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帝国的复兴:坂上之火

第一百三十四节 帝国军政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帝国的复兴:坂上之火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帝国于1892年3月3日攻入北京、灭亡满清并在同一年6月逐步完成全国统一后,军队的正式名称为大中华帝国国防军,分为陆海两军,分别成立帝国陆军总司令部和帝国海军总司令部。全面扩军和重新整顿后的帝国陆军编制包括禁卫部队和野战部队。其中,禁卫部队(御林军)包括2个禁卫军、6个禁卫师、18个禁卫团,总兵力10万余;野战部队包括7个集团军、21个军、63个师、189个团,总兵力110万。帝国陆军总兵力120万。帝国军每个团包括三个步兵营、一个团部直属步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侦察营、一个辎重运输营、一个野战医院、一个通讯连队等部队;每个师、每个军、每个集团军同样拥有相应的直属部队,因此帝国军每个团约4000兵力,加强团超过5000兵力,每个师约15000兵力。除了正规部队,帝国军队的预备役民兵部队也同时建立。这样,前线野战军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帝国军仍然有源源不断且经过训练的兵源加以迅速补充。预备役民兵部队以县为单位,帝国境内每个县根据本县人口总量施行“二十抽一”的原则,即如果一个县有一万人口,那该县政府就必须组建五百人的民兵部队,以供军队调用。这些民兵部队平时除了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外,还担任屯垦部队的开荒任务,配合当地农民开垦荒地,半农办兵,以增加耕地的面积和粮食产量,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帝国陆军的预备役民兵部队计划组建500万。

  帝国陆海军总司令 圣武皇帝刘斌

  帝国陆海军总参谋长 萧浩然

  帝国陆军总司令 圣武皇帝刘斌

  帝国海军总司令 圣武皇帝刘斌

  帝国的十大军区如下:

  京畿军区 司令段江涛(御林军)

  华北军区 司令吴俊垒(第五集团军)

  华南军区 司令刘锦棠(第二集团军)

  华东军区 司令赵海军(第四集团军)

  西南军区 司令龙兴汉(第一集团军)

  西北军区 司令华震东(第三集团军)

  东北军区 司令依克唐阿(第七集团军)

  蒙古军区 司令刘峰岭(第六集团军)

  新疆军区 司令华震东(第三集团军)

  西藏军区(暂时不设军区司令,帝国军象征性驻军一个营)

  帝国陆军编制如下:

  ①禁卫部队(御林军,驻守京畿地区)司令段江涛 副司令樊昌昊

  禁卫第一军 军长段江涛

  禁卫第1师(禁卫第1、第2、第3团)

  禁卫第2师(禁卫第4、第5、第6团)

  禁卫第3师(禁卫第7、第8、第9团)

  禁卫第二军 军长樊昌昊

  禁卫第4师(禁卫第10、第11、第12团)

  禁卫第5师(禁卫第13、第14、第15团)

  禁卫第6师(禁卫第16、第17、第18团)

  ②野战部队:

  ★

  第一集团军(驻守西南军区)司令龙兴汉 副司令张仲伟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徐栋

  第一军 军长张仲伟 副军长张桂山(原义军领袖)

  第1师(第1团、第19团、第20团)师长项崇周(原苗军领袖)

  第7师(第2团、第21团、第22团)师长冯兆金(冯子材侄子)

  第8师(第3团、第23团、第24团)师长周万顺(原清军将领)

  第十一军 军长冯子材(原云南提督) 副军长刘永福(原黑旗军统帅)

  第31师(第91、第92、第93团)师长冯相荣(冯子材长子)

  第32师(第94、第95、第96团)师长冯相华(冯子材次子)

  第33师(第97、第98、第99团)师长丁槐(刘永福老部下,黑旗军名将)

  第十二军 军长苏元春(原广西提督) 副军长唐景崧(淮军名将)

  第34师(第100、第101、第102团)

  第35师(第103、第104、第105团)

  第36师(第106、第107、第108团)

  ★

  第二集团军(驻守华南地区)司令刘锦棠 副司令罗显文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刘益

  第二军 军长彭皓亮

  第2师(第4团、第25团、第26团)师长张光前(原淮军庆字营统领)

  第9师(第5团、第27团、第28团)师长董履高(原淮军树字营统领)

  第10师(第6团、第29团、第30团)师长曹德庆(原淮军庆字营协统领)

  第七军 军长 宋庆(原湖南提督) 副军长梅东益(原贵州提督)

  第19师(第55、第56、第57团)

  第20师(第58、第59、第60团)

  第21师(第61、第62、第63团)

  第八军 军长张彪(原湖北提督) 副军长张权(张之洞长子)

  第22师(第64、第65、第66团)

  第23师(第67、第68、第69团)

  第24师(第70、第71、第72团)

  ★

  第三集团军(驻守西北地区和新疆地区)司令华震东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熊虎

  第三军(驻守西北地区) 军长刘佳恒

  第3师(第7团、第31团、第32团)

  第11师(第8团、第33团、第34团)

  第12师(第9团、第35团、第36团)

  第十八军(驻守新疆地区) 军长温兴茂

  第52师(第154、第155、第156团)

  第53师(第157、第158、第159团)

  第54师(第160、第161、第162团)

  ★

  第四集团军(驻守华东地区)司令赵海军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于悦

  第四军 军长余尔玛(原清军羌族将领)副军长侯宝斋(原哥老会西安分舵舵主)

  第4师(第10团、第37团、第38团)师长风秋雨

  第13师(第11团、第39团、第40团)

  第14师(第12团、第41团、第42团)

  第九军 军长左宝贵(原清军浙江提督) 副军长王有宏(原淮军宿将、总兵)

  第25师(第73、第74、第75团)

  第26师(第76、第77、第78团)

  第27师(第79、第80、第81团)

  第十军 军长刘铭传(原清廷东山巡抚)副军长唐远友(淮军名将)

  第28师(第82、第83、第84团)

  第29师(第85、第86、第87团)

  第30师(第88、第89、第90团)

  ★

  第五集团军(驻守华北地区)司令吴俊垒 副司令聂士成(原清廷河南提督)

  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殷啸天

  第五军 军长董彦杰 副军长朱一灵

  第5师(第13团、第43团、第44团)师长果基约达(彝族,原彝族军头领)

  第15师(第14团、第45团、第46团)师长罗洪作一(彝族,原彝族军头领)

  第16师(第15团、第47团、第48团)师长倮伍尔嘎(彝族,原彝族军头领)

  第十三军 军长董福祥(原清廷喀什噶尔提督) 副军长马金叙(原清廷徐州镇总兵)

  第37师(第109、第110、第111团)师长黎玛、副师长吴熙

  第38师(第112、第113、第114团)师长冯国璋

  第39师(第115、第116、第117团)师长段祺瑞

  第十四军 军长王孝祺(淮军名将)

  第40师(第118、第119、第120团)

  第41师(第121、第122、第123团)

  第42师(第124、第125、第126团)

  第十五军 军长章高元(淮军名将)

  第43师(第127、第128、第129团)

  第44师(第130、第131、第132团)

  第45师(第133、第134、第135团)

  ★

  第六集团军(驻守蒙古)司令刘峰岭

  第六军(驻守外蒙古)军长刘峰岭

  第6师(第16团、第49团、第50团)

  第17师(第17团、第51团、第52团)

  第18师(第18团 第53团 第54团)师长洛桑德吉(原清军藏族将领)

  第十七军(驻守内蒙古)军长曲吉东

  第49师(第145、第146、第147团)

  第50师(第148、第149、第150团)

  第51师(第151、第152、第153团)

  ★

  第七集团军(驻守东北地区)司令依克唐阿(原清廷奉天将军,满族)

  第十九军(驻守辽宁省)军长依克唐阿

  第55师(第163、第164、第165团)

  第56师(第166、第167、第168团)

  第57师(第169、第170、第171团)

  第二十军(驻守吉林省)军长 丰绅(原清廷吉林将军,满族)

  第58师(第172、第173、第174团)

  第59师(第175、第176、第177团)

  第60师(第178、第179、第180团)

  第二十一军(驻守黑龙江省)军长 博尔济吉特·恭镗(原清廷黑龙江将军,满族)

  第61师(第181、第182、第183团)

  第62师(第184、第185、第186团)

  第63师(第187、第188、第189团)

  ★

  第十六军(驻朝鲜王国)军长袁世凯 副军长徐世昌

  第46师(第136、第137、第138团)师长王士珍

  第47师(第139、第140、第141团)

  第48师(第142、第143、第144团)

  ——·——·——

  帝国海军编制如下:

  帝国海军共分为两大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其中,东海舰队以北洋水师为主体而组建;南海舰队以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为主体进行组建。帝国海军共约200多艘各型舰艇,总吨位8万吨,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一、东海舰队(军港位于:威海卫、胶州湾、大沽、大连、旅顺)

  司令 丁汝昌(原清廷北洋水师提督)

  副司令 杨岐珍(原清廷福建水师提督)

  总参谋长 李喜浩(解放军集团成员)

  帝国海军东海舰队编制:

  主力舰(16艘):

  “定远”号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舰长刘步蟾)

  “镇远”号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舰长林泰曾)

  “来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舰长邱宝仁)

  “经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舰长林永升)

  “致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舰长邓世昌)

  “靖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舰长叶祖珪)

  “济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舰长方伯谦)

  “平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100吨,舰长杨用霖,该舰是中国福州船政局自己建造)

  “超勇”号巡洋舰(排水量1350吨,舰长黄建勋)

  “扬威”号巡洋舰(排水量1350吨,舰长林履中)

  “镇东”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镇西”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镇南”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镇北”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镇中”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镇边”号炮舰(排水量430吨);

  鱼雷艇(17艘):

  “左一”(90吨)、“左二”(74吨)、“左三”(74吨)

  “右一”(74吨)、“右二”(74吨)、“右三”(74吨)

  “定一”(16吨)、“定二”(16吨)

  “镇一”(16吨)、“镇二”(16吨)

  “一”(28吨)、“二”(28吨)、“三”(28吨)、“四”(28吨)

  “中甲”(10吨)、“中乙”(10吨)、“福龙”(120吨);

  练习舰:“湄云”号(578吨)、“泰安”号(1258吨)等;

  运输舰:“操江”号(950吨)、“镇海”号(950吨)、“利运”号(110吨)、“犀照”号(609吨)等;

  布雷舰:“宝筏”号等;

  挖泥船:“导海”号(164吨)等;

  通讯舰:“飞虎”号等;

  运煤船:“伏平”号、“开平”号、“勇平”号、“北平”号等;

  汽船:“飞霆”号(440吨)等;

  拖轮:“遇顺”号等;

  小轮船:“守雷”号(16吨)、“下雷”号(16吨)、“巡雷”号(4吨)、“快马”号(25吨)、“飞艇”号(18吨)、“利水”号(20吨)、“超海”号、“东澧”号、“赶海”号等。

  二、南海舰队(军港位于福州、湛江、高雄、三亚)

  司令 唐仁廉(原清廷南洋水师提督)

  副司令 方耀(原清廷广东水师提督)

  总参谋长 尹润海(解放军集团成员)

  帝国海军南海舰队编制:

  巡洋舰:“开济”号、“寰泰”号、“镜清”号、“南瑞”号、“南琛”号、“保民”号、“广甲”号、“广乙”号、“广丙”号等;

  炮舰:“威远”号、“康济”号、“敏捷”号、“恬吉”号、“策电”号、“飞霆”号、“龙骧”号、“虎威”号、“镇安”号、“驭远”号、“海安”号、“澄庆”号、“横海”号、“威靖”号、“测海”号、“金瓯”号、“钧和”号、“靖远”号、“福靖”号、“琛航”号、“登瀛洲”号、“广庚”号、“广己”号、“安澜”号、“镇涛”号、“澄清”号、“绥靖”号、“飞龙”号、“镇海”号、“广元”号、“广亨”号、“广利”号、“广贞”号、“广金”号、“广玉”号等;

  鱼雷艇:“雷龙”号、“雷虎”号、“雷中”号、“雷干”号、“雷坤”号、“雷离”号、“雷坎”号、“雷震”号、“雷艮”号、“雷巽”号、“雷兑”号等;

  运输船:“江安”号、“澄波”号等;

  帝国陆军的六大兵工厂:

  南京兵工厂(位于南京)

  天津兵工厂(位于天津)

  武汉兵工厂(位于武汉)

  西南兵工厂(位于重庆)

  西北兵工厂(位于西安)

  东北兵工厂(位于沈阳)

  帝国海军的六大造船厂:

  福州造船厂(位于福州)

  黄埔造船厂(位于广州)

  大连造船厂(位于大连)

  江南造船厂(位于崇明岛)

  海南造船厂(位于海南岛)

  青岛造船厂(位于胶州湾)

  帝国军的军衔制度分为七级二十等:

  特级:帝国大元帅(仅仅授予大中华帝国皇帝本人);

  一级(帅级):元帅;

  二级(将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三级(校级):上校、中校、少校;

  四级(尉级):上尉、中尉、少尉;

  五级(士官):上士、中士、下士;

  六级(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

  帝国完成全国统一后的高级将领授衔情况如下:

  帝国圣武皇帝兼帝国陆海军总司令刘斌(帝国大元帅)

  帝国陆海军总参谋长萧浩然(上将)

  帝国安全部长兼公安部长诸葛明(上将)

  御林军司令段江涛(中将)、御林军副司令樊昌昊(中将)

  帝国陆军航空兵司令舒国生(中将)

  陆军特种部队总指挥宋来鹏(中将)、副总指挥张梨芳(中将)

  第一集团军司令兼西南军区司令龙兴汉(上将)

  第一集团军副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张仲伟(中将)

  第一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徐栋(中将)、第一军副军长张桂山(中将)

  第1师师长项崇周(少将)、第7师师长冯兆金(少将)、第8师师长周万顺(少将)

  第十一军军长冯子材(中将)、副军长刘永福(中将)

  第31师师长冯相荣(准将)、第32师师长冯相华(准将)、第33师师长丁槐(少将)

  第十二军军长苏元春(中将)、副军长唐景崧(中将)

  第二集团军司令兼华南军区司令刘锦棠(上将)、副司令罗显文(中将)

  第二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刘益(中将)、第二军军长彭皓亮(中将)

  第2师师长张光前(少将)、第9师师长董履高(少将)、第10师师长曹德庆(少将)

  第七军军长宋庆(中将)、副军长梅东益(少将)

  第八军军长张彪(中将)、副军长张权(少将)

  第三集团军司令兼西北军区司令和新疆军区司令华震东(上将)

  第三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熊虎(中将)

  第三军军长刘佳恒(中将)、第十八军军长温兴茂(中将)

  第四集团军司令兼华东军区司令赵海军(上将)

  第四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于悦(中将)

  第四军军长余尔玛(少将)、副军长侯宝斋(少将)、第4师师长风秋雨(少将)

  第九军军长左宝贵(中将)、副军长王有宏(中将)

  第十军军长刘铭传(中将)、副军长唐远友(中将)

  第五集团军司令兼华北军区司令吴俊垒(上将)、副司令聂士成(上将)

  第五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殷啸天(中将)、第五军军长董彦杰(中将)

  第五军副军长朱一灵(少将)、第5师师长果基约达(少将)、第15师师长罗洪作一(少将)、第16师师长倮伍尔嘎(少将)

  第十三军军长董福祥(中将)、副军长马金叙(中将)

  第37师师长黎玛(少将)、副师长吴熙(准将)

  第38师师长冯国璋(少将)、第39师师长段祺瑞(少将)

  第十四军 军长王孝祺(中将)、第十五军 军长章高元(中将)

  第六集团军司令兼蒙古军区司令刘峰岭(中将)、第18师师长洛桑德吉(准将)

  第十七军军长曲吉东(中将)、第七集团军司令兼东北军区司令依克唐阿(中将)

  第二十军军长丰绅(中将)、第二十一军军长博尔济吉特·恭镗(中将)

  第十六军军长袁世凯(中将)、副军长徐世昌(少将)、第46师师长王士珍(少将)等。

  东海舰队司令丁汝昌(中将)、副司令杨岐珍(中将)、总参谋长李喜浩(中将)

  南海舰队司令唐仁廉(中将)、副司令方耀(中将)、总参谋长尹润海(中将)

  “定远”号舰长刘步蟾(少将)、“镇远”号舰长林泰曾(少将)

  “来远”号舰长邱宝仁(少将)、“经远”号舰长林永升(少将)

  “致远”号舰长邓世昌(少将)、“靖远”号舰长叶祖珪(少将)

  “济远”号舰长方伯谦(少将)、“平远”号舰长杨用霖(少将)

  “超勇”号舰长黄建勋(少将)、“扬威”号舰长林履中(少将)等。

  帝国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帝国中央政府机构为帝国国务院,下辖五院十八部,如下:

  国务院:

  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监察院;

  国防部、安全部、公安部、检察部、

  内务部、外交部、财政部、民政部、

  教育部、宣传部、卫生部、交通部、

  工业部、农业部、商业部、环保部、

  国家能源资源部、国家科学文艺部;

  国务院总理:李鸿章(正一品)

  副总理:卞经纬(正一品)

  立法院长:卞经纬(正一品)

  司法院长:戴鸿慈(正二品,历史上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

  行政院长:翁同龢(正二品,原满清帝师)

  考试院长:鹿传霖(正二品,晚清重臣)

  监察院长:岑春煊(从二品,晚清著名执法如山的封疆大吏)

  国防部长:萧浩然(正一品,上将)

  安全部长:诸葛明(正一品,上将)

  公安部长:诸葛明(正一品,上将)

  检察部长:卞宝第(正二品,原清廷闽浙总督)

  内务部长:彭天宇(正二品)

  外交部长:黄遵宪(从二品,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文学家)

  财政部长:刘坤一(正二品,原清廷两江总督)

  民政部长:周馥(从二品,原清廷直隶按察使、山东巡抚)

  教育部长:魏光焘(正二品,原清廷两江总督)

  宣传部长:陈宝箴(从二品,晚清江西巨杰)

  卫生部长:沈敦和(从二品,晚清慈善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组织)

  交通部长:张之洞(正一品,原清廷湖广总督)

  工业部长:张之洞(正一品,原清廷湖广总督)

  农业部长:王文韶(正二品,原清廷云贵总督)

  商业部长:彭天宇(正二品)

  环保部长:李兴锐(从二品,晚清重臣)

  国家能源资源部长:卞经纬(正一品)

  国家科学文艺部长:华衡芳(从二品,晚清科学巨匠)

  国民代表大会主席:爱新觉罗·载湉(正一品)

  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爱新觉罗·载湉(正一品)

  帝国君主党主席:康有为

  帝国民主党主席:刘光第

  四川省长:刘秉璋(正二品,原清廷四川总督)

  湖北省长:安徵煜(从二品,原清廷湖北巡抚)

  湖南省长:张煦(从二品,原清廷湖南巡抚)

  甘肃省长:陶模(正二品,原清廷陕甘总督)

  陕西省长:托忒克·端方(从二品,原清廷陕西巡抚,满族正白旗人)

  江苏省长:瓜尔佳·奎俊(从二品,原清廷江苏巡抚,满族正白旗人)

  浙江省长:陈士杰(从二品,原清廷浙江巡抚)

  福建省长:张兆栋(从二品,原清廷福建巡抚)

  广西省长:沈秉成(从二品,原清廷广西巡抚)

  广东省长:吴大澄(正二品,原清廷广东巡抚)

  云南省长:丁振铎(正二品,原清廷云南巡抚)

  山东省长:张曜(正二品,原清廷山东巡抚)

  东山省长:刘铭传(正二品,原清廷东山巡抚)

  海南省长:张士锃(正三品,原清廷广东省琼州府知府)

  新疆自治区主席:饶应祺(从二品,原清廷新疆省巡抚)等等。 帝国的复兴:坂上之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