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铁血将军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080章:杨陵
吴璘一行出了凤凰山寨,三人一伍,列成三行纵队,向前行进。
走在最前头的是吴璘等15员将领和家眷,依次是:
吴璘、莫小儿、梁鼎,骑马走在最前列。
第二列是王进、钟香莲、施丹;第三列是孙荆草、田牧香、洪大嫂;第四列是童子鸡、雷鸣、罗天;第五列是吕毅、马嵬、布十一。
致果校尉布十一这次能随大军东进,还被安排在吴家军的重要将领之中,心中那个乐呵劲就不言而喻。
还没上路,便和吕毅、马嵬窃窃私语,叙说昨天吴挺和吴拱来凤凰山寨那些可笑滑稽的作派。
五列十五人后面才是虎师的1000名轻骑兵。
这些轻骑兵都是全身披挂,手持刀枪;腰挎短剑;鸟翅环上挂着弯弓和箭壶,箭壶里满满当当插着羽箭;仿佛不是去找吴家的二位公子,而是要去参加一次惊天动地的战斗。
大军出了凤凰山寨,穿过眉邬县城,从魏家堡过了渭河,沿北岸宽敞的大道向东行进。
走过东汉名儒设帐授徒传道的绛帐镇,便见一座高大挺拔的陵窀展现眼前。
梁鼎放缓马步,凝视一阵,对吴璘道:“将军,可知远处那座茔窀是谁的陵寝?”
吴璘顺着梁鼎的手指的方向看了几眼,只见原野上一座陵寝嵬嵬森森,但却显得凄惶孤零,不禁一怔,记忆的抓手,立即使他回到后世去了。
吴璘在后世做空山市刑警队长时,来过这里好多次,还围绕着那座陵寝高大的封丘徒步走过几回;知道那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夫人独孤皇后的合葬陵墓。
确切地说,隋文帝陵又名泰陵、杨陵;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2),位于今陕西扶风县城东南20多公里外的五泉乡王上村。其东为杨陵火车站,南和张上村毗邻,隔渭河与终南山相望。陵因属皇家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从残存的陵园基址看,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达49万余平方米,四周还保存有阙楼的基址。陵园外有隋文帝庙遗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庙宇建筑宏伟瑰丽,其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
陵寝经过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墓冢一座。
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
千百年来,围绕隋文帝泰陵,演绎过不少匪夷所思的故事;吴璘记得最清楚的,似乎是那个谓之七个金马驹的故事——
杨坚在九年之中,完成天下统一后,不顾老迈之身,依然忠国孝民,不幸病逝在出巡的路上。
朝野闻之,悲哀不已;然而,发丧回京城长安的道路崎岖坎坷。
就在这时,拉着杨坚棺木的马车突然车辕断裂,瘫痪在现在的泰陵附近。
时值三伏炎夏之日,尸屈不能久留,杨广决定就地掩埋父皇。
当地百姓知道皇帝撒手人寰,便都披麻戴孝,蜂拥而至,埋葬现场哭声连天,一片素白。
百姓们用鞋兜、衣包、手掬的方式,在渭河北岸堆成了如山的泰陵坟丘。
让人惊异的是,杨坚入葬泰陵后,每到夜深人静,陵墓里就跑出来七匹金马驹,在陵顶追逐戏耍,脖颈上的铃铛声清脆悦耳、顺风飘荡,村民感到如有神佑。
果然,泰陵周围出现了风调雨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天子夜时分,一个盗贼来到泰陵偷走了六匹马驹,余下的那只马驹夜夜声嘶力竭地鸣叫,终于用前蹄在陵顶刨出了一个大坑后,孤寂而亡。
神驹消失之后,周围群众忧心忡忡;从此以后,泰陵失去了它的神奇,原先的福冈之地后来并没有佑护大隋江山永年不变。
十三年后,杨坚的儿子杨广在国人的怨愤之中,自缢江都(今江苏扬州),把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交给了一条素缟。
七个金马驹的故事纯属杜撰,吴璘那时候并不给心上放。
然而泰陵的孤寂却是有目共睹的,后世人若但提起古代皇帝的陵寝,不是大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是掩埋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好像对中国历史贡献极大的隋文帝泰陵不复存在似的,前来瞻仰、谒拜的也是少之甚少。
吴璘当然知道后世的全国农业示范区,一个副省级的小城镇,就因杨陵而建。
可这地儿再不叫杨陵,而叫杨凌;似乎是那些迷信风水的官员怕沾上陵字与政绩不利,就把“陵”字改成“凌”字了;然而,欲速则不达……
吴璘回思一阵后,便就回到现实里来,回答梁鼎的提问,道:“梁大哥,那座陵寝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陵寝泰陵!”
梁鼎道:“将军说得对极了,这里正是泰陵!”
梁鼎这么说着,振振精神道:“隋文帝杨坚是个简朴的好皇帝,他的夫人独孤氏,也是一名贤明的皇后!尤为可贵的的是,隋文帝一生坚持一夫一妻,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女人,这在历代皇帝中是很少见的!”
吴璘点头赞同,沸腾的思绪,重新回到后世去了。
吴璘在后世时精读隋史,觉得隋史是二十四史中编纂最真实的一部;其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参与编纂。
吴璘还读过美国学者迈克尔· H·哈特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其中有两个中国的皇帝,一个是秦始皇(名列第十八位),一个是隋文帝(名列第八十二位)。
秦始皇上榜的原因是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从而避免了中国像欧洲一样分裂成众多的小国家。
隋文帝杨坚的上榜则出乎许多中国人的意料。
那么,隋文帝历史上究竟有什么作为?哈特在书中评论说:“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隋文帝文帝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很原始、极混乱。
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
隋文帝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
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
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
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六部。
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世封建王朝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十分巨大。
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一千多年,不见衰退迹象;即使到了现代,三省六部制还在世界不少国家被引用。
隋文帝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自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繁,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
隋文帝采纳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三级精简为州、县两级,撤销境内 500多郡;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
隋文帝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
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
隋文帝开创建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废除。
后世美、英等西方国家,也借鉴这种选拔制度作为政府文员的聘用方法。
而后世的华夏国家实行的高考制度,也是科举制度的衍生,只是考试的内容不尽相同罢了。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命人参考魏晋旧律,制定了《开皇律》。
《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阉割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起来示众)等酷刑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
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
死刑复奏制度是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 595年)形成定制的。
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囚。
《隋书·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
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
《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隋文帝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照搬。
在军事上,隋文帝歼灭或重创了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
打击了外来势力的扩张,同时稳定了东亚局势,为隋朝发展乃至中国后世安稳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在隋文帝的政治分化及军事打击下,侵扰中原的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突厥称臣内附,上隋文帝尊号“圣人莫缘可汗”。
突厥人的解释是: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
隋文帝成为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 大宋铁血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