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史上最大规模的水环境治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十二五”广州之最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广州史上最大规模的水环境治理
为实现城市环境面貌“2010年一大变”,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治水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打一场攻坚战。2008年11月22日,广州市成立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各区、县级市相应成立区、县级市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年12月22日,《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经市政府第13届6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予以印发。同年12月23日,召开动员大会,举全市之力系统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确保到2010年6月底前水环境出现明显好转,就此开启了广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环境治理工程。
完成西江引水工程。该工程于2010年9月29日正式通水运行,结束了广州市区居民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的历史。该工程总投资概算89.53亿元,日引水能力350万立方米,建设取水泵站、中途泵站、配水泵站各1座,铺设2条并行的47.6千米原水干管和23千米原水分配支管。管线沿途跨越广、佛两市三区25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穿越北江东平水道、白坭河等大小河涌51条,京广、武广、广茂等三条铁路,广清、机场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1条国道及22条市政路。
揭盖复涌整治后的荔枝湾涌
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总投资达340.65亿元(市级投资216.86亿元,各区、县级市自筹资金123.79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38座、污水泵站48座、市政污水管网1094千米,道路和社区排水管1216千米,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6.58万吨/日,新建246条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了总长度388.52千米的121条河涌截污、清淤、调水补水、修筑堤岸和景观绿化等综合整治。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共580个项目已于2010年9月30日前全部完工。
开展调水补水工程,建设包括白云湖、海珠湖2个人工湖,海珠、芳村2个闸泵自动化控制系统,天河三涌补水工程,东濠涌、荔枝湾涌抽水和净化工程,共建设泵站24座、水闸37座,连通河涌17处,实现引水调水能力660立方米/秒,用珠江的“大水”调活市区河涌的“小水”,通过水体循环提高河涌水体自净能力。针对水浸街现象,由市本级财政投资9亿元,完成市区下雨水浸较为严重的227个路段的排水整治。
广州治水达到预期效果。一是城市供水安全和饮用水质有了切实保障。西江引水工程完成后,从2010年9月29日开始,市区江村、石门、西村三厂置换使用西江水源,标志着广州市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提前两年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全面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是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市域河涌水质持续好转。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市政污水管网从1813公里提高到2907公里,全市污水处理厂从18座增加到56座,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28.6万吨/日提升到465.18万吨/日,集中处理率从75.09%提升到85%,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90%,在广东省内位居前列。污水处理质量按国颁新标准完成了从一级B到一级A的升级。据环保部门监测,经过综合整治的121条河涌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逐步恢复。三是“水浸街”状况得到改善。过去凡雨必浸的岗顶、临江大道等200多个地段排涝能力增强。2010年5月,全市接连遭受特大暴雨侵袭,“水浸街”改造工程经受住了暴雨考验,积水损民事件明显减少。四是农村水污染有效改善。白云、花都、番禺、南沙、萝岗五区和从化、增城两市覆盖户籍人口66万的246条村采用了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实现生活污水达标处理与排放。因污水横流带来的蚊多臭气浓的农村卫生状况得到改善。五是涉水景点增多。河涌综合整治新增城市水域面积277.79万平方米,新增河涌边绿地586.56万平方米,水边绿道323.4千米,增加和恢复了多处岭南水乡景观。东濠涌、石榴岗涌、荔枝湾涌、猎德涌、乌涌、南岗河、蕉门河和市桥河等多条河涌已改造成市民游览、垂钓的水景园区。新建的白云湖、海珠湖、长虹湖成为新的城市公园。
(黄玉玲) “十二五”广州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