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XX

  美式都会

  爵士舞曲vs孤独

  与凡·高同是荷兰人,不过比其小19岁的蒙德里安于1872年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一心期望蒙德里安也能走上教师岗位,捧住一个体面的铁饭碗,但奈何儿子虽然长得挺有为人师表的意思,却出门一拐弯踏上了画家之路。而这条路蒙德里安走得很慢很慢。

  从阿姆斯特丹的美术学校毕业后,蒙德里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面靠创作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或绘制学术画糊口,一面竭力摸索着自己的艺术方向,却屡屡碰壁,最后在近40岁时离开故乡来到了巴黎。那个时代的巴黎是绘画艺术的圣地,无数一文不名的小画家从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甚至日本汇集到此地当起了“巴漂”。蒙德里安初入花都时,立体主义 正大行其道,他受此影响,开始创作抽象画。

  在巴黎的第三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德里安不得已回到老家荷兰,独自一人持续钻研抽象艺术。蒙德里安的抽象画讲究规则、比例、均衡之美,他的作品且不提什么主题和情感,就连斜线、曲线及立体感都一并被摒除,纯粹以水平线条与垂直线条构成几何学风格的画面,再搭配填充原色,实现了极端的单纯化。

  蒙德里安大概是个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一旦认准了方向就一条道走到黑(这点与凡·高有些相似)。他执着地贯彻着自己的风格,发表著作《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将自己的艺术理念系统理论化。蒙德里安的作品虽然对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将其视为画家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达利 等人曾言辞刻薄地批评道:“固然在明确精准这一点上做得很棒,但作为一幅‘画’还欠火候。”

  蒙德里安如一叶浮萍四处漂泊。从巴黎回到荷兰后,他于1919年再次返回巴黎。1938年,他因为厌恶希特勒又逃到了伦敦。1940年,蒙德里安的画室在伦敦空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烧毁,时年68岁的他迫不得已离开欧洲,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纽约。蒙德里安瞬间就被这座年轻的城市击中了心房。

  彼埃·蒙德里安

  《百老汇爵士乐》

  1942年,油画,127cm×127cm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美国)

  突入云霄的摩天大楼、绚烂夺目的霓虹灯、爵士乐的动感节奏、无处不在的炫目色彩、充满活力的人潮和喧嚣……除此之外,最让蒙德里安心动的莫过于纽约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城市规划。笔直延伸直达天际的街道和棋盘形的直角十字路口,不正是他始终执着追求的正方形、长方形造型的现实版本吗?

  所幸的是,蒙德里安对纽约的爱恋并非单相思,这座城市也对这位独身且算不上什么知名人士的荷兰老画家张开了欢迎的双臂。蒙德里安有生以来头一回举办了个人展览,画作也卖出了高价。历史短、无传统是美国的特色也是强项,这个国家拥有海纳百川的气量,只要感觉对头,任何新奇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蒙德里安的作品虽然不如印象派那么火,但这种“冷峻的抽象艺术”却也几乎在瞬间就被美国人接受了。

  住在纽约的日子宛如天堂。蒙德里安爱上了迪士尼动画电影和爵士舞曲,每天都在俱乐部的舞池里挥洒汗水。他的外貌一如往昔,仍然是那副一本正经的教师模样,跳舞时对对面的女性搭档也毫无兴趣,只是一心一意地随着激烈的节拍踏着复杂的舞步。俗话说人可不貌相,蒙德里安的老学究外表下其实隐藏着赤诚的舞蹈之魂。他从年轻时就对跳舞很感兴趣,多年来一直独自在画室练习,练就了一身好舞艺。据说蒙德里安的爵士舞水准很高,并不会给人以年老羸弱的感觉,不过当时的人们看他跳舞大概与我们现在看到高龄外国老人跳街舞的感觉一样。比起舞技本身,掌声和喝彩更多是在向舞者的勇气和毅力致敬吧。

  在美好到让人忘乎所以的日子里,年逾七旬的蒙德里安以极其惊人的年轻感受力完成了代表作《百老汇爵士乐》。迄今为止只以黑色描绘线条的他此次采用了明亮的黄色,在此基础上还富有韵律地添加了蓝色和红色,让整幅画仿佛定格在百老汇绚烂的霓虹灯光反射在柏油路面、绽放耀目光彩的那个瞬间,又像把爵士舞曲那欢畅开朗的舞步镌刻在画布上似的。

  这幅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标题党。不过,它与杜尚 把小便器命名为“泉”、毕加索将自行车座+车把称作“公牛头”的作品是不同的。除了叫人当场目瞪口呆的戏剧效果外,《百老汇爵士乐》还带着令人难忘的后味。对于百老汇这条知名剧院林立的戏剧之街,蒙德里安完美运用几何学画风将普罗大众对其的印象勾勒了出来。从仅有条线和色彩的平面中,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汽车引擎声、人声、音乐等各种各样纷繁喧闹的声音。如果你是一个了解纽约的人,或者曾在电视和电影中见过这座城市,应该能够很快发现,这幅画的视角似乎是从某个高处俯瞰百老汇的光景。应当早已将个人感情从作品中摒除的蒙德里安,此时却在画中无法抑制地表达着自己梦想成真的快乐与自由飞扬的心情。

  蒙德里安考虑在美国定居。然而在纽约住了三年多,他就罹患肺炎撒手人寰。如果能再稍微活久一点儿,他会不会继续完成达利口中那种“欠火候”的画呢?然而无论如何,蒙德里安的确在临死之际表达了人生的悔恨:“如果能再早一些来纽约就好了!”

  与为了躲避战火从欧洲逃难而来的荷兰人只关注美国大都会光鲜的一面相比,住在纽约近郊的美国人爱德华·霍普却将萦绕在都市上空的孤独与不安用写实的笔触表现了出来。

  家中开衣料店的霍普从小立志成为画家。从纽约的美术学校毕业后,他先后三次赴欧洲学习,然而始终与当时流行的抽象艺术不合拍。他回国后发表的写实主义画作遭受严厉抨击,被贴上了“老古板”的标签。无奈的霍普只能以绘制广告插图谋生,同时也开始钻研水彩画,终于在40岁之后大获成功(在其个人画展上展出的水彩画当场全部售罄)。此时,经济压力早已不复存在,霍普迎来了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日子。然而生前的他始终被人视为一位水彩画家,同是他本人创作的油画几乎全军覆没,未曾售出过一幅。而霍普获得“美国绘画大师”的名声,也是他去世之后的事了。

  大约是机缘巧合,霍普最有名的作品《夜鹰》(又译为“夜游者”,指夜不归宿、在外流连的人)与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同样创作于1942年。同是这一年,著名的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 上映。而在此前后,欧内斯特·海明威 、雷蒙·钱德勒 、罗斯·麦唐诺 等人的小说在市面上成为畅销书。换句话说,爵士舞曲时代的美国也是铁血硬汉的世界!

  霍普《夜鹰》的舞台位于纽约市内某间开设在街道拐角的深夜简餐馆 内。这一背景已经为作品添上了一份硬汉气质。餐馆内戴着灰色帽子的西服男与身边那位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红发女之间也许正上演着这样一段对话:

  “你昨晚去哪里了?”

  “那么久以前的事我记不起来了。”

  “我今晚可以见到你吗?”

  “我从不计划那么遥远的事情。”

  女人摆在吧台上的左手微妙地向外伸展,似乎已经触碰到了男人夹着香烟的手指。所有的故事尽在不言中。

  类似这样的简餐馆如今已经从繁华的纽约市中心撤出,成了经典的怀旧象征。再者,几个成年人(而不是小年轻)在如此一家四面通透的小店里一边喝咖啡一边熬夜,还有人会随意在偏僻的小路上溜达(这幅画就是从一个深夜路过餐馆的人的视角描绘的),可见当时纽约(而且是平民区)的深夜治安良好,人们不必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过多担心。

  真是一个古老而美好的时代。

  不过,霍普笔下那些乍看之下似乎随处可见的场面事实上并非对现实情况的彻底还原。他从来不画小孩儿、青少年及黑人,在画中登场的只有成年白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怀旧的西部片——印第安人总是凶恶残暴,帅气的牛仔总是由白人扮演(据调查,实际上牛仔有1/3都是黑人)。许多东西被有意无意地隐藏、忽略、无视了。

  说到这幅《夜鹰》,首先让人感觉怪异的是街道。画中的道路不但纤尘不染,甚至不见一个人影、一只野猫。与其说是平常的柏油马路,倒更像剧院舞台的地板。正因如此,餐馆对面的建筑物看起来更像是设置在舞台后方的背景板。建筑物一楼的落地窗边摆放着一台收银机,看起来应该是家商店,可是店名却——与餐馆吧台背后的玻璃窗上本应倒映出来的影一起——被省略了。与此相对的是,餐馆屋檐处的廉价雪茄广告(“只要5美分,菲利普牌”)反倒被很认真地画了出来。

  这幅作品的奇特氛围大约就因为画中的所有一切都像是在演戏。原本在漆黑的深夜小路上观望灯火通明的室内就很容易产生不真实、眼前一切将如幻影般迅速消失的错觉,而这幅画在此基础上又让非现实性延伸到了餐馆外围。如此一来,从外侧切入画内的视点,也就是画中一切的人物,硬要说的话大概就是我们这些鉴赏者的存在本身也令人起疑。那种天涯何处是我家的飘零感,不仅仅是画中人物的潜台词,也透过画布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

  不管是霍普的哪一幅作品,比起印刷品来,他的亲笔原画都更显萧索、寂寞。某些时候,我们在观赏霍普的作品时,甚至会觉得这幅画只是半成品。这与不做心理描写、摒弃情感表达,仅通过行动和对话简洁叙述,将整个故事直接丢给读者的硬汉派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美国人的美式绘画。各位可能会被这种假装写实主义的风格所迷惑,但要知道,这绝非现实世界,而这幅画作的怪异之处正是由此而生的。

  蒙德里安仅用线条和色块就在我们面前再现了百老汇的灿烂华光,仿佛一场炫目的魔术表演,而霍普的画作正好与此相反。前者是虚中有实,后者则是实中带虚。

  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的作品不仅风靡设计界、时尚界,对建筑、雕塑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百老汇爵士乐》在完成后立即以800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他的代表作是《红、黄、蓝构图》(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Yellow)。

  爱德华·霍普(1882-1967)在现代的美国依然极具人气。人们常常将他的作品与电影结合在一起点评。本作为其代表作。

  ※文中男女的对话摘自电影《卡萨布兰卡》。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