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节 剑拔弩张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帝国的复兴:坂上之火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九一二年,对于帝国国内来说,除了浙江南部在七月份爆发大规模水灾以外,基本上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度。巨额面积的新国土使得帝国各行各业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辽阔的北亚地区和澳洲大陆都还处于没有开发的拓荒时期,无数的资源以及帝国政府优厚的政策,使得无数的商机刺激着帝国国内民生事业和经济发展都日新月异。由于战火根本不会波及到帝国本土,因此帝国国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争先恐后地前往新的国土和新的藩属国,展开淘金之旅。战争的巨大消耗使得帝国国内工商业一片繁荣,无数的订单雪片般飞到各个工厂企业,而帝国军用刺刀在国外掠夺的巨额财富更加是反哺了帝国本土经济,使得国内的付出获得了翻倍的回报。
对于帝国的人民来说,新的一年仍然是充满了希望的年景;但对于帝国的决策者们和军人来说,新的一年则充满了严峻的考验。
美国方面正在积极备战,同时美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北美大陆进行控制的力度。在一月份和二月份内,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两片原先游离于半独立状态的土地接连被美国政府强行并入美国联邦,美国本土48个州至此完全统一。美国政府这两个强硬举措的意义也是很明显的,就是要在战争之前将原先部分地区还比较松散的美国彻底统治为一个完整的国度,联邦政府以此能以最大限度和最高效率地调动美国本土全部的资源和人力财力来进行战争。
而在欧洲大陆,战火仍在继续。德奥英法意五大国的百万大军在西线和南线厮杀得伤亡惨重,五国无不筋疲力尽、焦头烂额。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南欧拼杀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而德军和英法联军在西欧也打得如火如荼、难分胜负。对于这个结果,德国统帅部比较失望。按照德皇威廉二世的打算,德军如今已经完成对俄罗斯的征服,眼下集中举国之力进攻法国,应该能在短期内攻取巴黎,迫使法国投降,然后再逐个击破地打败英国。但事实发展没有让他如愿,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并肩作战,与德军打了个平手。德军的两大突破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会战,都陷入了血腥的持久战以及拉锯战中。这两场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堑壕战,让德英法三国都消耗巨大、损失惨重。英军的坦克、法军的飞机、德军的重机枪和毒气炮弹,都使得战场上尸横遍野。三国苦战四个多月,总计死伤60余万官兵,两个战场都成为了绞肉机和屠场地狱,但战局仍然僵持不下。
陆军的表现让德皇威廉二世非常不满,裹足不前的战事更让他十分焦躁。在这种情况下,威廉二世试图另辟蹊径,把突破这场三国僵局的希望寄托在了开战以来一直没有作为的德国海军的身上。德军最高统帅部也决定改变战略的主攻方向,把“先法后英”改为“先英后法”。
德国想要打败法国,陆军自然是主力;德国想要打败英国,海军自然是主力。在德国统帅部的设想中,德国大洋舰队如果能歼灭英国皇家海军,那么德国海军就能全面地包围和封锁英国本土。英国毕竟是个岛国,本土消耗和战争所需的资源财富基本都来自辽阔的殖民地,如果断绝了这些海上输血管,英国必然很快就会油尽灯枯。英国垮了后,法国必然势单力孤,被德国打败也是早晚的事情。
对这个计划踌躇满志的威廉二世迅速接见了德国大洋舰队司令莱茵哈德·舍尔中将和副司令弗兰茨·冯·希佩尔少将,正式向他们下达了“歼灭掉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的命令。实际上,舍尔中将和希佩尔少将早就想要对英国海军进行报复式反击。这场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立刻凭借其占优势的海军力量,封死了欧洲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德国海军舰队堵在本土港口无法进入公海,这让德国海军上下都憋了一肚子恶气。尽管报仇心切,但舍尔中将和希佩尔少将还是保持着军人的冷静和理智。此时的德国海军在实力上仍然十分逊于英国海军。德国海军此时拥有20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而英国本土舰队则拥有35艘主力舰。实力上的悬殊,让德国海军试图歼灭英国本土舰队的计划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另一方面,让德国海军跃跃欲试的一部分动力则来源于盟友中国。中华帝国海军印度洋舰队在南海海战中成功地歼灭了英法远东联合舰队,这个胜利自然刺激了不甘心碌碌无为的德国海军进行孤注一掷。皇帝的命令、战略上的必然、军人的荣誉,这三个因素促使德国海军全力以赴地挺向了大西洋。
2月10日凌晨,德国海军的130余艘军舰驶离本土军港,悄悄开往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欧洲北海海域;与此同时,英国本土舰队的170多艘军舰也闻风而动,拦截向德国舰队。数小时后,双方狭路相逢。随之,规模超过中英法三国南海大海战的日德兰大海战正式爆发。
整个海战断断续续持续到2月11日中午。英方共损失了3艘主力舰、5艘装甲巡洋舰、12艘驱逐舰,总计14万吨,伤亡8000余人;德方共损失了1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型巡洋舰、5艘驱逐舰,总计7.5万吨,伤亡4500余人。从结果上看,德国海军无疑是战术上的胜利者;但即使这样,英国本土舰队仍然保持着优势力量,险胜的德国海军无心继续冒险,见好就收返回本土军港,这使得德国海域被英国海军所封锁的状况仍然保持不变;英国海军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面对这个亦胜亦败的结局,德皇威廉二世和德国统帅部都无可奈何。尽管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表现优异且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距离歼灭英国本土舰队这个目标仍然遥遥无期,德国统帅部“先英后法”的战略决策自然也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欧洲西线战场,只能再恢复回泥泞而血腥的阵地战和堑壕战的陆战方式。
尽管海军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但德皇和德国统帅部并没有放弃继续以海战的方式打击英国的计划。而途径也很简单,既然水面舰队无法击败英国海军并封锁英国本土,那剩下的,自然就是无限制的潜艇战了。用大量的潜艇击沉英国的商船,掐断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同样能起到摧毁英国国力的目的。没有其他办法可行,同时对这个办法十分青睐的德皇威廉二世于2月底宣布“德国海军将对英法意三国的任何船只进行无限制潜艇战”。
由于“无限制潜艇战”这种手段比较敏感,而且很容易引起比较复杂的外交问题,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在二月下旬和圣武皇帝进行了无线电对话。两位皇帝进行了简单而关键的商讨。
德皇威廉:尊敬的陛下,德国海军已经竭尽全力,虽然我们拥有最先进的战舰和最优秀的战士,但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还是让我们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德国的海军无法歼灭英国本土舰队,更加无法封锁英国本土,因此,我决定采取“无限制潜艇战”,命令德国的潜艇可以事先不发出任何警告地任意攻击英国、法国、意大利的所有船只,以及从其他地方开往这三国本土海域的所有船只,包括军舰和民用商船。不知陛下您有何意见?
圣武皇帝:英法意三国既然已经是我们的敌人,那我们自然有采取任何措施打击这三国的权力。我想,威廉陛下您顾忌的其实是美国的反应吧?
德皇威廉:陛下所言甚是。美国虽然还没有参战,但实质上已经和英法两国勾结在一起,这是公开的秘密。自从威尔逊上台后,美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大批的矿物资源和武器军火正被美国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和法国。我们的战争方针是“逐个击破”,但美国已经主动插手这场战争并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是否攻击美国船只?这确实让我难以取舍。攻击,很有可能会导致美国立刻参战,给我们增加巨大的压力;不攻击,则达不到彻底封锁英国的目的。
圣武皇帝:确实。德国和奥匈帝国正在欧洲战场上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美国悍然参战,我担心此时的僵持局面会被打破,德奥两国会陷入很大不利。
德皇威廉:陛下您如何认为?我需要您的宝贵意见。
圣武皇帝:这个问题比较重大,我需要和我的将军们进行商量。但是,我觉得美国已经处心积虑准备参加战争了,贵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很有可能恰恰给美国提供一个参战借口。
德皇威廉:您言之有理。但我们已经对美国公然支援英法、干涉战争的行为忍无可忍了。美国表面上打着中立的旗号,实际上却大规模援助联盟国,这根本就是对我们赤裸裸的挑衅。
圣武皇帝:陛下,请冷静。究竟要不要攻击美国船只,我建议要从长计议。
......
尽管帝国方面并不赞成德国对美国也进行“无限制潜艇战”,但德美两国关系还是随着德国宣布进行这项计划而急剧恶化。美国此时在名义上仍然保持着中立,但和英法两国的贸易数额却在今年开始迅猛增加,同时和德国的国际贸易却大幅度降低,德美两国经济来往几乎陷入枯竭。一方面,美国大规模地向英法两国出售粮食、钢铁、橡胶、军火、煤炭等物资,一方面,美国却用各种借口停止对德贸易输出,即使进行贸易往来,也被英国军方加以阻止,使得德国无法从美国购买战略物资。对于美英两国几乎是明火执仗地进行勾结,德国军政高层自然被大大激怒了,两国外交关系陷入冰点。威尔逊总统严厉指责德国政府的潜艇战是“草菅人命”,同时以强硬的措施宣布“任何危害美国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行为,都是破坏美国中立和国际战争法的罪恶行径,也是美国政府所绝对不能容忍的,美国政府有权对任何危害本国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进行任何形式的反击”。
德国方面立刻针锋相对地反唇相讥“再冠冕堂皇的词藻,也掩盖不了美国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公然违背国际战争法的虚伪嘴脸。美国政府在暗地里的卑鄙行为也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如果继续披着中立国的外皮而插手和干涉这场战争,最终只会让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德皇威廉二世冷冰冰地公开声称:“如果威尔逊想要参加战争,那就让他来好了。”
威尔逊总统毫不示弱,宣布暂时中断美国和德国的外交关系,声称“如果德国潜艇攻击任何悬挂着星条旗的船只,那么美国除了向德国宣战以外别无选择”。
两国关系如履薄冰。
实际上,德美两国关系恶化后,许多美国海洋航运公司都忧心忡忡,担心本公司船只遭到德国潜艇攻击从而承受巨大损失,因此都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出航贸易活动,同时向美国政府申请能够武装自己的商船和运输货轮。刚开始,威尔逊总统没有来得及向国会通过武装美国商船的法案,因此绝大部分的美国民用船只并没有出航,这使得1912年前三四个月内没有爆发恶性的德国潜艇攻击美国船只的事件。让两国关系以及美国和整个同盟国阵营的关系,都像钢丝一样紧绷着。
但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仅仅二月份,便有20万吨英国商船被这些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送进了海底,而在三月份,这个数字则猛地增长到了40万吨。数以百计的德国潜艇,犹如海底狼群般潜伏游荡在英国本土周围的海域里,组成了一条绞杀英国生命力的巨大绞索。
而帝国这方面,消化胜利果实、扩军备战、建设中德奥土四国运输通道,这三件重要大事都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着,自然而然,准备下一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成了帝国军当务之急。美国虽然和帝国关系紧张、擦枪走火,但毕竟还没有开战,英法两国仍然是帝国此时的大敌。继续战争,夺取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广阔的民族生存空间,是势在必行之事。同时,德奥土三盟国也迫切希望帝国早日投入对英作战,一来可以间接援助正在欧洲苦苦支撑的德奥两国,继续摧毁英国的殖民体系和国力根基,二来可以联合奥斯曼帝国,瓜分英国在西南亚和非洲的殖民地。在初步战争中尝到甜头的奥斯曼帝国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对英国全面复仇,但无奈本国国力衰微,肯定要拉上一个强有力的盟友一起行事,德奥两国此时分身乏术,因此奥斯曼帝国自然非常迫切地希望和帝国联合作战,对英国进行更强大的打击。
帝国对英国的下一步进攻,是印度,还是西南亚波斯湾或中东地区,这个问题在帝国军高层和总参谋部内都引起了不小的争执。认为进攻印度的将领们认为:帝国正在向印度洋地区进行扩张,印度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必须要将其清除,同时,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攻陷了印度,必然会对英国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从而间接地驰援德奥盟友,加速英国的崩溃,一旦印度被帝国军夺取,英国必然举国震动,帝国军接下来夺取西南亚和中东地区,都会事半功倍。
反对进攻印度的将领们认为:印度是个大国,总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两亿余,并且民族众多、宗教林立,因此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都十分错综复杂,另外,英国统治印度已经上百年,根基深厚;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因此深得英国的重视。目前在印度的英军已经超过40万,仆从于英军的印度军超过50万。进攻如此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军力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除此之外,即使占领了印度,如何控制和管理这么一个大国,以及处理好那些盘根错节的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事情,帝国到时候不得不耗费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去管治印度,相当于白白给自己增添了一个大包袱。
反对进攻印度的将领们还主张单独地进攻锡兰岛(斯里兰卡),从而进一步地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从海上封锁印度,将印度和英国隔绝开,同时攻占苏伊士运河,让印度的资源和原料都无法运输到英国本土,这样,帝国军即使不花费大力气占领印度,却也能起到相同的战略效果。
支持进攻印度的将领们据理力争。他们认为:帝国的疆域已经囊括东亚、北亚、东南亚,现在继续向西南亚扩张,却保留印度这颗大毒瘤在帝国的势力范围圈内,简直等于留下祸患。另外,帝国的目的并不是占领和殖民印度,而是赶走英国人,摧毁英国人在印度建立的殖民体系。至于印度的最后处理方案,则可以将其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进行顺水推舟或火上浇油,从而把印度分裂成数个国家,使其陷入永远的内战和混乱,这样,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都无法威胁帝国辽阔的势力范围圈。
两派将领们各执一词、激烈争辩。
其中,支持进攻印度的还有一方比较特殊的势力,那就是日本雇佣军。日本雇佣军这次主动请缨、毛遂自荐,目的当然是为了讨好帝国,同时建功立业,一方面为穷得叮当响的日本国在战争中多捞点油水,一方面也是大献殷勤,表达忠心。日本雇佣军高层的宇都宫太郎、柴五郎等人拍着胸脯保证,已经从澳洲撤到中南地区的6个旅团日军愿意充当帝国的马前卒,率先进攻印度,为帝国向南亚的扩张建立头功。
中南战区司令龙兴汉元帅也向皇帝表示,缅甸虽然已经被帝国军攻取,但来自英军的威胁并没有完全解除。印度东部和缅甸西部交界的英帕尔地区是一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平原,印缅英军自从溃败到印度后,就开始苦心经营英帕尔,将其建设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当地遍布兵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等军事建筑,甚至还修建了数条铁路交通线和几个机场,伺机反扑缅甸。不拔除这颗毒牙,帝国军在中南半岛便如骨在喉。
经过反复研究,总参谋部最终制定了进攻印度东部的作战计划。该计划预计动用一个集团军的部队,对盘踞在英帕尔地区的英军展开进攻,占领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摧毁英国在印度的稳定统治,同时配合其他方式颠覆印度的社会现状以及政治格局,达到驱逐英国势力、铲除英国在南亚的殖民统治,同时让印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最终目的。
4月14日深夜,大西洋北部某海域。
星月光辉让黑沉沉的海面上波光粼粼,隐约可见一艘体积异常巨大的艨艟船舶正在以稳定的速度行驶着。这艘巨轮并没有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璀璨的灯光配合着巨轮庞大的身躯,使整艘轮船犹如一座海面上的移动宫殿。轮船最上端,一面巨大的红十字旗在寒风中飘扬着。
舰艏船舱的建筑楼顶,年过六旬、须发皆白的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神情沉重地凝视着浩瀚无边、漆黑一片的大海。身为一个老水手,史密斯船长对大海充满了感情,对现在自己指挥着的这艘万吨巨轮更加充满了父爱般的情感。再看着经过大规模改造的船体和内舱,尽管为了更加实用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很多痕迹仍然显示这艘轮船原本是一艘非常富丽堂皇的梦幻之船,无论是船舱的整体设计还是内部的装潢修饰,都可以用奢侈和豪华来形容。整艘船的奢华精致都堪称空前,船上不但有高度跨三层甲板的头等餐厅,甚至还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土尔其浴室、图书馆、电梯、壁球室等娱乐设施,头等舱内挂着壁画和吊灯,的地板是昂贵的柚木制造的,铺着柔软的波斯地毯,甚至连洗漱池是大理石雕琢的。但现在,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都已经被拆光了,实用主义取代了一切。能够让这艘船运载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货物,是全面改造的前提,而这一切,都是战争导致的。
这艘名为“泰坦尼克号”的巨轮排水量高达5.5万吨,战争之前,它是白星公司建造的三艘超级豪华客轮的第二艘。但随着战争的爆发,泰坦尼克号迅速被英国政府收购,同时改造成了一艘远洋货轮,成为维持英国生命力的成千上万艘民用商船里的一艘。当然,庞大的身躯和巨大的排水量,使得泰坦尼克号无论在哪里都鹤立鸡群。
此次航行还是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它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前往美国纽约。现在整艘船上,共乘坐了800多名船员以及4000多名乘客。这些乘客近半是英国人,前往美国避难,剩下的人基本都是原先居住在英国或欧洲其他地区的美国人,乘船回国以躲避战火。实际上,泰坦尼克号原先只能乘坐2200多名乘客,但基于实用需求,改造它的工人们拆掉了很多奢华的设施,增添了很多的船舱和座位,使得轮船的运载人数大大增加了。
正站在甲板顶层眺望着大海并浮想联翩的史密斯船长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当泰坦尼克号离开英国海域的时候,一艘德国潜艇已经悄悄地尾随上了它。船尾的波涛浪花间,一架潜望镜正密切而紧张地注视着这艘巨大的轮船。潜艇内,舰长和副舰长正在展开讨论。
“好大的船!是美国船吗?”舰长惊叹道。
“不是,没有看到美国的国旗。”副舰长尽忠职守地报告道。
“是英国船吗?”舰长追问道。
“不清楚,也没有看到英国的国旗,但是挂着红十字旗。”副舰长不确定地道。
“那它是从英国海域里开出的吗?”舰长再问。
“是的。我们尾随它从英国海域出来的,半路上还险些被一艘英国佬的驱逐舰给咬上。”
“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一号二号鱼雷发射管,准备扇形发射。”舰长下令。 帝国的复兴:坂上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