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太平洋战争四:艰难时刻

徒有虚名的四国联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太平洋战争四:艰难时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徒有虚名的四国联军

  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赤道附近海域,有一片世界最大的群岛叫荷属东印度。它由大小17508个岛屿组成,其中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和新几内亚属于面积较大的岛屿。群岛总面积约192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1000公里。这一群岛西北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西南与澳洲大陆鸡犬相闻,是控制两大陆和两大洋海上交通的战略要地。

  因具有热带雨林的旖旎美景,这里被19世纪荷兰著名作家爱德华·德克尔称为“环形绿宝石”。群岛地区蕴藏着富饶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盛产日本急缺的石油。1940年,荷属东印度石油产量800万吨,是日本的20倍,因此获得了“石油宝库”的美誉。此外,这里富产的橡胶、锡、生铁、煤炭、镍等,都是日本维持其侵略战争机器高速运转必需的战略资源。

  早在公元前2世纪,群岛就出现了最早的国家。3世纪至7世纪,群岛上分布着诸多部落和小的王国。7世纪至11世纪,大国室利佛逝与中国使者商旅的往来不绝于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多次到过这里。不过中国不事侵略,只是开展了一系列友好外交、商务活动而已。

  15世纪初,这里先后遭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的入侵。1596年,荷兰人霍特曼率领的一支船队到达爪哇岛的万丹。1619年,荷兰人攻占雅加达,并将之改名为巴达维亚,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东方总部就设在这里。1641年,在夺取了葡萄牙统治下的咽喉要地马六甲之后,荷兰人彻底控制了东印度。

  荷兰最初通过东印度公司对这一地区实行殖民统治。1799年,东印度公司解散后,殖民地被荷兰政府接管,这就是本书统称的荷属东印度,简称“荷印”。荷印俨然以东方大国自居,多次要求与中国平等通商。明清时期的中国官方文献记载,当时中国与荷兰的往来实际上是通过与荷印的交往来实现的。

  荷兰是17世纪的海上霸主,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鼎盛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所属1.5万个分支机构的贸易额占到了全球贸易额的一半以上,悬挂荷兰三色旗的万余艘商船游弋在广袤的海洋之上。据称,当时全世界共有约2万艘商船,其中1.5万艘属于荷兰,真可谓风光无限。

  到17世纪后期,荷兰先后与英、法等欧洲强国交战,在海上败于英国、陆上败于法国之后逐渐衰落下来,昔日的辉煌已成明日黄花。欧战爆发之后,弱小的荷兰立即宣布中立,但因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并未能逃避战火。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短短5天时间,荷兰本土就全部沦陷于德军之手。荷兰威廉明娜女王和政府要员乘坐驱逐舰仓皇渡过英吉利海峡逃往英国,在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荷属东印度就此成为荷兰孤悬海外的唯一殖民地。

  尽管早已人老色衰,但老牌殖民帝国荷兰并不怎么看得起后起之秀日本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为了通过和平手段获得荷属东印度的石油,日本曾多次派出高规格的使节团,与荷印殖民当局进行谈判,均无结果。这其中固然有日本要求过高的因素,但有英、美撑腰的荷印态度强硬也是谈判未果的重要因素,此节前文已有所述。在美国宣布对日本禁运石油之后,日本人要想获得这种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就只剩对荷印动武的一条路子。

  本土沦陷的荷兰此时的处境颇为尴尬。作为英国的同盟国,流亡伦敦的荷兰一直想与英国及其背后的美国就荷属东印度地区的防御进行商讨。但彼时被德国人折腾得生不如死的英国,根本无暇与荷兰就遥远的荷印问题进行磋商。到1940年底,在荷兰政府的一再请求下,双方才开始讨论此事。当时英国的远东政策仍以绥靖为主,为了取悦日本,甚至不惜关闭中国抗战的大动脉滇缅公路长达3个月之久,双方的会谈并未达成实质性结果。

  随着远东局势日益恶化,日本的南进势头越来越明显。英国在远东有着广阔的殖民地,同样面临来自北方的威胁,英、荷在远东的利益又逐渐一致起来。1940年11月25日至29日,英国、澳大利亚和荷兰在新加坡举行了参谋级会谈,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了会议。会议上,双方仅就远东的防务达成了理论上的共识,并未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随着形势不断发展,1941年1月29日,英、美两国开始在华盛顿举行更高层次的会谈,“先欧后亚”的总体战略正是从这时开始初步建立起来的。这一战略认为,一旦英、美将来在远东与日本交战,欧洲和大西洋将成为主战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盟军将暂时采取守势。会议商定,美国不再向远东大量增派部队,但允许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该地区采取进攻战略。这次会谈并未邀请荷兰参加,对此荷兰人肯定高兴不起来。

  对于英、美确定的“先欧后亚”战略,荷兰人应该是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欧洲被放在了优先的位置上,预示着女王能够早日回家。担忧的是,荷属东印度的危险系数骤然变大。

  在华盛顿会谈的基础上,1941年2月22日至25日,英、荷、澳三国在新加坡再次举行了由英国远东司令波帕姆上将主持的军事会议。当时美国正在试图与日本和谈,仍然扭扭捏捏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了会议。会议认为,在未夺得新加坡作为基地之前,日本对荷属东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展开大规模进攻是绝对不可能的。大家一致希望,能够和美国共同发出一个联合声明,警告日本人在远东不要轻举妄动。但当时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已经接上了头,美日和谈刚刚启动。美国对如此威胁日本人的提议保持了相当的矜持。

  到4月份,四方再次召开了关于远东防务的专题会议,制订了应对日本人进攻,保护与会国家远东权益的战略计划。但主要议题还仅仅是如何保护海上交通线安全,以及如何把新加坡作为战略核心进行设防的问题。英国人认为“守住新加坡一切就好”,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荷属东印度离日本的进攻还远着呢。除了荷兰人干着急,大家对荷印的防务似乎提不起多大兴趣。

  但是对于荷兰的多次催促,作为盟友的英国人也必须有所表示。1941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爵士向荷兰驻英国大使说——此时荷兰女王和政府首脑都在伦敦,英国人纯属多此一举——如果日本侵犯荷兰,英国将全力给予援助。虽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但总算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

  总算有人出面给撑腰了。基于英国的上述承诺,荷兰威廉明娜女王命令外交大臣照会东京,如果日本胆敢继续向南扩张,荷兰绝不会等闲视之。照会中对日军如果依然向南推进将导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只字未提。也就是说,你绝对不能打我,如果你打我的话——太监了。说句实话,连美、英都敢一起打的日本人根本就没把荷兰流亡政府放在眼里,他们眼中只有荷属东印度宝贵的石油。

  1941年12月5日,英国政府终于发表了一项正式声明,准备尽一切努力与荷兰进行全面合作,击退敌人在远东地区的一切进攻。仅仅三天之后,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作为美、英盟友的荷兰立即信守承诺向日本宣战。让人意外的是,一向飞扬跋扈的日本人对此竟然忍气吞声,并未做出任何积极反应。日本人并非一下子变文明了,他们心里想的是“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开战以来,远东战局对盟军来说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由于日军同时对珍珠港、马来亚、菲律宾、香港、关岛、威克岛等地发起了大规模攻势,使得盟军根本无暇顾及暂时尚未遭到直接攻击的荷属东印度,对该地区的防御也迟迟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表面上看,荷印仿佛成了被战争遗忘的一片乐土。

  谁都清楚这种平静是暂时的。连聋子都能听出来,日本南方战役的终极目标就是荷属东印度,只有那里才有他们急需的石油。当时在远东除了缅甸有年产100万吨石油的能力,别的地方还真是找不到那玩意儿。日军之所以暂时没有发起对荷属东印度的攻击,只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而已。日军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为未来的荷印作战打开两厢,尽快完成马来亚和菲律宾作战。

  在“阿卡迪亚”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曾就盟军的统一指挥问题进行过磋商。远东形势太过复杂,参战国众多。在罗斯福和马歇尔的积极努力下,丘吉尔勉强同意在那里成立一个由美、英、荷、澳四国共同参加的联合司令部,总部就设在日军炮火暂时还未打到的爪哇岛。经反复博弈,1942年1月3日,英国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被任命为联军司令官。1月4日,在印度新德里的韦维尔接到了任命。尽管心中一百个不情愿,可军令难违,他也只好背起行囊前往爪哇岛。

  1月10日,韦维尔上将到达爪哇。当天下午,盟军一众高级将领在巴达维亚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会议在详细分析盟军面临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将对下一步的联合作战做出统一部署。韦维尔忧心忡忡地告诉大家:“这是一场争夺时间的竞赛,对我们来说,日本人的行动简直太迅速了。”

  联合司令部的成立显然为时已晚。除了已沦陷的香港、关岛和威克岛,正在战斗的马来亚和菲律宾均前程堪忧,马尼拉和吉隆坡均已陷落,就连大家脚下的荷属东印度也已不再平静。联军司令部成立之前,日军对这一地区的攻势业已发动,北面的打拉根和西里伯斯东北部均已落入日军之手。

  经过一番简单筹备,美、英、荷、澳(ABDA)联合司令部于1月15日在巴达维亚正式挂牌开张营业,司令部成员构成如下:

  司令官:英国阿奇博尔德·韦维尔陆军上将;

  副司令官:美国乔治·布雷特陆军中将;

  参谋长:英国亨利·波纳尔陆军中将;

  海军司令官:美国托马斯·哈特海军上将;

  副司令官兼参谋长:英国帕里泽海军少将;

  陆军司令官:荷兰塔尔帕顿陆军中将;

  副司令官兼参谋长:英国兰·昔莱费尔陆军少将;

  空军司令官:美国布里尔顿陆军少将(1月28日由英国空军中将理查德·皮尔斯接任);

  副司令官兼参谋长:英国达维尔空军上校。

  爪哇岛上刹那间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高级将领,可惜称得上“将星”的一个都没。大家可能觉着很多人面熟,不错,诸如哈特、布里尔顿、帕里泽、波纳尔以及韦维尔本人,都曾在前文登过场、亮过相的。除了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刚刚打了败仗,是被日本人赶到这里来的。也不全是,把韦维尔赶到这里来的是德国人隆美尔。四国联军的战略目标是:守住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澳大利亚一线,就是盟军所谓的“马来屏障”。

  刚刚成立的联合司令部内部可谓矛盾重重。“阿卡迪亚”会议商定组建司令部时,美、英两国并未事先征求荷兰的意见,这让荷兰人颇感不快。后来经丘吉尔和罗斯福耐心解释,荷兰人才勉强接受了这一安排。成功本来可以消除这种负面情绪,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失败导致这种反感日益加剧。司令部的组成也让荷兰人颇感失望,所有成员仅有一名荷兰军官参加。作为群岛地区,抗击日军进攻肯定首先要依赖海上力量,对于这一海区最熟悉的无疑是荷兰人,但海军司令部没有一名荷兰军官担任要职。

  最失望的当属荷兰远东舰队司令官康拉德·赫尔弗里希海军中将。后来他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对此感到很不痛快。”将要开始的战争是保卫自己的属地,可作为荷兰皇家海军司令官的赫尔弗里希不得不在巴达维亚的司令部里独自待着,无所事事,从来没有人来征求他的意见。他了解盟军各项作战计划的唯一途径,来自联合海军司令部参谋处的一位荷兰军官。

  除了赫尔弗里希,心情不爽的大有人在。澳大利亚对宗主国的不满情绪正不断加剧,他们担心澳洲大陆很快遭到日本人的入侵,而自己的主力部队被英国人安排到很远的地方替他们作战。一旦澳洲出现危机,那些部队想回都回不去。哈特上将在美国海军中资历甚老,连麦克阿瑟在他眼里都是“新兵蛋子”,他对接受一个比自己小7岁的英国人指挥甚感不满。韦维尔本人也不愿意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在整个司令部中,似乎找不到一个真正高兴的人,这仗还怎么打?

  1月18日,联合司令部从巴达维亚迁到了万隆附近伦邦的“大旅馆”里,理由是这里不易遭到来自空中或海上的打击。14天后,联合司令部的空军司令部又迁回万隆,原因是伦邦的房子不够住——都大难临头了还如此讲究生活条件,来来回回工夫都花在搬家上了。24日,在韦维尔的强烈要求下,司令部的管辖范围稍有扩大,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和西北沿岸地区也包含进去。此举既为了安抚澳大利亚人的不安情绪,也便于盟军战机从该地区的基地起飞,对各战区实施空中支援。

  说老实话,联合司令部不过是一个临时撮合起来的松散机构,各国部队除接受联合司令部指挥,还要贯彻本国统帅部的战略意图,可能后者更具效力。实际上,各国部队对本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得失更加关心,难以形成一致的作战思想,也缺乏必不可少的共同作战原则。联合空军司令部设在爪哇西部的万隆,而海军司令部设在东部的泗水,两者相距600多公里,通信联络又不方便,海军和空军的联合作战根本无从谈起。四国海军的舰只分散在西起新加坡东至达尔文的广阔海域,难以集中指挥。司令部从成立到各奔东西,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联合作战指挥室都未能建立起来。部队行政管理仍归各国负责,联合司令部只负责单纯的作战指挥。韦维尔也是破罐子破摔,索性让四国的部队独立作战。这样一支组织松散、指挥不一的部队,根本无法抵挡日军的猛烈进攻。

  蹩脚的韦维尔大事不干,却采取了一个重要但也是最遗憾的措施。为了与英国的组织系统保持一致,他下令所有岸基飞机统一归空军司令部指挥,包括原来隶属于海军的飞机,只有航空母舰和其他军舰上的飞机仍归海军指挥。由于并没有航母参加荷印保卫战,因此归海军指挥的飞机就只剩下寥寥个位数。韦维尔这一昏招意味着承担重要作战任务的海军就此丧失了空中掩护,也失去了海上作战的“眼睛”,战前水面舰艇与飞机的协同作战训练全部白费。从最后结果看,这一变化带来的恶果是致命的。

  统算起来,盟军在这一地区的陆军超过了90000人。其中当地荷兰守军75000人,英军10000人,澳大利亚军队5000人,美军1000人。人数看起来好像不少,但由于防御区域广大兵力配置分散,加之武器装备落后,作战思想不统一,综合战斗力大大低于对面的日军。美、英部队大多是从菲律宾、马来亚、香港等地撤下来的,最远甚至是从中国上海大老远跑过来的,已经遭受过打击的他们士气低落,难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作为陆战主力的荷兰军队中矛盾重重,大部分下级军官和士兵是当地人,与担任中高级领导职务的荷兰人格格不入。当此之时,以苏加诺、哈达为首的民族独立运动方兴未艾,当地士兵对荷兰人三百年的殖民统治早已深恶痛绝,战斗中“出工不出力”或“出工出反力”的现象比比皆是,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海军看起来貌似不弱。主力舰艇为美国重巡洋舰“休斯敦”号和2艘轻巡洋舰,以及13艘老式驱逐舰和25艘潜艇,基本上是原驻菲律宾美国亚洲舰队的老班底。荷属东印度是澳洲大陆的防卫屏障,因此澳大利亚海军也派出了2艘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前来支援。此外,荷兰人有4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16艘潜艇。马来亚和新加坡出现危机之后,英国皇家海军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和近10艘驱逐舰也来到这里。加上鱼雷艇、布雷艇等虾兵蟹将,盟军合计各类舰船146艘,其中作战舰艇88艘。这些舰只大部分是服役多年的老舰,新型舰艇寥寥无几。即便如此,这支貌似强大的舰队依然使64岁的哈特上将激动不已,说“这绝对是东方最有效率的舰队,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力量”。

  可惜日本人绝对是“望而不畏”。由于马来亚和菲律宾的登陆行动均已结束,联合舰队可以抽调足够的舰艇支持最为重要的荷属东印度作战。抛开最后匆匆赶来打酱油的南云舰队,就是近藤信竹中将的海军南方部队主力,“金刚”号、“榛名”号战列舰来了,也绝对属于“‘二’览众山小”,打遍南洋无敌手。此前能与它们抗衡的英军两艘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早已被日本海军航空兵摧枯拉朽般击沉于中国南海。

  开战之初,盟军在荷印地区有各型飞机300架,大部分属于老旧的机型,在日军攻占附属岛屿的作战中已消耗殆尽。日军登陆爪哇岛之前,英军的飞机已所剩无几,荷兰只剩几架陈旧的飞机,美国运到爪哇的111架飞机只剩下23架轰炸机和个位数的战斗机。比这里拥有更强兵力的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未能守住马来亚和菲律宾,让荷兰人守面积更大、区域更广的荷属东印度,确实勉为其难。

  盟军各有各的小算盘。荷兰是真希望能够守住自己最后的海外领地,美军的打算是反攻菲律宾,英军希望能守住新加坡,澳军则想通过对荷属东印度的防守阻止日军入侵澳洲大陆。海军中除了荷兰,其余三国舰只都可以根据战场情况随时溜号。加上语言障碍,司令部的工作效率极其低下。一位荷兰军官对此无奈而又形象地说:“司令部里看着大家都在忙碌,但谁也不知道谁在干些什么。”

  仗还未打,外强中干的四国联军败相已露。 太平洋战争四:艰难时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