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XVIII

  冥界船夫

  恶鬼面vs前帅哥

  在日本人的认知中,现世与彼岸的交界处流淌着三途川(相不相信就另当别论了)。过去人们认为乘船渡河需要缴六文钱船费,因此会在棺材里码上六枚一文钱的铜板再让死者入土,大家常听到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说的正是这种情况。顺带一提,真田家 的家纹也是六文钱。

  不过,人们对于三途川渡船船夫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似乎也没什么兴趣。(那艘船该不会是无人操纵的吧?)与之相对,在河对岸严阵以待的老妪(夺衣婆)和老叟(悬衣翁)却拥有相当生动、丰富的故事。夺衣婆一旦知道亡者没交六文钱渡河费,就会立即凶神恶煞地夺走亡者的衣服。被夺走的衣服会转交到那位比妖怪好不了多少的悬衣翁手中,最后被挂在一棵叫作衣领树的树枝上。据说衣服主人生前的罪孽深浅会转化为相应的重量压弯树枝,亡者接下来的境遇就由此决定。哇,真是好可怕,好有真实感啊!

  希腊神话中也有一条著名的河。

  据说日本的三途川宽40由旬 (1由旬 约等于牛车行驶1天的距离)。这种古老的宽度测算方法虽然叫人茫然,却也不难想象出这应该是一条风平浪静、笔直流淌的大河。在古希腊人的脑海中,分隔此世他界的河流是环绕地下七层冥界的“憎河”斯提克斯(Styx)。在不同的传说中,冥河之水有时含有剧毒,有时又能赋予人不老不死的力量。另外它还有几条支流,例如“忘川”勒特(Lethe)、“火河”普勒格顿(Phlegethon)、“怨河”阿刻戎(Acheron)、“悲河”克塞特斯(Cocytus)等,光看名字就觉得这必定都是些“有故事”的河。

  而那位不受日本人重视的冥河船夫在希腊神话里的活跃程度堪比夺衣婆,他就是整日不苟言笑、半裸着身体、看起来有些脏兮兮的老头卡戎(Charon)。卡戎是黑暗之神厄瑞玻斯(Erebus)与其妹妹夜之女神尼克斯(Nyx)所生的孩子,据说刚出娘胎就已经是胡须满面的老人家模样。我想如果这都称不上悲剧的话,那就真不知道什么才能配得上“惨”这个字了(要知道,维纳斯一出生就是美女)。更惨的是,上头分配给卡戎的活儿是极其阴郁沉闷的纯体力劳动——每日驶着兽皮缝制的小船往返于憎河两岸,将无数亡者运送到冥界。如此看来,卡戎除了相貌是基因使然不可逆转,其余给人留下的负面印象大概都是这份工作造成的。虽然每天撑船能把身体练得棒棒的,但脸色阴沉、脾气暴躁、不注意个人卫生这几个问题也许任谁也无法幸免吧。

  卡戎会向亡者索取船费,交不出钱的人不许上船。为了防止自己的亲朋好友在黄泉路上被一点儿小钱绊住脚,当时的人在凭吊时会在死者口中放入一枚硬币(这与日本的六文钱传统非常相似,让人不由得产生了亲近感)。

  与夺衣婆不同,卡戎并没有把交不出船费的亡者剥个精光的癖好。话说回来,其实希腊神话的亡者们原本就是全身赤裸、一丝不挂的,而且本身就衣衫褴褛的卡戎也应该对穿着打扮没多大兴趣。什么?没钱乘船?那你就乖乖待在岸边吧——卡戎对穷鬼的处理方法相当公事公办。从地理位置而言,憎河岸边应该属于生与死的交界之地,未能乘船渡过冥河的灵魂们称不上真正死了,却也无法复生,他们只能忍受着孤独寂寞,在河岸边彷徨百年。

  不过仔细想想,这种状态似乎也不算太糟。因为一旦乘上了冥河渡船,接下来的命运完全由摆渡人掌控,是前往乐园还是驶向地狱,一介平凡亡魂无从知晓。等船驶进了地狱,就算你拒绝下船,卡戎也会强行把你赶下去,接下来的剧情展开有多凄惨自然不消我多说。这么看来,与其去地狱受苦受难,还不如留在岸边闲逛潇洒自在。

  卡戎的渡船连接人间与冥界,绝不能运送生者——规矩姑且是这么定的。不过,人言道“所谓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这个道理放到亡者的世界一样管用。卡戎的船迄今为止的确运送过几位生者前往冥界,而这些人也都平安回到了人间,他们之中最有名的便是俄耳浦斯 和赫拉克勒斯 。

  俄耳浦斯勇闯冥界的原因是他无法接受爱妻欧律狄刻(Eurydice)的死,想从黄泉之国找回妻子的灵魂,便来到冥河岸边,一边弹奏最拿手的七弦琴,一边用自己的天籁般的嗓音吟唱歌曲,让摆渡人卡戎瞬间成了他的粉丝。等渡船抵达彼岸,一直坚守岗位的卡戎居然为了多听一会儿俄耳浦斯的音乐,自己也跟着下了船,甚至还追着俄耳浦斯到处跑。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意外发现看似是个大老粗的卡戎其实拥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够理解并欣赏艺术。

  半人半神的赫拉克勒斯则是为了击败地狱守门犬刻耳柏洛斯(Cerberus,著名的“赫拉克勒斯十二功业”之一)才现身冥河岸边,为了乘上渡船强行威胁卡戎。工作态度一向严谨的卡戎当然拒绝了赫拉克勒斯的“无理”要求。之后的故事发展有两个版本,一是两人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卡戎自然打不过大力神,于是带着工伤把赫拉克勒斯送到了对岸。第二个版本是卡戎一看来者不善,就非常明智地选择了直接投降,免去了一顿胖揍。然而无论过程如何,卡戎始终坏了冥界的规矩,把活人带进了亡者的世界,令冥王哈迪斯(Hades)大为光火,用锁链整整囚禁了他一年。不过,卡戎被囚禁时,运送亡者的问题究竟是如何解决的呢?这到现在仍是一个谜。

  但丁也在《神曲》中描述自己乘坐卡戎渡船的场面,不过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他自己的妄想罢了。

  让我们来比较两幅以卡戎为主角的绘画作品。这两幅画都创作于16世纪上半叶。

  首先是佛兰德斯画家帕提尼尔的《横渡冥河》。这幅画被认为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幅正式的风景画。的确,比起着力表现神话故事的某个场景,画家的真正目的其实在于描绘融合了幻想元素的优美景色。观者无不陶醉于画中展现绝妙渐变、浓淡相宜的蓝绿色彩。

  画面中央宛如海洋般宽广的大河横亘于左岸乐园与右岸地狱之间,河中央那位正面迎风、毛发稀疏的摆渡人正是卡戎。画家遵从“将重要人物放大”的中世纪绘画传统作画,创造出一个完全无视现实比例的“巨人”卡戎,在现代人的眼中显得颇为古怪,仿佛是在普通的风景画上贴了一个从别的画中剪下来的人物。画中卡戎的视线投向画布外的鉴赏者们,似乎并未发觉站在左岸的天使正伸出手臂向他发出“到这边来”的信息。当然,也不能排除卡戎已经接收到了信息,马上就会掉转船头的可能性。

  “巨人”卡戎的船上只有一名乘客。仅有船夫一条腿那么高的亡者好像并不担心自身的命运,(看起来)反而对周围的风景更感兴趣,而此地也确实景致优美宜人,值得用心观赏。从上文所述的天使的肢体语言来看,这名亡者的目的地很有可能是乐园。

  嗯?什么?天使?

  没错,正向卡戎打着手势的那一位正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使者、背后长着羽翼的天使。卡戎出自希腊神话,古希腊自然没有天使的概念,然而这幅画中不但有纯白的天使,还出现了基督教色彩浓重的乐园,不由得让人强烈意识到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

  乐园中似乎贯彻着一名亡者搭配一位天使的标准配置。在果实丰硕的绿树之间,两对“着衣天使+裸体亡者”的组合正在愉快地散步。孔雀、白鸟、鹿、兔子、马等动物也以不同的大小比例散落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中。

  远处有一座造型奇异的建筑物。这座宛如倒扣的圆形玻璃杯一般、极具科幻色彩的高楼上部还设有圆环形的露台。楼顶耸立着尖塔,塔上是一座有些类似天使像的雕塑。泉水好似喷泉一般从塔中好几处涌出,汇入下方的河流。这条河应该就是流经乐园的忘川。据说忘川可以让人遗忘生前的一切,获得永恒的生命。(当然,不愿忘记前世爱情的人也为数不少吧……)

  欣赏完了乐园,右岸地狱的存在感也不容小觑。虽然入口处依然维持着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可是一旦跨入地狱大门,展现在眼前的只有乌云蔽日、电闪雷鸣。地狱业火在此熊熊燃烧,奇形怪状的恶魔们将亡者用剑劈开,或是拿长枪将他们串成一串,还有的干脆丢进火里炙烤。

  地狱门前有一只巨大的守门犬正在酣睡,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刻耳柏洛斯。这只三头、蛇尾的巨犬会在亡者逃离地狱时迅猛追击,并将逃跑者撕裂啃噬。当年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曾将它逮住带到了人间,刺眼的阳光让生活在阴暗地府的刻耳柏洛斯吓得口水乱淌,滴落在地面的口水变成了剧毒植物乌头。看来,英雄也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

  比帕提尼尔更明确、更出色地将信奉诸神的希腊神话与一神教基督教合二为一的绘画作品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大壁画《最后的审判》中出现了卡戎撑船载着被耶稣审判堕入地狱的罪人们抵达地狱河岸的场景。

  这幅压迫感十足的巨型壁画充满了愤怒与恐惧的情绪,而在画面右下角,也就是鉴赏者一眼就能看到的位置上,画家安排了恐怖至极的地狱摆渡人登场——依旧拼死抵抗不愿下船的罪人们被卡戎用长长的船桨狠命殴打,蜂拥而来的魔鬼将他们牢牢缠住并拖入地狱。传说中卡戎的眼睛会发出亮光,而本作中的卡戎真的双眼放光,整张脸完全是恶鬼的模样,头上还长着角。他原本应该是个枯瘦老叟,但此处却因为米开朗琪罗大师的喜好生出了一副肌肉隆隆的青春好身材,比原本在神话中的形象更叫人胆战心惊。

  帕提尼尔版的卡戎如果光看脸,倒也是个鼻梁笔挺、五官端正的知性男子,我们能够想象出这样一个人可能会因为醉心于俄耳浦斯的音乐而打破禁忌,可是米开朗琪罗笔下那个面目狰狞的卡戎怎么看都不像个文化人。

  米开朗琪罗如此设定,背后肯定另有原因。当时正是对抗宗教运动最激烈的时期,为了抵御马丁·路德领导的新教运动,梵蒂冈不遗余力地发展天主教艺术创作,米开朗琪罗本作散发的强烈震撼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时代需求产生的。

  所以,《最后的审判》无法像帕提尼尔那幅“地狱欢乐一日游”一样悠闲平和,大概也在情理之中吧。

  约阿希姆·帕提尼尔(Joachim Patinir,约1480-1524)活跃在安特卫普。大名鼎鼎的丢勒 与他关系亲近,还为他画过肖像。帕提尼尔和其他北方画家一样擅长细密精致的画风,其鸟瞰宏大景致的构图对后世诸如勃鲁盖尔等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作是他的代表作。

  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在两代教皇的催促之下才勉强接下了绘制西斯廷教堂壁画的工作,只因为他自认为是一名雕塑家,而非画家。这大约是一个订购者与艺术家之间发生摩擦的典型案例。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