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桥街附平安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平安桥街附平安巷
成都市中心原来有围绕皇城的御河,御河上原来共有8座桥,但是能够留到今天的桥名只有平安桥。
平安桥是御河西边偏北的桥,桥西侧的街道在清代叫平安桥正街,民国时改为平安桥街,2003年街道改造之后并入了西华门街。在平安桥街以西,原来还有平安巷(初名平安桥西巷)。
平安桥街 2001年 赖武摄影
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法籍主教杜昂主持之下,由法籍神父骆书雅设计监造(骆书雅于1916年继任主教,直到1948年,去世后葬于成都),由来自川西农村的信仰天主教的工匠担任掌墨师负责施工,经过约10年时间,于平安桥街建成了成都市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天主堂(这里原来已经有过教堂,但是在1895年的“成都教案”中被毁),堂名“圣母无染原罪堂”,由“主教公署”和“总堂”两部分组成,自建成之后就一直是天主教川西教区主教座堂,又称首堂、总堂,现在仍然是成都教区规模最大的天主堂。平安桥天主堂长期以来一直是川西地区天主教的中心,目前仍然是四川省天主教成都教区所在地。2003—2006年间,为了配合街道整治,又进行了全面的维修,新增了礼仪广场。
平安桥天主堂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宏大、建筑最豪华的天主堂,这座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天主堂,以罕见的楠木柱结构为主(教堂内有高达6米、直径0.35米的楠木柱108根),已经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平安桥天主堂 1928年 [法]杜满希提供
平安桥天主堂主教公署 2008年 喻磊摄影
据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座教堂的建筑有一个十分罕见的特色,就是没有采取世界各地教堂建筑几乎成为通例的十字形布局,而是按照汉字的“悚”字形布局。左边的建筑是总堂的大小经堂,既像一个“十”字架,又像汉字的“竖心”形。右边的建筑是主教公署,则是汉字“束”的形状。两边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汉字的“悚”字,而“悚”字又和“竦”字相通。这种别出心裁的布局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就是想要教徒们自警自律,“天主威严,令人望而肃穆恭敬”。因为在此之前发生的若干“教案”大多是部分教徒依仗教会势力胡作非为所造成的。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这个本来应当完全西化的天主堂内部是古典罗马教堂的格调,外观上却一点也看不出其他同类教堂常见的特色,其大门是一个典型的中式大门,青砖青瓦坡屋顶,既有点像庙门,又有点像官府(当年门外还有照壁)。这至少从外观上减少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减少了中国人的敌视与对立。平安桥天主堂的建筑特色在全国所有的天主堂中是独一无二的。
平安桥天主堂的花园中原来种有百年树龄的伊拉克枣树两株,一直被称为一雄一雌,为我国西南地区所仅见。“文革”中雄株被占用住户烧死,现仅存雌株。
平安桥天主堂侧面 2008年 喻磊摄影
平安桥天主堂以南,天主教会于1874年在原来的马道街上建有圣婴院,于1903年建有圣修医院。圣修医院有病床280张,具有慈善性质,收费极低,贫者甚至可以免费,所以一般人都称之为慈善医院。医院中不仅有法国和美国医生,还有一位中文名字叫孔仁的匈牙利籍牙科医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建为铁路医院。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医院迁建到火车北站西南侧,这里改建为成都市人民政府的第三办公区。
刚建成的圣修医院 杨显峰提供
平安桥天主堂对面,是如今在成都市中心名气很大的白果林茶园。那里原来有白果(即银杏)树100多棵,是1918年由天主堂栽种在御河边上的,到1949年只剩下39棵。1983年,市政部门在这里进行了综合整治,建成了成都市中心第一个全开放的小游园。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