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内心的斑马

在迷津

内心的斑马 苍耳 3421 2021-04-06 02:1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内心的斑马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在迷津

  迷津是一个迷茫又迷乱的双重事实。尽管世界上所有的地图都没有标明迷津的空间位置,但这只能证明它的存在是狡狯的。那么,它是与生俱来的沼泽地,抑或浓雾遮天的渡河口?当一个人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意味着被抛入一个充满自明和假象的世界。于是就有哲人、布道者充当指点迷津的角色,他们告诫世人要警惕迷津,其次是走出迷津。这种陈词滥调让我们的耳朵听出了厚厚的老茧。世上有许多东西要靠自己慢慢琢磨。比如,我们一出生,充满迷雾的世界就会替代被剪断的脐带和母体;我们一走在路上,就意味着迷津已像驴皮水袋那样驮在身上了。迷津其实是那些吸引我们并让我们堕入其中的东西。在迷津里,你分辨不出方向和里程,以及到达目的地后又会怎样。这像不像鱼看不清布满香草和诱饵的水塘?

  道路生成迷津,正如我们生成道路。有一千条道路就有一千种迷津。而双脚是那种让迷津持续涌出、显现并环绕我们的东西。迷宫只是对迷津的仿拟和游戏,当我走进公园的迷宫之中,我感到的恰恰不是迷惑而是类似捉迷藏的乐趣。迷津之所以受到人们躲避和指责,皆源自它总是与歧路甚至邪路相提并论。想想看,如果没有迷津,神也会褪去光环并轰然倒地;如果没有迷津,被人穷追猛打的历史也会不知所措,瑟瑟发抖,那些御用的刀笔之吏将会失业,直至下到阴间也无事可干。

  迷津看上去似乎与河上的渡口有关,只不过那儿终年浓雾深锁、舟楫难渡罢了。很长时间以来,我就居住在一条亚细亚最阔大的河流的下游(开始是南岸的池州后来是北岸的安庆),一年年的季风将草泥、水鸥和渡舟的气息吹入我的居所。这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国征战到太平天国都是著名关津。我好多次在艳阳高照下过渡,但每次内心深处都会阴霾乍起,仿佛被撞沉或自沉的船只从江底浮起。我至今说不清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事实上,我就居住在迷津之地。我打懂事起就被告知,你生在其中的世界是光明朗照、了无阴影的,人们都很诚实,思无邪,说谎的只是算命瞎子,干坏事的是少数“地富反坏右”。“真理”真是个好东西。它一度成为迷津里流通的坚挺货币,质地绵韧而透薄,并且我手里还攥有大量诸如领袖语录、英雄格言那样的小额纸币。与此同时,没有水印头像的真话或私语都被鉴定为假钞。指鹿为马的关键在于高科技防伪标志。这种悖谬一直延续至今。那时候我嘲笑电影里那些身陷迷津的人,他们如此执迷不悟,甘愿充当别人的马前卒或替死鬼。再后来,我受到了更多的阳光教育,完全能听懂广播并浏览报纸了。比如,读到轮船出现险情时,大副就被船长指认为坏蛋,我相信了。船长还说有一个海盗就睡在大家身旁,我也相信了。后来船长命令:为了防止恐怖活动和行船安全,每个水手、乘客上船都必须按手印,我更确信无疑。于是大家都活得异常放松和轻松,我自然也成了生活在伟大航道里的幸福公民。也就是说,我的精神户口已转正为城堡户口(类似城镇户口)了。我听到这样一个段子:一个缅甸人牙疼得要死,去邻近的泰国看牙医。牙医问他:“难道你在缅甸找不到牙医吗?”缅甸人回答:“当然有。问题是,在缅甸人们不准开口。”难怪那些被指为愚者、傻子和狂人的家伙,往往被后世追认为迷津中的思想者和先行者。

  我们被允许在侏儒和恶棍的舌尖上尖叫

  但不允许喊出纯正而又慷慨的词语

  在这种严酷的刑罚下哪个敢宣称

  他自己是个迷路的人

  (C·米沃什《任务》)

  除了我隔壁的一个盲人和隔壁的隔壁的一个聋子,大凡所有的人都相信小路会误入歧途,既然一条大路可以直通罗马。有必要再回头看逝去的黑夜吗?“一切向前看”吧,迷雾既已驱尽,前路必定一片光明。很早以前我不知这是诡计。后来“一切向钱看”成了主流,经济杠杆造就了诸多“单杠冠军”。于是新时代的人们都成了精明人,远离愚公、傻瓜、痴者。这似乎注定了社会要发展到“一切向肉看”,大腿、生殖器、隆胸术、脱衣舞、探头,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最后的晚餐”,下半身写作、身体写作也跟着饕餮一番残渣剩肉。这里没有任何迷雾,有的只是鸳鸯浴和权色交换的一片朦胧。

  事实上,人们在面对历史所感到的迷惘和困惑,并不比面对现实来得少、来得慢。御笔之下的历史如同一个植物人,你每天为他按摩和输液都是徒劳的。而一旦找到解药,还有可能叫醒他。倘面对一个装睡者,你有什么法子叫醒他?有一则笑话说:夫妇俩坐在小汽车里,丈夫开车,妻子问“亲爱的,你没感觉我们迷路了”?丈夫答“你有什么根据”?妻子答“这条死狗半小时前已轧过一次了”。当人们狂奔在金光大道上能看到“死狗”吗?即使看到了也可用“螳臂当车”加以指认,如此也就无所谓“迷路”了。

  从本原的意义上说,迷津源于在者,而在者与道路同在。也就是说,不仅因为有了水妖的歌声,才有迷津存在;也不仅因为有迷津存在,才有路边的黑店以及迷魂汤。想想看,我们内心的魔鬼藏得多么深,多么超逸,谁也不认识它,但它忽悠了我们。浮士德一开始并不认识梅菲斯特,蒲松龄也并非与狐仙有什么宿缘。唐玄奘向西而行渡过葫芦河,面对半夜里想杀他的石磐陀,突然瞥见的正是那个魔鬼的投影。

  在上帝的眼里,迷津也许只类似镜子似的明亮水洼。这当然情有可原。可是,当好奇的孩子们追问“上帝是谁造的”,我们又该如何回答?那些身陷迷津者往往貌似明白人,甚至被公认为导师、布道者和心理医师,他们用真理和训诫教导人们,规约人们,一切谬误和偏差均在他们的注视之下,尤其他们的手势每每给人劈空破雾的感觉。然而,当我们稍稍偏离那把权杖和价值尺度,一切均变得十分可疑,坚实而灿烂的金光大道也变得虚浮不定。而这,可称之为迷津的某种次生特征,抑或迷津得以隐瞒真相的诡计。

  走出这沼泽吧!

  六须鲇颤抖着发出笑声

  当松树使出全身解数。

  (特兰斯特勒默《巨大的谜团》)

  这么说来,在你眼里,在我眼里,在他眼里,一直能看见小妖似的雾气也就不奇怪了。这至少说明,道路也是一个会迷路的孩子,它与行路者一起艰难成长,并饱受梦魇的折磨。喜欢指点迷津的美国专栏作家安·兰德斯说,“每场聚会上都有两种人,想回家的和不想回家的。麻烦的是,他们往往跟对方结了婚。”这是一种喜剧式的消解,戏谑地道出了人生的某种迷茫和纠结。在我看来,一个迷津者除了内心的迷惘,肯定还潜藏着近乎挣扎的热度———地泉般喷涌的血气和运思,否则便形成不了刺破迷雾的幽蓝光线。

  只是我想知道,当一只手掌从迷茫的记忆草径上轻轻拂过,远涉而来的人们为什么总是泪水盈眶?

  二○○七年四月下旬 内心的斑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