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王蒙新说红楼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七八
再谈“不奴隶,毋宁死”
我们当然崇奉“不自由,毋宁死”的理念,崇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的革命道理。
但是至少在《红楼》中,我们看到了“不奴隶,毋宁死”的一个又一个事实。金钏之死是一个事实,你可以说是由于金钏不觉悟,思想精神受到王夫人的控制。可甚至连被说成富于造反精神的晴雯最后也走上了“不奴隶,毋宁死”的悲惨道路。
从作者也是从宝玉的眼睛里看,自由的平民—贫民生活比死都可怕,它比死更粗野,更低下,更丢人现眼,更无法忍受。请看晴雯获得自由后宝玉在晴雯的兄嫂家所看到的:
宝玉……独掀起布帘进来,一眼就看见晴雯睡在一领芦席上……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晴雯道:“……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
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
有什么办法,自由的生活质量就是这样低,无法与贾府的生活相比。而自由民中的人,如晴雯的嫂子,其不堪,其如同野兽,其毫无人性,一见宝玉就要“强奸”,更是骇人听闻。
而至少是从曹氏与宝玉的眼光看来,这些“女儿”的亲属对待“女儿”的态度根本无法与贾府的宝二爷相比。他们的冷酷无情、野蛮粗暴使他们没有任何善意亲情可言,落入他们手中,还不如落入贾府。
当然,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作者在这上头仍然是站在奴隶主的立场上写书的,他认为平民贫民就是魔鬼,平民贫民之家就是人间地狱。
然而这也并非完全的伪造。社会的结构是为老爷太太服务的,老爷太太有调动使用社会资源的完全权力,这个资源也包括文化与礼节、物质享受的条件与精神条件。你进入这个结构,你至少能分到一些残渣剩饭,甚至能仗势得意一回舒服一回;而你脱离了这个结构,你只能靠边苟活,你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结构中人吃香喝辣,颐指气使。而当时的晴雯,她的最大叛逆也不过是倚宠耍性,刺袭人两句,向宝玉撒两下娇,她哪里接触得到“不自由,毋宁死”的观念!她怎么会不认为被逐被开除出局是最大的耻辱?她怎么还有活下去的信心?
我当然希望国人清除“不奴隶,毋宁死”的残余心态,树立“不自由,毋宁死”的普世理念,但是我必须指出“红楼”内外盛行过“不奴隶,毋宁死”的观念的事实。只有糊涂得不可救药的人才会以为是王某人提倡“不奴隶,毋宁死”。 王蒙新说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