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上册)

宋公桥街附净居寺路

成都街巷志(上册) 袁庭栋 2952 2021-04-06 02:1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宋公桥街附净居寺路

  九眼桥下游的锦江北岸,有一条小街叫宋公桥街,是为了纪念明代开国元勋之一的宋濂。

  宋濂(1310—1381) 浙江浦江(今义乌)人,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朱元璋夺取天下的主要谋士之一,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明王朝建立后,任侍讲学士知制诰,颇类似现代的秘书长之类的职务,还出任过修撰《元史》的总裁官,晚年辞官归乡。因为他的孙子宋慎牵涉进了明初大案胡惟庸谋逆案,按明初的严刑峻法,朱元璋欲将受牵连的宋濂处死。皇子朱标是宋濂的学生,一心要救老师的性命,遂以死相谏。在这种情况下,宋濂才得免一死,以71岁高龄于洪武十三年(1380)被罚全家安置到四川茂州(今阿坝州茂县)为民,次年即在途中病死于奉节,由地方官葬于莲花山。由于他曾经为朱元璋的几个儿子讲课,蜀王朱椿久仰他的大名,所以在永乐十一年(1413)将其迁葬于成都华阳县安养乡。到了成化二十一年(1485),由于明初的一些大案实际上都已被淡化(宋濂后来在1496年被朝廷正式平反,建了祠堂,每年春秋予以祭祀),所以又由蜀王府再次迁葬于当时成都最著名的寺庙之一的净居寺侧(1960年在修建龙舟路时宋濂墓被毁,但是墓志铭被文物部门保存了下来)。据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的记载,当时的净居寺是与昭觉寺、青羊宫、武侯祠并列的大寺庙,在净居寺中的文殊殿还建有祭祀宋濂和另一位明初著名学者、曾经担任过蜀王府家庭教师、后来被永乐皇帝处以极刑的方孝孺的专祠(方孝孺早于宋濂被朝廷平反),塑有宋濂和方孝孺的塑像。净居寺还曾经一度改名为报恩寺,寺侧曾经还有报恩寺街。净居寺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清乾隆十二年(1747),华阳县令安洪德在旧址上建有纪念宋濂的潜溪书院(宋濂号潜溪先生),曾经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著名书院。

  清代潜溪书院图 原载嘉庆《华阳县志》

  潜溪书院远在城外,教学不便,道光十三年(1833)被迁入城内梨花街新址。原址在民国时改建成为学校,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静居寺小学。

  关于净居寺,有一件事不能不提。明嘉靖二十年(1541),四川巡抚刘大谟发起重修《四川总志》,礼聘已经被流放云南的杨升庵回川编纂《四川总志》之中的《艺文志》,工作地点就在净居寺中。《四川总志》编成之后只有16卷,而《艺文志》则有64卷,只有作为附录,这就是今天研究巴蜀古代文化最重要、最丰富、收录诗文1873篇的地方文献汇编《全蜀艺文志》。以聪明过人、著述颇丰闻名于世的杨升庵编纂这部64卷的《全蜀艺文志》只用了28天时间,这比今天常见的大型编纂班子的速度要快不知多少倍,其原因就在于杨氏一家长期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家中已有编纂《蜀文献志》的基础,加之杨升庵的博闻强记、日夜辛劳,故而能够在净居寺中创造我国文化史上的这一罕见的高速度。

  民国时期,净居寺已被误写为“静居寺”。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建的成渝公路从此经过,两旁逐渐形成街道,当地人一般称为静居寺街。1958年新建成都无缝钢管厂,成渝公路改道,原静居寺街改变了走向,并加以扩大延长,西起龙舟路,向东过沙河大桥,直到上沙河铺街,1962年正式命名为静居寺路。改革开放之后,东二环与成龙路逐渐建成,现在的静居寺路成为成龙路的起始段,在东二环四段向东过新沙河桥,直达万科城市花园,与成龙路的静安路段相接。1990年,静居寺路按原来的名称更正为净居寺路。不过由于多年来的习惯使然,在一些地图与标志上还没有完全改过来,目前还有不少地方仍然写为静居寺路。

  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就设在净居寺路,它的前身是成都市传染病医院,也是成都市多年来唯一的一座医治传染病的专科医院。

  宋公桥街在原来的宋濂墓西南,清代在这里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道小桥,名为宋公桥,桥边的小街也就名叫宋公桥街,已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

  宋公桥街 2002年 韩国庆摄影

  明代的报恩寺早已不存,但是清代在宋公桥头又修建了一座小尼庵,也承其旧名叫作报恩寺。到了民国时期,已经没有尼姑,没有香火,成了一所有好几家人居住的民居,具体位置应当在今天空军医院后面的“江东民居”一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朱自清先生全家先是撤退到昆明,后来到成都(朱自清先生夫人陈竹隐是成都人),从1940年开始就居住在这里的三间编泥墙(即竹篱泥巴墙)的小瓦房中,其间曾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以后又回成都,直到1946年8月才离开成都回北平。著名的《经典常谈》《古诗十九首新释》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正因为如此,著名作家叶圣陶在《成都杂诗》中才会有“顿忆佩弦(按:朱自清字佩弦)埋骨久,隔江忍对宋公桥”之句。也就是在成都之时,朱自清对于成都给了“说是有些像北平,不错,有些个。既像北平,似乎就不成其为特色了?然而不然,妙处在像而不像”的著名描绘。他对好友易君左吟咏成都的一首诗十分欣赏,特地写了《成都诗》一文加以评介与推荐这首描绘成都景物的名篇:“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栖鸦。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风味足,楚客独兴嗟。”

  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朱自清在《外东消夏录》中的《成都诗》一节以“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城太大了”开头,这比深圳《新周刊》在2000年称成都为中国“第四城”早了约60年;二是朱自清于1940年被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聘为教科书编辑委员,在参观考察了多所中小学之后,他为四川的学校编写了三本书交由成都的开明书店出版,一本是给教师作参考的《国文教学》,两本是给学生用的《略读指导举隅》和《精读指导举隅》。

  朱自清夫妇居住过的宋公桥街4号 2008年 周筱华摄影

  四川师范大学在扩建之中为校园内的主要道路进行了命名,其中从老图书馆到物理实验楼的道路被命名为“潜溪路”,就是为了纪念过去距四川师范大学校园不远的宋濂墓与潜溪书院。 成都街巷志(上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