”有一点需要说明:由于曹大亨不是回族,所以他制作的牛肉焦饼不是清真食品,成都的穆斯林是不吃的。成都穆斯林喜爱的饼类美食是皇城坝一位马姓回民开的“酥饼家”制作的方形清真酥饼。
东大街与红星路交会路口,挂灯笼的仿古建筑是川菜馆蜀风园。2001年 周筱华摄影
成都自清代以来长期以茶馆之多闻名全国,甚至有“成都大茶馆,茶馆小成都”之说。据清末的《成都通览》统计,当时成都共有茶馆454家。又据1934年成都市政部门的统计,成都茶馆有748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成都茶馆数目最多的记载(这以后的有关记载,1941年是614家,1949年是598家)。民国时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茶馆、也是民国时期最新式的茶馆“华华”茶厅就开设在城守东大街。“华华”茶厅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商人廖文长开办(廖文长也由此而担任了成都商会茶业同业公会的理事长),整个茶厅被划分为三厅四院,有多个出入通道,上千个座位,60多名员工。茶叶是川西各县出产的上好茶叶,花茶是自家开设的“华华”茶号专门制作,用水是每天用大板车从城外运来的南河水(在没有普及自来水的过去,成都城外的河水优于城内的井水,故而老成都泡茶只用河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都还能够看到有的茶馆中保留下来的“河水香茶”的挂牌),不用其他茶馆中瓜皮长衫的堂倌而改为全色工作服服务生,电灯代替了煤气灯,电扇取代了人力拉动的蒲扇(用人力拉动吊在房顶上的蒲扇是过去很多公众场合在夏天用以招徕顾客的常见方式,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笔者还在戏园与理发店中“享受”过这种土风扇),还有留声机放着唱片,故而享有“西南第一茶厅”的美誉。但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以后的几年,物价飞涨,百业萧条,“华华”茶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只得关门歇业,只保留了开在上东大街的“华华”茶号继续营业。新中国成立以前,整个东大街共有大小茶馆13家。
城守东大街在老成都人的口中又被称为“水池子”,原因是民国时期为了商业繁华的东大街的消防需要,市政部门在城守街南口修建了一个用石板砌成的半圆形的蓄水池。因为是成都城区内大街上唯一一个蓄水池,故而“水池子”也就成为这一地区的代称。这一水池一直保存到东大街的扩建。
东大街西接城守东大街,东边止于南糠市街口。这一段东大街过去曾经名为中东大街,在春熙路修建之前,从这一段到盐市口是全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很多著名商家都开设在这一段街区内。
东大街北面在清代有安徽人修建的泾县会馆,是成都众多会馆中为数不多的县级会馆(根据目前所见到的资料,当时的县级会馆还有设在北打金街的江西吉水会馆,设在棉花街的江西石阳会馆和湖北黄州会馆,设在北纱帽街的湖北黄陂公所),清末会馆中还开办了泾县高等小学堂。
在东大街上,开设过在四川近代历史上为四川的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麻乡约”。
“乡约”的本义是农村中实行保甲制度之前的乡村小吏,负责为众人上传下达、排忧解难,在四川方言中引申为好管闲事的热心人,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老年人口中听到“乡约地保”这一称呼。清代道光年间,四川有一位抬轿子出身的陈洪义,在多次为官家抬长途官轿之中得到了官府信任,并在各交通道路上结交了若干朋友,因为脸上有麻子,遂被人们称之为“麻乡约”。他从走南闯北的实践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急需一种传达信息、流通物资的渠道,遂于咸丰二年(1852)在昆明设立了一家“麻乡约信轿行”,专门为人送信、安排长途抬轿、运送货物和银钱。最初的重点是在川滇之间,很快发展到西南三省,在成都的总店就开在东大街的泰和号旅店内。由于麻乡约管理严格(例如他将递送的邮件加以分类,“火烧信”有如今天的特快专递,将信封烧去一个小角,必须尽快送到;“幺帮信”有如今天的挂号信,用油纸密封,挂上一小小木牌,绝对不能丢失或水浸)、诚信守法、吃苦耐劳,业务愈来愈大,人员愈来愈多,信誉愈来愈高,不久就成为西南三省著名的民间送信运货机构,和另一家业务性质相近但规模较小的“世昌和信局”一道,被西南各地共称为“大帮”。在政府设立邮政系统与交通系统之前,“大帮”为西南三省的经济文化发展发挥过难以估量的作用。有《锦城旧事竹枝词》称赞:“长年商贸客他乡,货运转输费商量。家报平安捎来喜,信誉昭昭有大帮。”陈洪义本人于民国初年去世,“麻乡约”继续经营。后来由于邮政局的建立和交通系统的逐渐畅通,也由于民国政府交通部在1933年命令全国的民信局必须停业,“麻乡约”的长途抬轿业务于1928年前后停业,送信送钱业务于1935年停业,货物运送业务则一直维持到1948年。
下东大街西接东大街,东边止于东门大桥。这一段大街是过去众多行人从东大路进城之后的第一段大街,过去在今天南糠市街口处立有一座过街牌楼,横额上写着“既丽且崇”四个大字,民国初年修建马路时被拆除。
成都府城隍庙旧址 1999年 冯水木摄影
下东大街街北有成都府城隍庙,有关介绍见“城隍巷”。
下东大街靠近原来城门洞的北边,有成都骨科医院,成都杜、何、杨、郑四大骨科之一的杨氏骨科代表人物杨天鹏长期在此诊治。
下东大街上的东门骨科医院 1997年 王晓庄摄影
杨天鹏(1902 — 2005),安岳人,自幼学习武术兼攻骨科,拜师周云武和刘元福,曾专门到少林寺学艺。1930年正式出师,在川内各处行医,1943年在成都下东大街开办“天元堂”诊所。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将“天元堂”捐给国家,并在此基础之上成立了成都东城区骨科联合诊所,以后又改名为成都东城区骨科医院、成都骨科医院。杨天鹏在治疗中以独到的理筋手法闻名远近,著有《杨天鹏骨伤科治验心法》,拍摄有《杨天鹏理筋手法》等专题片,后辈编写有《杨天鹏骨伤科治验真传》一书。他享年103岁,是成都享年最高的名医,还在1998年倡导成立了杨天鹏长寿研究所。
自清末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大街还是成都最著名的地摊夜市所在地,最热闹的区段是从盐市口到城守东大街,而且各段有所侧重:盐市口到南新街口,主要是古董、玩具、鞋帽、乐器;南新街口至走马街口,主要是书画、字帖、铜器;走马街口至城守街口,主要是各种食品、小吃。
著名诗人流沙河在《蓉城旧影三首》中有一首专门写东大街:“东大长街算最长,川军铜像对朝阳。行商坐贾排千铺,接踵摩肩聚四方。书籍馆中勤读典,城隍庙里乱烧香。价廉荣盛豆花饭,亮嗓幺师正喊堂。”
从清代以来就一直称为东大街的这条古老街道也曾经改过名,这就是在那全民陷入疯狂的革命热情的“文革”初期,在一片革命口号声之中,从牛市口到通惠门的东西主通道曾经被改称为胜利路,东大街则成了其中的一段,叫胜利中路。与此同时被改名的还有西大街,被改名为红光路,春熙路被改名为反帝路,致民路被改名为红专路,盐市口被改名为英雄口,牛市口被改名为胜利口……一直到1981年,才在拨乱反正之中恢复了原名。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