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Ⅷ

  溢彩银幕

  疯狂vs谋算

  有时,西方名画会在不经意间现身大银幕。除了单纯用于壁面装饰之外,大部分情况下——就像电影的背景音乐一样——这些经由制作者精挑细选的绘画作品或暗藏故事走向,或与登场人物息息相关。

  讲述青春时代灿烂恋情的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 中出现了法国画家修拉 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A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的海报。女主角将这幅充满梦幻气息的画与自己当下的生活重叠,道出了简单而直率的感想。《穆赫兰道》 的主人公房里挂着因弑父被斩首的《贝雅特里·倩契 肖像》(圭多·雷尼绘),让神秘的剧情更显得迷雾重重。《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女主角是印象派的忠实粉丝,她把四处收购来的德加、莫奈 的作品带上了驶往美国的“泰坦尼克号”(不过,她那小画家男友的画风却是典型的美国写实派,与印象派完全沾不上边,这一点一直让我很难理解……)而另一边,电影《华尔街》 中的暴富男把明显是赝品的戈雅 名作《农神吞噬其子》 (Saturn Devouring His Son)挂在办公室里,向来客们吹嘘不停。看到这里,观众们大概都以为这是一个胸无点墨的白痴角色,然而在大发雷霆时,他却把这幅画摔了个粉碎,估计心里早就清楚这是山寨货。

  除了以上这些例子,电影与名画还擦出过许多耀眼的火花。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新一老两部电影,其中出现的绘画作品都与剧本存在着密切关联。

  首先是相对而言比较新的《禁闭岛》 。这部影片中出现了威廉·布莱克的《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好拗口的名字)即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国王。他最著名的事迹是毁灭犹太王国,并将上至王室下至百姓的所有犹太人虏至本国(史称“巴比伦之囚”)。如此一来,他在犹太人心中自然被贴上了“暴虐残忍、犹太死敌”的标签,而他一手建造的宏伟都城巴比伦也在舆论口中变成了华美绝伦却道德败坏的城市典型,其恶名之盛直到现代依然如雷贯耳。

  说句题外话,尼布甲尼撒的意大利语读法是纳布科德诺佐(Nabucodonosor),简称“纳布科”。喜欢歌剧的朋友看到这个名字一定会立即联想到威尔第的四幕歌剧《纳布科》(Nabucco)吧。剧中第三幕的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Va'pensiero, sull'ali dorate)非常有名,其地位相当于意大利的第二国歌(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闭幕式上也唱了这首歌)。

  想象力丰富的威廉·布莱克所描绘的人物的确是一位将巴比伦尼亚推至全盛顶峰的至尊王者,但画面内容却如各位所见,猎奇度堪称爆表。也许有人看了这幅画后会以为住在罪恶之都巴比伦的国王是个变态痴汉呢。

  威廉·布莱克

  《尼布甲尼撒》

  1795年,墨水·水彩画,44.6cm×62cm

  泰特美术馆藏(英国)

  在这里,我要帮尼布甲尼撒澄清一下,这一切都是误会。

  根据《圣经·但以理书》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晚年因过度骄横导致精神崩溃,在七年里四肢着地爬行,口不能言却发出动物的嘶鸣,完完全全把自己当作了一头野兽。布莱克所表现的正是国王在这个时期的状态。

  画面的背景是洞穴。由于长期处于野兽状态,国王的头发和胡须长得很长。他茫然地张着嘴,从眉间延伸到额头的深邃皱纹让人不禁想起了螃蟹腿。他虽然脸颊消瘦,身上却肌肉隆隆,不输当年,加上颇为异常的血管描绘,令作品无端透露出一分阴森恐怖。

  最叫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眼睛,一双充满惊诧和恐惧的眼睛。视线虽然尚未聚焦但已经睁得老大,也许此时此刻,眼睛的主人一下子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诡异状态。我究竟在干什么?——这个问题一旦在脑中形成,随之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恐惧。在这个瞬间,曾经疯狂的一幕幕涌入脑海,恢复正常反而变成了一桩极其残酷和可怕的事。

  电影《禁闭岛》的舞台是“二战”结束后不久的美国。某座孤岛上开设着一家疯人院,准确来说,整座岛都是收容所。电影开头,联邦执法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扮演的主人公]收到岛上患者失踪的消息,带着一名部下来到岛上展开搜查。主管医生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各种精神病人的照片及手绘图。布莱克这幅画在其中相当显眼,并非因为它是有名画家的作品,而是因为办公室里出现了与原作左右颠倒的另一个版本,两幅画一起挂在墙上。

  这幅画暗示着主人公的未来,以及这部电影的虚实。

  主人公主动接手这桩案子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寻找失踪的精神病人,而是想报复放火烧死爱妻的凶手。那名男子非常凶暴,被关在特殊病房,自己虽然身为执法官,却也无法靠近一步。

  不久,一直照管那名失踪病人的医生也突然请假,变得杳无音信。主人公想针对这名医生进行调查,但主管医生却不断在暗中使绊子,看来此处的确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宛如迷宫般愈发复杂的谜团、不断向主人公袭来的往日阴影、在一点点抽丝剥茧中逐渐明朗的真相……一直不愿面对现实的主人公终于走到了不得不直面自身疯狂的瞬间。而在那一刻,他应该也与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一样,眼里满是惊恐吧。

  电影的结局令人心酸,却与布莱克的画作完美交叠。

  同样,年代较为久远的《郎心似铁》 中出现的米莱斯作品《奥菲丽娅》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的未婚妻奥菲丽娅是个可怜至极的女子。她被辱骂“滚去修道院!”她的父亲遭到恋人杀害,她脆弱的神经在残酷现实面前终于崩断,最后溺死河中。在此之前,她正在岸边编织着花环。落水后,她的身体与美丽的花朵一起随着河水漂流。“宛如人鱼徜徉在水面一般,她口中哼唱着祈祷的歌曲,全然不知死亡已近。”(福田恒存译)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被无数画家绘制成杰作,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画家米莱斯笔下的奥菲丽娅却别具一种惹人爱怜的气韵。画中,“全然不知死亡已近”的少女漂浮水中,她那与玫瑰、毛茛、罂粟花、勿忘我、紫罗兰等花草一样轻浮于水面之上的左手仿佛也是一朵唯美绽放的花朵。

  这幅作品一经问世便获得如潮好评。百年之后,某个生性浪漫的美国年轻人用这幅画的复制版装饰自己的房间也很合情合理。《郎心似铁》的贫穷男主角乔治正是如此,为了修饰他那杀气腾腾的房间(然而这幅画的内容也未免太悲惨了),这幅画被挂到了墙上。

  乔治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能在叔叔的工厂里干着薪水微薄的体力活儿。他迫切想要出人头地,离开这个不见阳光的阴暗角落,因而努力提出改善工厂的计划书,却被忌妒他的同事阻挠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乔治在叔叔家的宴会上对社交名媛安琪拉一见钟情,却因为对方是出身显赫的高岭之花而放弃了追求的念头。一切希望都被斩断,此时的乔治看不到出口。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期,乔治与一同在工厂做工的年轻姑娘爱丽丝走得越来越近。无依无靠的爱丽丝见到这个与自己境遇相似的男人,以为他也与自己一样是个满足于朴素生活的人,因此满心期待与情郎结婚,组建幸福家庭。而胸怀大志却不断碰壁的乔治也因为这个女人开始觉得平凡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然而,转机往往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突然袭来。那份倾注了乔治心血的报告书终于被叔叔看到,乔治一跃从蓝领被提升为白领,全新的工作令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而再次在晚宴中巧遇的富家女安琪拉也是一个不在乎身份地位的自由女性,她真心爱上了一无所有的乔治,并答应了他的求婚。乔治距离阳光普照的地方只差一步。

  已然登上了人生巅峰的乔治向爱丽丝坦白了自己与安琪拉的事,并提出分手。然而爱丽丝却告诉他,自己已经怀孕了。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爱丽丝心里根本没有“堕胎”这个概念。这对乔治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难道自己必须放弃美丽、富有、真心相爱的完美新娘安琪拉,单纯因为同情而与爱丽丝结婚吗?

  然而,乔治必须这么做,因为爱丽丝腹中怀着他的孩子。作为一个男人,他必须负起责任来。基于这样的考虑,乔治答应与爱丽丝结婚。然而他左思右想,渐渐萌生出杀掉爱丽丝的念头。为了让一切回到正轨,爱丽丝只能死。

  某天,乔治约爱丽丝到湖边野餐。“全然不知死亡已近”的爱丽丝满心欢喜地与未婚夫一起坐上了手划船。听着眼前这个女人不断念叨着结婚后想要这样那样的孩子,想过这样那样的生活,乔治不禁全身僵硬,因为他知道,爱丽丝的人生即将终结在永远不见天日的阴湿角落,不得超生。大约是杀气太重,爱丽丝从乔治的眼神中读出了对方想要杀人灭口的心思(所以说女人的第六感真是敏锐),在惊恐之中不由得挣扎起来。就在这个瞬间,小船发生剧烈摇晃,爱丽丝不慎落水,如乔治期待的那样溺水而亡。

  如此看来,乔治并没有真的下手杀人。然而,他真的能脱得了干系吗?

  在这部影片中,饰演安琪拉的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美得芬芳四溢,甚至让我们不禁对乔治杀人的罪行产生了些许理解之心——为了如此美人,杀掉现在的恋人又有何妨!与此相比,谢利·温特斯(Shelley Winters)饰演的爱丽丝坚强而不幸。这个角色让温特斯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当时虽然没有得奖,但20年后胖了20公斤的她(真是叫我大吃一惊)却凭借在《海神号历险记》 中的精湛表演获得了金球奖。

  闲话少说。

  《郎心似铁》的结局是这样的——爱丽丝死后,乔治被判有罪,执行死刑。无人能够再给乔治救赎,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陷入了不幸的深渊。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这部电影最后倒是与《哈姆雷特》殊途同归。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人。因为他画风奇异,所以其画作在他生前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00多年后才获得肯定。虽然在美术界一直碰壁,但他当时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还曾根据自己的诗集《纯真之歌》(The Songs of Innocence)创作过铜版画。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与布莱克正好相反,他精致唯美的画风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潮流,一出道便成为人气画家。《奥菲丽娅》就是他的代表作。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