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第1章 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1章

  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

  A Habsburg Princess

  金色摇篮中的婴儿/舞蹈才能尽显/没想到当上了法国太子妃/前往本该是姐姐去的法国

  金色摇篮中的婴儿

  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则著名家训:“当别人都在忙着打仗的时候,你,走运的奥地利,结婚去吧!”而将这条家训在国内外亲身实践的人,就是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也作玛丽娅·特蕾莎)。她经历了在王侯中极为少见的先恋爱后结婚,且与深爱的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z Stephan von Lothringen)竟然育有5个儿子11个女儿[其中,在成人(当时是15岁成人)之前夭折的有4人]。而且,她都是在战争、外交、政务繁忙期间“抽空”生儿育女的,只能说这真是一位重义轻生的烈女啊。

  宫廷画家马丁·凡·梅滕斯(Martin van Meytens,1695—1770),为在各种意义上都极尽丰饶的这位女王的一家,画了四幅画,其中三幅送给了有可能联姻的友邦。这些画的构图虽大致相同,但里面的孩子人数不同,从这点差别可以知道该画作的创作年份。法国所收藏的版本《1755年的皇帝一家》(第4~5页)中,有12位皇子皇女(1756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又生了一名男孩儿,至此她的漫长生产结束)。画面中央稍稍靠里、在前面座椅上的幼女斜后方的位置,躺在金色摇篮里的婴儿正是玛丽亚·安东尼亚(Maria Antonia),也就是后来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画家在作画时,应该丝毫没有想过,这个小宝宝将来会成为史上大名鼎鼎的法国王妃。他用浅色薄淡的色调,把她当作“其他配角”来表现。

  当然,这幅画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圆润丰满、时年38岁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的丈夫和儿子们都以若无其事的动作指向她,而她本人也指着自己的胸部。谁都清楚,整个帝国就是靠特蕾西亚支撑起来的。即使丈夫头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说到底也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他对政治既没兴趣又不具备胜任的能力。重要性仅次于特蕾西亚的人物,是身穿红色礼服的皇太子(后来的约瑟夫二世),时年14岁。这些兄弟姐妹之间年龄差距甚大。孩子们都对他们这个过于厉害的“教母”抱有不少畏惧心理。

  安托瓦内特的生日,是1755年11月2日。这一天是万灵节,是追思亡者的祭日。天主教做弥撒,教会以黑布覆盖起来。因此,一些传记作家把玛丽出生于这个日子看作不祥之兆,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不可思议的是,前一天即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据推测,震级在8级以上),夺走了3万人的生命。出生日、死亡、祭日,三者竟不可避免地汇聚在一起……

  《1755年的皇帝一家》

  马丁·凡·梅滕斯(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最重要的人物是哪位?

  1.长子,后来的约瑟夫二世(指向母亲)

  2.38岁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威风凛凛地指着自己)

  3.三子,后来的利奥波德二世

  4.出生不久的安托瓦内特

  5.丈夫弗朗茨·斯蒂芬(1708—1765)。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手指着妻子)

  6.玛丽亚·卡罗琳娜(Maria Carolina),安托瓦内特的姐姐。本来她才是法国太子妃的人选

  在维也纳,一场生日庆祝会正在按计划举办。婴儿取名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约瑟芬·约翰娜。公主必须以玛丽亚作为名字,这是从玛丽曾祖父那代开始制定的规矩。由此,哈布斯堡家族与天主教圣母之间的关联之深可见一斑。特蕾西亚的名字自不必说,安托瓦内特的所有姐妹都叫玛丽亚。欧洲国家与日本相比,名字的种类非常之少。大多数以圣人名字取名,而且不少人从父母或者再上一辈那里沿袭名字,因此会出现同名“排排坐”的现象。这算是学习西方史的一个难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也许并不觉得有何不便之处。由于到处都是相同的名字,周围人不会直呼其名,而是会称呼固定的昵称。安托瓦内特在法语里的昵称叫作安托万(Antoine)。

  舞蹈才能尽显

  公主降生,意味着什么呢?况且她是出生在坐拥大片领地的名门中的名门望族。

  自打记事开始,这位少女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人上人,极其特别的存在。家人以外无论是谁,就算是爱刁难人的老臣,也毕恭毕敬地尊称她为“安托万夫人”。“阶级”这个词也好,王权神授这一思想也好,公主在学习这些东西之前早已习以为然,融入了日常生活。有如自己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之命一样,她认为其他人也必须绝对听从自己的命令,而且人数多到数也数不清,比宫殿中1441间房间还要多。

  小公主在美泉宫的左翼,与她的姐姐们一样,被分配给了大小5个房间作为闺房,开始了在那里的生活。父母和其他兄弟住在宫殿右翼,与她们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有种说法,说是小女儿安托瓦内特受母亲溺爱,这就难以理解了。在她迎来一岁生日后不久,她那强健的皇后母亲经历了第16次生产,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至此膝下儿女已达10人以上。她自己又政务繁忙,对之后生下的孩子们不够关心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安托瓦内特孩童时期的逸闻趣事之所以较少,一方面因为她个性不鲜明,不引人注目,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父母不够在意她吧。

  对年幼的安托瓦内特来说,伟大的母亲是一个遥远的存在,与年长自己许多的姐姐们也在各个方面意不相投。也许,她也因此感到寂寞,不知不觉有了低人一等的感受。尽管如此,因为有奶妈、老师等代替母亲的角色,而且她又渐渐习惯这样生活,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不幸。宫中偶尔会举办欢乐的家庭活动,但总的来说,她一直过的是一种普通公主的普通生活。

  皇帝夫妇希望女儿拥有高贵的教养,为了正确教导她们作为宫廷贵族的礼法,他们费尽了心思。比如,要求她们时刻意识到于举手投足中所蕴含的教养,学会全欧洲宫廷的标准语法语,还有舞蹈、音乐、刺绣等等。日耳曼民族总体而言爱好音乐,哈布斯堡家族也一人不落,个个都会弹些乐器(安托瓦内特擅长竖琴)。他们也经常邀请专业的音乐家举办演奏会。

  安托瓦内特即将年满7岁的那年秋天,被赞誉为“神童”的一个男孩在美泉宫出色的羽管键琴演奏表演,赢得了大家的喝彩。不消说大家想必知道是谁——莫扎特。这时候有一件著名逸事——演奏结束后,6岁的莫扎特在地板上滑倒了,安托瓦内特伸手扶起后,他谢道:“谢谢,你真好。以后我一定娶你做新娘。”恐怕这只是后世之人的即兴发挥吧。但是,在这个“剧本”里,目中无人的天才男孩和对平民都很亲切的安托瓦内特,形象与现实匹配。而两人这唯一一次的联系,也不得不让人想到二人悲剧的末路——都是30多岁英年早逝,遗体也都是埋葬于公共墓地中,尸骨具体所在都无从知晓。

  关于舞蹈的逸事,约翰·格奥尔格·魏克特(Johann Georg Weikert)记录在了画中(第10页)。安托瓦内特自己也觉得这是段开心的记忆,她非常喜欢这幅画。画作所描绘的场景,是在哥哥皇太子约瑟夫的再婚庆祝宴席上,10岁的安托瓦内特打扮成牧羊人,正跳着舞蹈《爱的胜利》。比起音乐或其他方面,她在舞蹈上表现出了极佳的天分。即使后来变成王妃,她走起路来的姿态任谁都感觉有种独特的优雅韵味,这无疑就是儿时舞蹈训练的功劳。

  约翰·格奥尔格·魏克特,《跳起〈爱的胜利〉的安托瓦内特》(凡尔赛宫美术馆)从右起:安托瓦内特,弟弟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en),哥哥费迪南多(Ferdinando)

  步态、姿势、流利的言谈,无论哪方面都使安托瓦内特看上去可爱极了,让人觉得这真是个美人儿啊。而人美不美,不能光看脸。如果是看肖像画暂且不论,但当亲眼见到眼前人的时候,这个人的整个气场才能决定美丽与否。光论安托瓦内特的长相,不一定称得上五官端正,从她10岁的肖像画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她额头过宽,眼距略开,有着哈布斯堡家族遗传的下唇突出,地包天特别明显(“哈布斯堡唇”:下颌前突畸形)。长长的鼻子宛如鹰钩,牙齿也并不整齐漂亮(不过前者作为王者之鼻的象征,并不被认为是什么缺点,后者也通过矫正治好了)。但是安托瓦内特其他部分的美丽,能让人忘了这些缺点:肤白透亮,那双蓝眼睛炯炯有神,头发也流金溢彩。再加上独具魅力的举止,安托万夫人无论走到哪儿,一点儿都不丢份儿,是位真正优秀的公主。

  没想到当上了法国太子妃

  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王子、公主都是被政治摆布的棋子,唯此令人无可奈何。被别人伺候着,过上骄奢淫逸生活的代价,就是得听从父王、母后之命,接受政治联姻。

  玛丽亚·特蕾西亚膝下儿女多多,她也是用尽了身边那么多的棋子。所谓温柔国母只不过是对外维持形象的战略,实际上,这位彻头彻尾的政治家,比起自己孩子的幸福,一向是把国际政治安定作为优先项(君主之人,必为之)。当时正处于与普鲁士和英国对抗的阶段,因此与仇敌波旁家族建立友好关系对于奥地利来说乃第一要义。哈布斯堡家族至今已经让家中三个孩子与波旁家族成员成亲了。在把九女儿作为第四人嫁到那不勒斯王国(波旁家族领属地)之后,第五个人终于也将“进入要塞”。他们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路易十五的继承人路易·奥古斯特(Louis Auguste,后来的路易十六)那里做妃子。

  但是就在这个关头,发生了一桩连玛丽亚·特蕾西亚都束手无策的意外事件。本来应该嫁去那不勒斯王国的九女儿,在婚礼举办前突然得急病去世,于是只好将十女儿顶替上去。好比“达摩落”游戏一般,最后落在法国太子妃位置上的,是十一女儿安托瓦内特。以女王看人的眼光,本来应该是十女儿玛丽亚·卡罗琳娜来坐这个位置的。她觉得卡罗琳娜与自己的气质相像,无论从其聪颖达理还是政治能力来说,都最适合当大国王妃。虽然女王一直考虑想让安托瓦内特嫁到某个小公国去,但这命运之舵既然已经突然转向,也不好再唠叨些什么。

  母亲重新对安托瓦内特严加管教,从头管到脚。

  最后得出结论,完全交给老师来管根本不行。这个讨人喜欢的少女爱撒娇又会偷懒,由于学习不行,总是想尽办法逃课。虽说不必具备男孩子那种程度的教养,但安托瓦内特文章写不好,法语会话水平也不行。读书也是中途立马觉得厌烦,连读完一本书都做不到。肩负着搭建法奥(法国与奥地利)友好关系的搭桥人的重任,她却只是因为自己能成为华丽凡尔赛宫中的主角而沾沾自喜。离嫁人还有一年时间,无论怎样都得让女儿锻炼提升上去。特蕾西亚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COLUMN专栏

  偶然·剧变·预料之外

  前往本该是姐姐去的法国

  先来看一看安托瓦内特十个姐姐的命运吧。

  长女——三岁时夭折。

  次女——体弱多病,被认为不适合结婚,去当了修女。

  三女——一岁时夭折。

  四女——受母亲溺爱,只有她是恋爱结婚。

  五女——姐妹中的第一美女,原本已确定作为路易十五的再婚对象,但因患天花变丑,最终解除婚约。后来成为修道院院长。

  六女——与帕尔马公爵结婚。

  七女——出生后不久夭折。

  八女——十二岁时病逝。

  九女——与那不勒斯国王举办婚礼前突然病逝。

  十女——原是太子路易(后来的路易十六)的妃子候选人,后紧急代替姐姐与那不勒斯国王成亲。由此,十一女安托瓦内特前往本该是姐姐去的法国。

  十女玛丽亚·卡罗琳娜,正如她母亲所说,和自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那不勒斯架空自己的丈夫,掌握着政治实权。她如果能顺利当上法国王妃,也许革命爆发的时间会来得晚一些。就算不是这样,也有可能救得了王子、公主。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