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风云突变的国际地图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2章
风云突变的国际地图
Storms in Europe
守护哈布斯堡家族的母亲/不断变换的策略/不知父母心的孩子/无忧无虑的14岁
守护哈布斯堡家族的母亲
玛丽亚·特蕾西亚对过着飘飘然、无忧无虑的公主生活的女儿们,尤其是安托瓦内特,真是心烦得牙痒痒。她总是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让人无语。
这位女王的童年时期,同样是在宫廷的茧缚中被层层保护着。唯一有所不同的,就是她7岁时就已被钦定为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的女继承人。另外一个更大的区别在于,不管是不是无意识的,在成长过程中,她总能感受到一个令人不安的预想——王族中不会有男丁诞生。虽没有受过特别的帝王教育,但到了十三四岁,对于没有接班人的王族的存续问题有多么危机四伏,她通过学习历史已然充分了解。
安东·冯·马龙(Anton von Maron),《神圣罗马帝国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玛丽亚·特蕾西亚丧夫之后,穿着丧服的样子
父亲查理六世(Karl VI)的表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Carlos II),由于不断地近亲结婚而深受其害——生无子嗣最终离世。当时的西班牙虽说没落了,但也坐拥包含意大利各城市在内的庞大领地。法国波旁王朝,则以路易十四的首位妻子乃西班牙公主为由,一直在主张王位继承权。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当然不会同意。于是,经历了长达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奥地利与西班牙近200年的“亲戚关系”算是彻底断绝了。按哈布斯堡家族的说法,波旁家族采取了不正当方式横夺财产。而这一切的纷争,就发生在玛丽亚·特蕾西亚出生的三年前。
经历一番痛苦的查理六世,希望趁自己还活着,想尽办法也要解决继承人问题。首先,他同意了邻近诸国关于长子继承法的《国事诏书》,接着指名自己的大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为哈布斯堡家族继承人。而问题在于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相当长一段时间由哈布斯堡家族独占)如何继续。根据《萨利克法典》 ,女性继承权是得不到承认的,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加冕女皇帝。因此,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即特蕾西亚的孩子们身上。
有趣的是,对于特蕾西亚的夫婿候选人,曾经认真讨论过普鲁士王子的可能性,也就是之后的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Ⅱ,又译腓特烈二世)。要是这两人结婚,我可以断言,他们不仅不会有孩子,跟着就连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悲剧也不会发生。要说原因,是因为除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之外,弗里德里希二世讨厌其他所有女性,他就是个出了柜的同性恋。如果这样的人有妻子,她一定会被无视而晾在一边(事实上做了他王后的女性,命运确是如此)。
玛丽亚·特蕾西亚非常走运,18岁结婚,并且是王侯贵族中鲜有的因恋爱而结婚。对方是来维也纳留学的小国洛林家的公子弗朗茨·斯蒂芬,与特蕾西亚还是姑表兄妹关系,但与大王朝哈布斯堡相比等级实在太低。这本来是一桩不可能结成的姻缘,但是弗朗茨·斯蒂芬性格阳光、讨人喜欢(安托瓦内特身上继承了这一点),使特蕾西亚彻底坠入爱河,就连查理六世也很中意他。
婚后,特蕾西亚迅速发挥“好生养”的能力,接连生了三个孩子,但都是女儿。怀第四个孩子的时候,查理六世病逝,享年55岁。意外来得太快,女儿和女婿立马失去了来自父王的庇护。接着,他们一直以来都在恐惧的事情,仅在父王病逝两个月后就发生了。普鲁士王国看不起特蕾西亚是个女的,二话不说就攻占了哈布斯堡领属地西里西亚(现波兰南部)。那片富饶的土地,被弗里德里希二世麾下的两万人马完全占领。这一事件没有任何可辩解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侵略。
随后,周边国家也一齐追随而至。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把以前与查理六世约定的《国事诏书》等干脆当成废纸,暗地里带有敌意地认定,断了男丁香火的哈布斯堡家族等于不存在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由此爆发。
玛丽亚·特蕾西亚是一个天生的优秀政治家。这场战争,证明了她过人的胆量。虽然当时形势极为不利,但她决不屈服。有一段时间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曾被萨克森选帝侯夺取,但玛丽亚没过多久就夺了回来,并使自己的丈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弗朗茨一世。弗朗茨一世作为丈夫非常完美,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对理财在行(曾经买下小村子振兴本地产业,获得可观的私有财产)。于是,他把政治大权交给妻子负责,他则爽快地提供军备资金。
约翰·海因里希·弗兰克(Johann Heinrich Franke)原画,《弗里德里希二世》(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好对手
战争期间,盼望已久的儿子(后来的约瑟夫二世)也诞生了。时年24岁的特蕾西亚怀抱着孩子,加入匈牙利议会进行请求支援的演讲。自16世纪以来,匈牙利就是哈布斯堡领属地。虽然地主贵族们的反对声相当厉害,但他们都被特蕾西亚的眼泪和奋不顾身的诉说所打动,最终被说服,表明参战的态度(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大约120年后俄国的伊丽莎白皇后。也许匈牙利人都对高贵的气质美女没什么抵抗力吧,毕竟特蕾西亚年轻时也非常可爱)。
不断变换的策略
8年过去了,战争终于结束,以缔结《亚琛和约》(Treaty of Aix-la-Chapelle)而终结。奥地利仅仅失去了一部分领土,但关键的——玛丽亚·特蕾西亚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继承者的身份,为世界所认可了。并且最重要的是,国内外所有人,都开始对作为君主的她抱有一种敬意。可是,这位女君主的复仇心强。她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仇恨已深入骨髓,不止是随口骂骂“西里西亚小偷”“恶魔”就会善罢甘休的。终于,在缔结《亚琛和约》8年后,为了夺回被“偷”了的西里西亚,她再次发起战争。这,就是“七年战争”。
稍早之前,国际地图就已经开始重新拼版。玛丽亚·特蕾西亚也听取了有才能的宰相考尼茨的谏言,下定决心对外交政策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与一直以来保持交好关系的英国彻底分手,与长期以来处于敌对关系的法国结为同盟国。要说法国为何同意,除了因为他们觉得有必要遏制住国力急速扩张的邻国普鲁士之外,还有一个理由:水火不容的英国是亲普鲁士的一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母亲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妹妹)。而且就连俄国,也觉得自己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被普鲁士所干扰,于是紧随奥地利一方。
就此,反普鲁士同盟正式结成,稀奇的是这些同盟国的领袖都是女性。奥地利是玛丽亚·特蕾西亚,俄国是伊丽莎白女沙皇,法国这边由于路易十五对政治毫无兴趣,于是让其情妇蓬帕杜女侯爵代其领导。因此,这次战争也被大家以女性内衣的名字取名,称作“三条裙子”。三人在政治手腕上不输男性,步步紧逼擅长制定战略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但还差最后一步的时候,幸运之神眷顾了弗里德里希,最终他攻克了“裙子”。由于伊丽莎白突然去世,俄国也罢了手,战争就此收尾。
结果,收复西里西亚的愿望没有实现。玛丽亚·特蕾西亚从中吸取了一个教训——该收手时要收手。虽然气得不得了,但她也只好承认军事大国普鲁士的存在。更气人的是,这厚颜无耻的强盗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启蒙君主的名号还真把国家治理得很不错。不知从何时起,大家都叫他“大王”了。而且更加糟糕的是,连玛丽亚自己的儿子约瑟夫二世(虽然是后来的事了)也崇拜这个“大王”,一副衷心景仰的样子。
但是,如果说有什么让她觉得痛快的话,那就是大王无子嗣这件事情了。和没有自己亲生孩子做继承人的他比起来,特蕾西亚切身体会到自己有多幸福。在自己领土上打仗已经不敢了(进攻别国另当别论),她决定今后遵循哈布斯堡家族家训,集中实行联姻外交政策。
放弃争夺西里西亚之后,奥地利进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稳期。这是玛丽亚·特蕾西亚靠自己坚韧战斗的结果,虽然确实挺令人感慨的,但也因此更加不敢掉以轻心。她在政治上不断变换着策略,总处于紧张状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朋友就变成敌人,见有机可乘就想要瓜分哈布斯堡的领土。这样虎视眈眈的人哪里都有。在被攻占之前,也许有必要先下手为强(事实上,特蕾西亚晚年对以“瓜分”波兰为名的掠夺行为予以支持)。
不知父母心的孩子
在这样的形势下,嫁入别国的公主,职责就是成为两国间和平的搭桥人。换句话说,就是外交官的角色,注入血脉之人。在这件事上,长年交恶的波旁家族,特别需要慎重再慎重。至今为止,特蕾西亚已把两个女儿送到同属波旁家族的帕尔马公爵和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国王身边。由于它们势力较小,即便发生什么事,带来的影响也很小。但是,安托瓦内特的对象是法国太子,未来的法国国王,因此必须让她对自己今后的作用铭记在心。
面对将前往法国而不胜雀跃的女儿,特蕾西亚在其出发前的几个晚上,都让女儿住进她的卧房,不断给予教导。“如今的欧洲势力版图并不会永远保持如此,想要和平和延续王族,需要君主的努力。知道我们下了多少功夫才有的今天吗……”但是,如同无论老人讲述多少关于战争的过往,对于只关心眼前享乐而缺乏想象力的年轻人的内心都没有丝毫影响,母亲的话就像在安托瓦内特眼前飘过的一阵风一般,转瞬即忘。这也不怪她。作为最小的女儿,自打安托瓦内特记事起,周围的世界一片和平。对于普通的14岁孩子来说,20年前的历史太过遥远,和自己也没多大关系。
看着表面认真的女儿,想必当时的特蕾西亚一定有过可怕的预感。所以她直到弥留之际,都执着地不断给女儿写信,耐心教导,给予她忠告和激励。那么,这到底是认为女儿之后也许会毁灭的出于母亲本能的直觉呢,还是预测到法国与奥地利的关系将再次崩盘、陷入战乱的作为政治家的敏锐第六感呢?……
《皇帝一家的圣诞礼物》
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维也纳美术史美术馆馆藏)
姐姐所画的“普通”家庭
1.父亲弗朗茨一世。身披长袍,头戴头巾式帽子
2.壁炉中的火苗,传达着家人之间温暖的亲情。与公式化传统的家族肖像画完全不同,这幅画中是一派普通家庭迎接清晨的和谐气氛
3.安托瓦内特。7岁。手里拿着她的圣诞节礼物——时装娃娃,笑脸盈盈
4.费迪南多。8岁
5.母亲玛丽亚·特蕾西亚。46岁。就是一位平凡的母亲
6.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比安托瓦内特年长13岁的姐姐。由于有绘画天分,除了本作品之外,她还画了兄弟姐妹们的肖像画
7.马克西米利安。6岁。他在玩兵团游戏
COLUMN专栏
偶然·剧变·预料之外
无忧无虑的14岁
安托瓦内特1岁时,欧洲各国关系发生了惊天变化。被称为“外交革命”的事件,指的就是奥地利与法国结为同盟国的事儿。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个国家毕竟处于敌对关系已超过200年的时间。就算交换了条约,进行政治联姻,沉淀在两国人民心底的对对方的不信赖和厌恶感,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抹去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希望即将嫁过去的安托瓦内特谨记这一点。一旦发生什么事,法国人也许就会想起安托瓦内特本是敌国之人,因而露出獠牙。
这对于14岁的安托瓦内特来说,根本就是毫无现实感的假想而已。法国还是会定期送来最新流行的时装娃娃,嫁去波旁族系的公国的姐姐们也相安无事地生活在那里。自从懂事以来,她从未亲身感到过来自他国的威胁。因为所谓“一旦发生什么事”的“什么事”竟然会是一场大革命,这连特蕾西亚也未曾料到。
弗朗茨·克萨韦尔·瓦根歇恩(Franz Xaver Wagenschön,捷克洛可可时期画家)所作的《弹羽管键琴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维也纳美术史美术馆馆藏)。14岁的安托瓦内特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