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土匪传奇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933年1 月17日,红二军团、中共湘鄂西特委抵挡不住国军步步进逼的压力,被迫放弃洪湖苏区,扛起背包,恋恋不舍地离别与之共同战斗生活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远征川东北的道路。
为了掩护二军团主力转移,贺炳炎团奉命留守苏区。二军团开拔时,给贺炳炎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增补了一定的弹药,二军团一千多不适合长途跋涉的伤员全部归属贺炳炎麾下,虽然这些都是包袱,但是他们如果痊愈的话,贺炳炎就可以当旅长了,近三千人的队伍,虽不是一个旅,也是一个加强团。
贺炳炎接到的任务是这样的:从现在开始到第二天太阳下山,尽全力将敌人挡住,不放敌人西进一步,任务完成后,在两湖一带坚持游击战争,一切战事,都由贺炳炎全权负责。
临行前,段德昌偷偷地塞给贺炳炎一个小锦囊,神神秘秘地告诉他没有人处自己打开看,不要被别人看到。交待完后,然后丢下发愣贺炳炎,带着红六军上路了。
“这算什么,怎么学起诸葛亮,玩锦囊妙计呢?”贺炳炎心中暗自嘀咕,不过他可不会不把段德昌的话放在心上。
二军团的转移,本来不想惊动苏区父老乡亲的,所以出发时间选择在寂静的半夜。但是,这么大的事情,与红军朝夕相伴的群众怎么可能一点风声也没有?一传十,十传百,时间虽晚,洪湖苏区万人空巷,全在村外等着二军团呢。
贺龙他们一出村,就迎面碰上送行的亲友团。只见大路上无数火把组成两条火龙,延伸到遥远的天际,看不到尽头。
火把下,是泪流满面的父老,是依依不舍的乡亲,不少感情容易激动的人禁不住放声痛哭,其余也在默默地擦拭眼泪。在他们手里,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新鞋子、鸡蛋、烙饼、炒米、衣服……带着他们的热情,包含他们的不舍,一个劲地往战士手里塞。
从贺龙到普通战士,从来没有觉得脚步是那么的沉重,每迈出一步,几乎都会耗尽他们全身的力量,然而双脚步更沉重的是他们的心情。曾几何时,二军团无数次地向乡亲们宣传:要带领大家一起推翻地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现在,他们觉得无法兑现当初许下的承诺,在乡亲们的脉脉含情中,沉重的内疚感占据了他们全部的身心,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路再长,也有走完的时候;情再深,也有分别的时候。红军走了,只留下满地的足迹,还有路边的两行灰烬,战士和乡亲们流过的泪水,化作朝露,映着初升的朝阳,在脚印和灰烬上闪烁。
二军团走了,烦人的夏阳也走了,留给贺炳炎的是一片广阔的天空,虽然现在这片天空上遍布乌云,但只要乌云散尽,依旧是美好的晴天。然而乌云不会自动散去,需要贺炳炎拼尽全力,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办的到。
现在,贺炳炎团必须接受生死考验,将追击的敌人挡住,和他们拼两天的命!十几万对一千二,必死之局!
这不是打游击,打游击你还可以灵活运动,主动权安静地躺在手里,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又游又击,岂不快哉!
现在,贺炳炎却不能这么做,这为主力转移赢得时间,不仅要暴露自己,还要将十几万大军全部吸引过来,站在阵地上,让他们打两天,两天以后,还要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从他们的包围之中安全脱身。
对贺炳炎还说,每一步都是巨大的挑战,都是如履薄冰,一不小心,都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首先,必须尽可能多地将敌人吸引过来;其次,和国军对峙两天,还不能被他们消灭;最后,任务完成后,安全脱身。
这活,没有大智慧完成不了,没有大毅力完成不了。为了保证红二军团安全转移,放眼望去,整个红二军团,独臂的贺炳炎最合适承担这个任务。
在大部队走后,贺炳炎悄悄地拆开锦囊,打开里面的纸条,上面就写着一句话:“完成任务后,设法带队伍去湘西,和战刀营会合,在湘西经营一块新的革命根据地。”贺炳炎这时才知道,英勇善战的战刀营原来躲在湘西发展,看完后,贺炳炎烧掉了这个小纸条。
贺炳炎选择湖南南县的王家台子作战场。王家台子是一个小山村,山岭连绵起伏,易守难攻,是一个理想的防御战场,在它的周围,有上李家村、下李家村、横山村等村庄,地形也比较复杂,方便红军的撤离。
贺炳炎连夜命令留守红军加紧布防。将上述村庄的群众还有重伤员提前撤出,然后在这些村庄中间埋设了大量炸药,还有从战刀营那里学到的陷阱技术也全部派上用场,七七八八地在各个要害部位设置了一些。
与此同时,在王家台子的群山上挖掘战壕,构建了广阔的纵深,连绵八个山头,构成了一座环形的屏障,将国军的前进之路拦腰截断。在阵地前沿,大路上都埋设了大量地雷。贺炳炎将他的团部,还有其主力部队,全部安置在了山上。
做完这些后,贺炳炎派出几支小部队,前去诱敌,主动接近敌人,采取麻雀战术,不停地骚扰敌人,东打一枪,西开一炮,不断地制造麻烦,同时又故意留下一丝线索。
国军不胜其扰,恼羞成怒,顺着红军留下的线索,一路追了下来。不久之后,各路诱敌部队完成任务,近十万国军被引入贺炳炎的伏击圈。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尾随红军进入王家台子的国军踩响了路上的地雷,一阵隆隆地乱响过后,国军丢下一地的尸体,伤亡数百人。
随着国军踩响地雷,贺炳炎一声令下,阵地上的红军一齐开火,对着密集的国军人群一阵扫射之后,再撤出前沿阵地。
国军又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中了红军的伏击,不过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并不是十分慌乱,短暂的混乱之后,就在军官的约束下,组织火力压制山头上的红军,迫击炮弹不停地倾泻在贺炳炎的阵地上,冒起阵阵青烟,将阵地炸的千疮百孔,碎石、泥块到处乱飞。
国军炮击过后,随即组织兵力向红军发起冲锋,由于各路国军进入王家台子的方向不一样,进攻的阵地自然也不一样,贺炳炎几乎所有的阵地,都燃起战火,全团一半的战士和敌人接上了火。
当然,敌人的第一波进攻是不用红军忙活的。在山脚刚上山的地方,贺炳炎埋设了成片的鹿角。鹿角是中国古代战争中最常用的障碍。当然,这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不可能用真正的鹿角,那多珍贵啊,谁也花费不起。
所以,鹿角不般用的是削尖的木棒,更多的时候用的竹签子,漫山遍野地埋上一层,让你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想前进?先过这一关再说。
走在最前面的国军用自己的身体验证了红军鹿角的实用性。脚底板被穿了好些窟窿,有些定力好的咬紧牙关没有摔倒,那些平衡能力差一点的人可就惨了,不仅脚底板被穿透,摔倒后,自己的身体也被扎了无数窟窿,不少人把命留在鹿角阵里。
到处都是可恶的鹿角,向前冲锋自然是不可能了。国军见状,只得先退回来,等工兵将鹿角排除之后再说。
国军的工兵人数不是很多,面对漫山遍野的鹿角,效率自然不是一般的慢,一个小时后,才清除了不到十分之一的鹿角。
清除鹿角不是扫雷,技术含量不高,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国军一声令下,冲上去集体大清除,红军的鹿角很快就被清除大半。
由于距离有点远,射击精度不高,为了节约子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鹿角被敌人拔除。
贺炳炎早已料到国军会集体拔除鹿角,敌人扎堆,这是一个难得的歼敌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在布置最后一层鹿角的时候,他让战士在前面又布置了一批削尖的木棒,安装了发射装置,触发机关连接在那些鹿角上,只要国军一拔动最后一层鹿角,那些木棒就会飞出,扎向集群的国军。
国军一边拔除鹿角,一边骂着红军白痴,这些东西明明只能头一次管用,还搞这么多做什么?吃饱了撑的!然而当他们触动机关时,才知道贺炳炎不是一般的狡猾:由于国军比较密集,木棒基本都派上了用场,有的木棒甚至有穿糖葫芦的机会。贺炳炎的策略获得巨大的成功。
国军心惊胆战,丢下成片的尸体,又撤了下来。
贺炳炎的鹿角,将国军阻挡在阵地面前长达三个小时,更重要的是,贺炳炎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土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