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节 全面扩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帝国的复兴:坂上之火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由于汉军大获全胜,因此军威大振。刘斌和萧浩然等汉军高层紧急商议后,觉得此时华北、西北和华中地区的清军都元气大伤,短期内一蹶不振,即便清廷积蓄力量想要发动第二次大围剿,也会需要一定时间。而这段时间,则是汉军乘机扩大占领区和力量的大好时机。至于扩张重点,萧浩然认为还是以东路为主。北路汉军已经占领了西安、陇南、天水等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肥沃土地,更加掌控了天下第二关:潼关。这样,大汉的北线可高枕无忧,至于再向北扩张,则是河南、山西以及青海、宁夏等地了。河南和山西都是清廷中央的核心统治地区,此时不宜操之过急,不能将汉军北路军有限的力量再投入激烈的厮杀,而西北的青海和宁夏等地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并不富庶,并且地广人稀,占领了对此时大汉没有什么经济和战略上的意义,而且战线拉得太长,反而越容易让清军趁虚而入。因此,北路汉军在占领了陕南的西安、潼关以及甘南的陇南、天水等地后,就可以适可而止地停止再北上了。
南路的汉军此时只有一个团和几千当地彝族军协助,眼下想要夺取云贵两省显然是有心无力,而且云贵二省处于云贵高原上,地势险要,一时半会想要攻下云贵显然是不切实际,因此南路战事也可作罢。
剩下的,只有东路了。东路的目标是湖广,也就是湖南湖北。两湖地区处于两湖平原,属于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是两个鱼米之乡,“湖广熟,天下足”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另外,湖北地区经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苦心经营,已经拥有了很多工业基础和兵工厂,湖北是中国此时的工业大省之一,夺取湖北对汉军和大汉自然意义非凡。当然了,湖南的富庶也不亚于湖北,但汉军东路军毕竟经过血战,实力有限,只能先集中全力吃掉湖北。由于楚军的反水和刘锦棠的弃暗投明,武汉三镇被汉军轻取,这让汉军夺取湖北全境的顺利程度大大增加了。
“我们不但要占领湖北,还要牢牢控制住这个工业大省。那我们的部队必须要占领那些地方来确保湖北的万无一失?”刘斌问萧浩然。
萧浩然言简意赅:“四个地方。襄阳(即襄樊,2010年12月改名)、孝感、岳阳、九江。”
刘斌问道:“为何?”
萧浩然分析道:“湖北的核心是武汉,武汉是中国华中地区的核心,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这四个地方就处于武汉的四个方向。清军如果想要从河南进攻武汉,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河南的南阳进攻襄阳,一条是从河南的信阳进攻孝感。襄阳的战略价值在历史上就已经证明了,南宋就是丢了襄阳后才被蒙古灭掉的。襄阳位于武当山脉和大别山脉之间,从河南下湖北,襄阳是必经之地。进攻襄阳,这是常规的进军路线。自古以来,中国南北战争,无不以大别山为抢夺要地。除此之外,清军也可能会翻越大别山,翻过大别山从河南的南大门信阳长途奇袭孝感。而孝感距离武汉只有区区一百公里,孝感一丢,武汉唇亡齿寒、危在旦夕。”
刘斌啧啧称赞道:“浩然兄,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家。由北向南进攻武汉,一明一暗两条线路都在你的脑子里。要是普通人,只会想着争夺襄阳,很难想到翻越大别山奇袭的。”
萧浩然继续道:“襄阳和孝感是武汉北面的两个咽喉,而武汉的东面咽喉则是赣北九江,南面咽喉是湘北岳阳。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门和第二大城市,也是湖北的东大门,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位置重要性不言自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保卫武汉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保卫九江,九江丢了,武汉也跟着完了,这也是历史教训;至于岳阳,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但是却号称‘湖北门户’、‘鄂省南大门’,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言。襄阳、孝感、九江、岳阳,这四个要地在手,武汉的北、东、南三面就全部固若金汤。至于武汉的西面,和我们已经控制的重庆相连,就无所谓了。有武汉在,我们川渝本土的东线更加万无一失。”
刘斌听得心悦诚服,又疑惑道:“我们现在的兵力十分匮乏,即使实力最雄厚的东路军,加上彝族军,可继续作战的部队也只有四万人。能够占领武汉以及刚才说的那四座城市吗?”
萧浩然释然道:“这个不是难题。经过这场大战,我们已经狠狠打出了我们汉军的军威,现在整个中国都因为我们而震动。我们仍然老样子,一个地方派一个师官兵,一边进军一边宣扬我们的胜利和我们的土改政策,这样就能同时沿途不断招募新兵。很快,我们就会重新拥有十万大军了,甚至会更多的。”
刘斌点点头:“那就好。”
萧浩然又道:“不过,我们也不能好高骛远。短期内集中力量占领湖北就够了,虽然湖北以北的河南和湖北以南的湖南都是好地方,一个是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一个是鱼米之乡,但我们必须要稳扎稳打。一口气吃得太多,必然就消化不好了。”
刘斌笑道:“说的对。”
萧浩然接着道:“我们该再次扩军了。六个师可以扩编成六个军。接下来,我们的战斗会更加艰巨的。”
经过汉中和夔门的两场大战,清廷对大汉的第一次大围剿被全面粉碎,汉政权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同时,这两场恶战和汉军的最终胜利也打出了汉军的军威,狠狠地振奋了大汉王国境内的民心,同时也确定了汉政权的公信力和汉王的威望。汉军的控制区内,数以百万计原本对汉军和汉政权持怀疑、观望、反对、中立等态度的民众纷纷改变了立场,对汉政府的信心水涨船高,认为大汉肯定能成大业,再加上汉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得汉政府和汉王更加深得民心。捷报飞到各地后,各大城市的招兵站再次出现了长龙般的队伍,毕竟汉政府的从军待遇十分优厚,战死在战场上家里能够得到高额抚恤金以及享有免税的优惠权,受伤残疾后,汉政府也不会不闻不问,杀敌立功了,更是重重有赏,这都刺激得民众参军热情与日俱增,因此数以万计的川渝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在汉军新占领的关中、陕南、甘南、湖北等地区,虽然当地百姓的参军热情和效忠大汉的程度比不上川渝,也受到汉政府“土改运动”等惠民政策的鼓舞振奋,也有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参加汉军。这使得损失惨重的汉军各部在短短一个月内迅速恢复到了十万余兵力,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昼夜不休地继续增加。当然了,按照汉军的严格规定,各地青壮年参加汉军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剪掉辫子,以彰显自己效忠汉王以及与满清朝廷决裂的决心。
八月底,汉军陆续完成了对占领区的控制,湖北被囊入大汉国土,四座咽喉城市也被陆续攻占。另外,清军进攻川渝的时候,大汉境内发生了五十多次叛乱事件,都是遭到汉政府打压的地主武装、旧官僚势力、少数民族土司部落以及满清遗老遗少发动的,叛乱区基本都在汉政府中央政权鞭长莫及的国土边缘地区。由于汉政府进行了空前的“土改运动”,让最广大的农民得到了实惠,因此这些地主官僚和遗老遗少并没有能一呼百应,没有形成多大的气候。汉军随后抽调了一部分前线部队回师镇压,使得叛乱土崩瓦解,所有的首恶都被押赴当地闹市集体斩首示众,以震慑不稳定分子。同时,汉军全军六个师及禁卫团此时加起来已经在各地累计扩军到了二十多万,使得每个部队的编制都远远超出了预定编制,平均每个师高达三万多人,每个团高达一万多人。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九月三日,汉军总司令、汉王刘斌宣布汉军再次扩军,新建十二个师,全军扩为六个军,每个军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辎重团、一个野战医院(卫生队,由医护兵和军医组成);禁卫团扩编为御林军,下辖两个禁卫师:禁卫第一师、禁卫第二师,每个近卫师下辖三个禁卫团(汉军禁卫部队的番号与野战部队的番号没有关联);同时封赏有功将士和有功部队。其中:
汉军总司令 汉王刘斌
汉军副总司令 孟翔
汉军总参谋长 萧浩然
汉军总参谋部部长 萧浩然
汉军总后勤部部长 卞经纬
汉军总政治部部长 彭天宇
汉军总情报部部长 诸葛明
汉军陆军航空兵总指挥 舒国生
汉军侦察兵部队总指挥 宋来鹏
汉军狙击手部队总指挥 张梨芳
汉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吴杰(原淮军炮兵老将)
御林军(驻国都成都) 军长段江涛 副军长樊昌昊
下辖 禁卫第一师(下辖禁卫第1团、禁卫第2团、禁卫第3团) 师长 段江涛
禁卫第二师(下辖禁卫第4团、禁卫第5团、禁卫第6团) 师长 樊昌昊
第一军(驻渝鄂地区) 军长龙兴汉 副军长余栋臣(原义军头领)
第一师 师长张仲伟 副师长项崇周(原苗族军领袖)
下辖 近卫第1团、第19团 第20团(苗族军)
第七师 师长罗文榜(原义军头领) 副师长蒋赞臣(原义军头领、余栋臣表弟)
下辖 第2团 第21团 第22团
第八师 师长张桂山(原义军头颅) 副师长周万顺(原清军成都协统领)
下辖 第3团 第23团 第24团
第一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徐栋
第二军(驻渝鄂地区) 军长刘锦棠(原清军楚军首脑) 副军长王德榜(原楚军宿将)
第二师 师长罗显文 副师长张光前(原淮军庆字营统领)
下辖 近卫第4团 第25团 第26团
第九师 师长彭皓亮 副师长曹德庆(原淮军庆字营协统领)
下辖 近卫第5团 第27团 第28团
第十师 师长赵昌勖 副师长董履高(原淮军树字营统领)
下辖 第6团 第29团 第30团
第二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刘益
第三军(驻甘肃南部) 军长黄永光 副军长华震东
第三师 师长何明阳 副师长尚宗瑞(原清军八旗兵西安将军)
下辖 第7团 第31团 第32团
第十一师 师长刘佳恒 副师长周善培(周位东长子)
下辖 第8团 第33团 第34团
第十二师 师长赵佳祎 副师长凤山(原清军西安府协统领)
下辖 第9团 第35团 第36团
第三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熊虎
第四军(驻陕西南部) 军长赵海军 副军长余尔玛(羌族)
第四师 师长赵海军 副师长侯宝斋(原哥老会西安分舵舵主)
下辖 近卫第10团 第37团(羌族军) 第38团(哥老会义军)
第十三师 师长尹润海
下辖 第11团 第39团 第40团
第十四师 师长李喜浩
下辖 第12团 第41团 第42团
第四军炮兵部队总指挥于悦
第五军(驻川南地区) 军长吴俊垒 副军长杨家根
第五师 师长董彦杰 副师长果基约达(彝族,原果基家支头领、彝族军头领)
下辖 第13团 第43团(彝族军) 第44团(彝族军)
第十五师 师长温兴茂 副师长罗洪作一(彝族,原罗洪家支头领、彝族军头领)
下辖第14团 第45团 第46团(彝族军)
第十六师 师长曲吉东 副师长倮伍尔嘎(彝族,原倮伍家支头领、彝族军头领)
下辖 第15团 第47团 第48团(彝族军)
第五军炮兵部队总指挥 殷啸天
第六军(驻川西川中) 军长吴炳文(原清军重庆镇总兵) 副军长刘峰岭
第六师 师长刘峰岭(兼任)
下辖 第16团 第49团 第50团
第十七师 师长张泾汇(原清军将领)
下辖 第17团 第51团 第52团
第十八师 师长洛桑德吉(藏族)
下辖第18团(藏族军) 第53团 第54团
(第六军无军部直属的炮兵部队)
全面整编扩军后的汉军包括一个御林军和六个野战军,总计20个师(2个禁卫师和18个步兵师)、60个团(6个禁卫团和54个步兵团)。汉军的每个师和以下各级部队都严格遵照“三三制”编制,汉军每个师约一万三千人,总兵力约25万。军队的军衔制度暂时由“九品十八级”来代替,集团军群总司令正一品、集团军司令正二品、军长正三品、师长正四品、团长正五品、营长正六品、连长正七品、排长正八品、班长正九品,副职和各部参谋长比主军官低半品一级。另外,鉴于在这场战斗中不少部队战斗表现出众,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特别授予“近卫”的荣誉番号称号(刘斌和萧浩然制定这个制度是为了激励部队的士气),全军共有四个团获此殊荣:
东路军第一师第一团(原团长张仲伟),授予“大汉军近卫第一团”荣誉番号;
东路军第二师第四团(原团长罗显文),授予“大汉军近卫第四团”荣誉番号;
东路军第二师第五团(原团长彭皓亮),授予“大汉军近卫第五团”荣誉番号;
北路军第四师第十团(原团长赵海军),授予“大汉军近卫第十团”荣誉番号。 帝国的复兴:坂上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