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潭桥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百花潭桥
清水河和磨底河汇合之后,很快就流经百花潭公园。1961年修建一环路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长54米、宽18米的大桥,当时命名为百花大桥,1981年更名为百花潭大桥。1987年一环路扩建时又进行了扩建,现长72米,宽38.4米,两端各建有两个仿古的六角亭,是成都新建桥梁中唯一的一座在大桥两端建有桥亭的大桥。在这座大桥修建之前,要在百花潭过南河需乘渡船,后来有过一座浮桥。民国初年的《花会竹枝词》还说是:“一叶扁舟锦水滨,怕从陌上染污尘。宝云庵下重呼渡,记得年年此问津。”
百花潭及其上游紧邻的浣花溪是成都历史上的名胜,在有关传说中,它们的得名出于同一个故事。唐宋时期的百花潭与浣花溪更加相近,在当时的文献中可以见到将二者不加区别的记载。今天人们最熟悉的例证是杜甫草堂的所在,在杜甫的诗中既说是在“浣花溪水水西头”(《卜居》),又说是在“百花潭北庄”(《怀锦水居止二首》)。当时百花潭的位置应当在今天草堂西南,宋代以后逐渐淤塞,不复存在。今天的百花潭与浣花溪之间已经有了一段距离,指的是清水河与西郊河的交汇处。清代还有一个较深的水潭,光绪七年(1881)黄云鹄在这里立有“古百花潭”的石碑,后来大家都称这里为“百花潭”。
百花潭 1958年 杨永琼提供
古百花潭石碑 杨显峰摄影
早在唐代,浣花溪一带就以制作彩色笺纸而著名,李商隐在《送崔珏往西川》一诗中就有“浣花笺纸桃花色”的诗句,宋代诗人韩浦在《寄弟》一诗中也有“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的诗句。这里最著名的纸笺是家住溪旁的著名女诗人薛涛在这里制作的闻名远近的薛涛笺,相传是以成都特产的芙蓉树皮为原料,加入芙蓉花的红色汁水制成的红色小彩笺,专门供文士们题诗作画,深受各地文士的赞赏。
浣花溪 1935年 龚敬威摄影 杨显峰提供
自唐代以后,浣花溪畔一直建有浣花夫人祠,但在不同的朝代位置曾经有过一些变化。保存到今天的浣花夫人祠不大,位置在杜甫草堂之内的花径与盆景园之间。浣花夫人祠是为了纪念唐代的一位女英雄任氏。任氏是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夫人。大历三年(768)崔宁入长安述职时,让他的兄弟崔宽留守成都,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发动叛乱,崔宽数战皆败,杨子琳围攻成都,形势万分危急。这时任氏挺身而出,拿出家财数十万,组织军队与群众共同抗击叛军,终于取得胜利。当时正在蜀中的著名诗人岑参立即写下了《冀国夫人歌词》二首来歌颂她的英雄事迹:“夫人封赏国初开,宝礼纶言(按:指皇帝的圣旨)天上来。翔鹄日边鸾不去,盘龙印处鹊飞回。”“甲士千群若阵云,一身能出定三军。仍将玉指调金镞,汉北巴东谁不闻。”(这两首诗不见于前人所编的《岑嘉州集》与《全唐诗》中,是法国学者伯希和在清末从敦煌石窟中流出的唐代卷子中发现的)。因为任氏原来家住浣花溪旁,故后人为她建立祠堂祭祀时就将祠堂建在浣花溪上,并尊称她为“浣花夫人”,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浣花夫人祠(也称冀国夫人祠)。浣花夫人祠初建时间估计是在五代时期,宋代时是在草堂寺中。清初重建时是在草堂寺东侧。光绪十二年(1886年),著名学者黄云鹄将其迁到今址再次重建。
唐代以后,浣花溪仍然是成都西郊的游乐胜地,当时热闹非凡的“大游江”“小游江”都是以浣花溪为中心。特别是相传为浣花夫人生日的农历四月十九,成都市更是“倾城皆出”。由于宋末战乱的摧残,元代与明代成都的群体性游乐活动大不如前。到了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成都经济文化发展的恢复,浣花溪又成为成都市民的游赏胜地。
往昔的浣花溪所以会有如此繁盛的景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比今天要大得多的锦江之水。诗人陆游有一首诗的题目就叫《闻浣花江声甚壮》,说是“浣花之东当笮桥,奔流啮桥桥为摇。分洪初疑两蛟舞,触石散作千珠跳。壮声每挟雷雨横,巨势潜供鼋鼍骄。”这种气势的浣花溪,只能留在古代人的诗文之中了。据一位老船工的回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河中的木船都还可以上行到浣花溪,而浣花溪地区的农民要出售竹木、蔬菜,也可以用自家的竹筏下行到新南门。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江堰内江之水大量分流进入陆续修建的大型灌溉渠东风渠和人民渠,流入南河上源清水河的水量减少,浣花溪就不可能行船了。
早在宋代,成都还出现一个流传极广的关于百花潭和浣花溪得名的传说:浣花夫人任氏年轻时,有一天见到一个和尚(有文献称为“旭尊者”)从门前经过,不仅衣服又脏又破烂,而且满身长着疥疮,别人见了都感到恶心,不愿理会,只有任氏对他仍然保持着对僧侣应有的尊敬。当这个和尚拿着又脏又破烂的衣服请她帮忙浣洗时,她一口答应下来。她在家门前的溪水中浣洗僧衣时,奇迹出现了,僧衣每一漂动,就有一朵朵莲花从她的手边涌现出来,不一会儿,水中尽是莲花。旁边的人们十分惊诧,想去向和尚问个明白时,和尚却不见了踪影。从此之后,人们就把任氏浣洗之处称作百花潭,把这条溪水称为浣花溪。后来任氏做了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夫人,又立下了保卫成都的大功,故而被人们尊称为浣花夫人。这个美丽的传说在宋人何耕的《龙华大像》诗中就可见到:“慧性原从戒定熏,百花潭水浣僧裙。个中力量真超绝,故老尚传娘子军。”“生男个个欲如娘,妇女军容原不扬。试问争功瞋目士,几人能敌浣花娘。”
但是上述传说与史实并不符合,浣花溪与百花潭的得名肯定应当早于崔宁在成都做官的唐代宗时期。因为在此之前,杜甫就已在此溪边的草堂居住,他既在《怀锦水居止二首》一诗中写到了“万里桥西侧,百花潭北庄”,也在《绝句》一诗中写到了“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
百花潭(前景是百花潭桥,右边绿荫处是百花潭公园) 1978年 牟航远摄影
在百花潭公园的两侧有两座桥,一座是百花潭桥,还有一座只过行人的典雅别致的廊桥,是修建百花潭公园时于1984年新修的,名为沧浪桥。沧浪桥修建之前,在今天沧浪桥上游约50米处有一处由数只小船连接而成的浮桥。
今天的百花潭公园所在地,在民国时期是四川军政界著名人物邓锡侯的西郊别墅康庄和四川省财政厅长甘典夔的别墅与果园。康庄中花木繁多,如今城乡很普遍的桉树是从国外引进的绿化树种,原产地主要在澳大利亚,在成都就是在康庄中首次栽种成功的。康庄中还建有水池、假山,养有孔雀、野鸭等几十种禽鸟。1952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成都动物园,当时面积只有50多亩。1976年动物园迁至昭觉寺。1979年建成以花卉盆景为特色的百花潭公园。1980年12月从汶川漩口胜因寺旧址迁来唐代古银杏一株,此树在明代曾遭雷击,清代又遭火灾,至今树上仍有火烧痕迹,但是仍然生机盎然,人称“白果大仙”,现在成为成都园林中最著名的名贵古木之一,也是目前成都城区内可以确知年代的最老的“市树”(成都的市树是银杏,市花是芙蓉)。诗人苏文聪专门有《观百花潭唐代银杏》一诗:“汶川古木百花中,相伴芙蓉春意浓。树老根深大禹土(按:据古代多种文献记载,大禹生于岷山),枝繁叶茂盛唐风。活存化石生之杰,挺立东方圣者雄。雷火刀兵等闲事,昂扬天府势葱茏。”
1989年,为了永久纪念成都出生的著名作家巴金,在百花潭公园中修建了以巴金名著《家》中对故居的描绘为蓝本设计的慧园,陈列了大量的与巴金有关的文物,以后又建成了巴金的塑像,为全国最大的巴金纪念地。
百花潭动物园正门 20世纪60年代 王文相摄影
2004年巴金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百花潭内慧园举办 罗韵希摄影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