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街附红照壁街 花照壁街 光华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南大街附红照壁街 花照壁街 光华街
南大街从红照壁西口到老南门大桥,在清代曾经名为赤里街,它的北端是红照壁街。
红照壁街名来源于一堵红色的照壁墙,它是明代坐北朝南的蜀王府最南边的界限,正对蜀王府的大门(据记载,蜀王府大门距红照壁为630米),原来是石砌墙体,外涂古代皇家专享的红色,所以人们称为红照壁。这个红照壁体量不小,长度超过20丈,高度超过3丈,厚度约4尺,在明末并未全毁,墙体在清代还保留着,但是逐渐被周围的房屋所遮掩。1925年,残存的红照壁被市政当局以银洋10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商会,由商会拆除之后再把石料与墙砖转卖给修房的人家。
因为红照壁是蜀王府最南端的界线,供普通老百姓通过的南大街就只能从红照壁开始,不能与市中心相连接。清代重建的南大街又是依照明代的格局而修建的,这种格局又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红照壁街北1954年修建了当时西南地区规格最高的四川剧场,有1000多个舒适的软座。1958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从重庆迁来成都以后,就长期以此作为自己演出话剧的场所,涌现出了刘莲池、高群、孙滨、张国立等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这里在清代是成都府所辖的理事同知府,是当时专门处理满汉军民诉讼事件的衙门,民国时期曾经改建为成都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红照壁四川剧场和旁边的芙蓉餐厅 1958年 杨永琼提供
红照壁街南在清代原本是一处不重要的小衙门,但在清末的新政中却是很重要的四川省咨议局的所在地,原来的大门开在南边的纯化街,民国时期是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和成都市党部所在地,民国后期的四川省参议会也设在这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建为红照壁礼堂,并把大门改到了北边的红照壁街。1964年四川省政治协商会议的办公地点迁到这里,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迁至老南门大桥西侧的锦里东路,红照壁的原址则修建了川信大厦。
上南大街25号附1号 1990年 赖武摄影
红照壁街南侧,过去有一家全城出名的商店名叫“万里香”,专门卖海椒面(辣椒粉),原料以龙泉山的二荆条(一种品质优良的辣椒)为主,小工就在店中当场舂制。每天有若干家庭主妇来买一两二两的海椒面,但其主要销路却是成都若干大户人家的全年性订货和给若干大小餐馆的不断供货。直到今天,很多老一辈成都人都还记得一走到红照壁就会闻到那种扑鼻的海椒飘香。
今天的南大街分为上南大街、中南大街、下南大街三段,成都以腌卤菜闻名的餐馆“利宾筵”长期开设在这里。清末在本街有一座火神庙,民国时与草市街的火神庙同为全城南北两大米市之一。民国时期的南大街上还有著名的刘氏大宅“九道门槛”,一进数重,要先后跨过九道门槛,故名。
南大街民居 1996年冬 韩国庆摄影
成都以“照壁”作为街道名称的原来还有花照壁街,在茶店子路的北侧,那里原来的袁家大院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的砖砌彩绘照壁,已于1948年垮塌,现在只留下了花照壁的地名。
红照壁以东的光华街是因为红照壁而得名的。光华街在明代原名地藏巷,因为巷内有供奉地藏菩萨的地藏庵。清代改名为光华街,因为这里与红照壁相邻,而当阳光照射到红照壁上的时候,便有壁影生辉的效果。
光华街地藏庵中供奉的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佛家弟子十分崇拜的菩萨之一,因为按照佛教的说法,观音菩萨与地藏菩萨各有分工,观音菩萨负责在阳间普度世间的众生,地藏菩萨负责在阴间救度地狱中的罪鬼,所以同样享受人间供奉的香火。
光华街有新老之分。老的光华街在盐市口的西南方,北起梨花街,向西南方向延伸到红照壁街,曾经是老成都从北到南的最主要通道之中的一段。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疏通盐市口向南去的交通瓶颈,新开了一条从人民南路与红照壁交口向东北到盐市口的新街(当时是通过烟袋巷与粪草湖街,现在是通过新扩建的大业路),用以代替狭窄的光华街,它的位置又正好在光华街之南,所以就命名为新光华街。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第一家民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1986年成立于新光华街上。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虽然已经在2000年被成都市商业银行接收,但是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家民间银行,它仍然在我国当代金融史与改革开放史上占有应有的一页。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