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绝句三百首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评说】
“黄沙直上”,一作“黄河远上”,境界很不相同。究竟谁是,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还就此展开过争论,但也未统一看法。以后的选本似乎选择“黄河远上”的更多;如今此诗选入中学课本,也取“黄河远上”。究其原因,大概是以为后者能表现山川壮丽雄伟,有诗情画意,有独特性和艺术美感等等;甚至举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如丝天际来”等诗句,以为彼此可能有某种联系。至于玉门关与黄河流域相距甚远,则用古人写诗往往不顾及地理方位和距离来解说。其实,一首诗应该是一个整体,诗的主旨是什么,最好弄清楚,否则孤立地论其中一句的高下优劣,就未必能符合实际。
与王之涣交往甚密的高适,有《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诗,而王七即王之涣。也是七绝,且用同韵部“十五删”韵(当时尚无和诗步韵习惯)。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以为高适诗即和王之涣此《凉州词》。甚是甚是。王之涣不可能几次在玉门关既听笛又写诗。由此可知,景色是亲临实地所见,非想象之词。则孤城玉门关一带,一眼望去,唯有满目黄沙而已。诗人再不顾地理位置、距离,也不至于非要把全不相干的黄河拉进来不可;何况,若出于赞美河山壮丽心情,又岂能与写“春风不度”的作意相合?诗集在唐代都是写本。“沙”与“河”,只要行草连笔,就极易相混。唐人选的《国秀集》先就将“沙”误作“河”,写作“黄河直上”,河水直上难通,而“直”与“远”,行草也颇近似,后人遂又将“直”抄作或改作“远”。“黄河远上白云间”,单看这一句,确是极有美感的艺术创新,令后来很多人不愿轻易否定。这一来,是非就成千年疑案了。不过我们说诗,还是以尊重事实为要。此诗正写王之涣身处荒凉僻远的边塞孤城玉门关,忽听有人吹起《折杨柳》的哀怨笛声而引起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一、二句将玉门关的特点——黄沙与孤城全写出来了,给人以无限苍凉萧索的感觉。三、四句写到听笛,造句立意都绝妙。用一“怨”字作动词,不只形容笛声,也包含着“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的哀怨。这样与末句的联结就更紧密了。“春风不度”句是神来之笔,远离亲友家人的愁绪已在言外。 绝句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