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缘来怎么办

第15章 十五.这是我大闺女

缘来怎么办 丰实 6846 2021-04-05 20:1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缘来怎么办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书香家隔壁住着一户姓关的邻居,老两口生了四男三女。

  大儿二儿很早就去了外地,在铁路部门工作。三儿子下乡后被保送为工农兵大学生,当了医生。

  只有大女儿芸姐在下乡时嫁了人,只能留在当地,后来得了肺病,于是大部分时间就回到娘家来养着,只是夫妻俩关系太好,只要她回了娘家,丈夫就寻了来。

  因为家里只有一间屋子,两个人没事就坐在院子里偎在一起蜜里调油。

  书香妈看着那情景,就叹了口气说:“小芸这病好不了了。”

  书香奇怪地问母亲:“为什么?”

  “肺痨这种病得静养着才好,这两个人天天腻在一起,病还能好吗?两口子感情太好对这种病没好处。”

  后来,那位大姐果然死了。

  大姐的丈夫哭得死去活来,恨不得跟了去。

  当然哭得最惨的是大姐的母亲,很长一段时间,想起来就在家里嚎哭,满院子都能听到她那槮人的哭声。

  大人们听了叹息一声,心肠软的也跟着掉掉眼泪,孩子们听了说话都变得小声小气。

  开始几年,大姐的丈夫每年都会来几次,母亲不喜欢这位大姐的丈夫,说好不容易忘记一点,他这一来,又得想起来。

  三年以后,大姐的丈夫再不来了,听说又娶了媳妇。

  书香喜欢唱京剧,而且唱得有板有眼。

  一个远房亲戚的女儿在京剧团工作,那个亲戚就动员书香的爸妈把书香送去学京剧,说总比将来当工人好。

  可是书香爸很封建,有偏见,认为那是下九流,私下里对书香妈说,“就一个孩子又不是养不起,唱什么戏。”

  只是当着矮人不能说矬,人家的孩子也是唱戏的,现在毕竟和以前不一样了,唱戏的现在是文艺工作者,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最后书香爸妈跟亲戚说,怕把孩子肺累坏了,不想学戏。

  在书香爸的老观念里,没饭吃才会去学戏。

  书香经常会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看了高玉宝的《半夜鸡叫》,书香会问妈妈,山东家的地主真的都像周扒皮那么坏吗?

  因为书香爸妈都是山东人。

  母亲笑着说,那是编出来的故事,可能真有那么坏的人,不过咱村没有。

  一个村里的人几乎都是一个姓的,一个祖宗,出了五服的,没出五服的,亲戚套着亲戚,人品那么差,怎么可能在村里过好日子。

  咱村里也有几个家里真有钱的,那土财主,出门走路总是背着个粪筐,路上看见有马粪驴粪,赶紧拣到粪筐里,一分钱不舍得花,攒的钱都买了地。

  这样的人家,上你姥姥家求亲,你姥姥死活不肯把闺女嫁给人家。因为他们家的媳妇不是那么好做的,到收粮的季节,他们家地多,雇的长工短工加家里人,三四十号人,饭全得媳妇做,真得个好锅头转才能摆布得开。

  以前老家那边都要求女儿要先学锅头转,后学针和线。

  针钱活儿干不完还能拿回家让娘家妈和嫂子帮着做,锅头转学不好,大家都等着吃饭呢,当媳妇的做不出饭来,哭都不赶趟。

  民间有句俗语“拙老婆巴40”,因为那时候的人十七八岁就结婚了,四十岁怎么也该有儿媳妇了。当了婆婆,家里做饭的活就可以交给儿媳妇干了。

  书香妈一边补着手里的内衣,一边继续说,也有世代书香门第的,那更是讲究人。咱村那四爷爷,念了一辈子书,福胎胎的,像个四棱子官一样,走路都摆着架子,四平八稳的。

  当时二狗子(伪军)来村里搜八路军,问老爷子哪个是八路,老爷子一声不吭。那二狗子照老爷子脚面子就打了一枪,老爷子还是一声不吭。那老爷子,一辈子没做过一件让人指脊梁骨的事,真正是个讲规矩的老派读书人。

  穷人里也有坏心肠的人,富人里也有好心肠的人,好人坏人不是用穷富来分的。

  后来跟三舅聊天聊多了,书香才知道,那个年代在农村,没有人会去打官司,甚至生了病也没人去医院。

  绝大多数人祖祖辈辈以家族为依托,在远离官府的地方按照祖上留下来的规矩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能生就生,不能生就死。

  能走出去的人是少数,这样的人会跳出那个圈子,走向更远的地方。

  太混蛋的人也少,会被村民不容,过不下去也会走,或干脆被人趁机干掉。

  大姨领着表姐杜艳回了一趟山东老家,表姐回来说山东家就那条河好玩,水真清。

  书香妈被大姨的老家之行刺激得一直跟书香讲山东老家的人和事,书香就问妈妈,想不想回老家看看。

  “怎么不想,可是我回不起啊,那一个村里,哪家都是亲戚,一家买二斤点心我也买不起。这辈子怕是回不去了。”母亲的声音里有深深的遗憾。

  因为只有书香一个孩子,所以书香家的生活条件非常好,每天吃着大米白面,书香却觉得邻居家的饭菜比自己家的香。

  书香对别人家的窝窝头很感兴趣。

  在别人家门口看到做窝窝头很简单,就依样画葫芦,自己回家用开水烫了点苞米面,在锅里蒸了几个窝窝头。

  因为没放面起子,蒸出的窝窝头硬绑绑的。

  母亲下班回来看到书香的“杰作”哭笑不得,点着书香的小脑袋说:“这是你做的,你可都给吃了啊。

  院儿里有的人家大多粮食不够吃,男孩儿们半夜会被饿醒。

  很多年以后书香才知道,童年的这些经历会影响人一辈子,饿过肚子和没饿过肚子的人,对地位金钱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那个年代,书香妈的教育理念可谓超前,她经常在外人面前说书香从不拿家里的钱,不乱买东西,懂事。

  早熟的书香总是做着母亲想让她做的事,时间长了竟变成了自觉。

  书香慢慢长大,看着还没穿过几次就小了的衣服,不再让妈把衣服送人,而是在衣服的下摆处接一块继续穿,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书香上大学。

  院里的大人们教育自家孩子时就会以书香为榜样。

  “你看人家书香,家里就一个孩子,条件那么好,什么不能买,却穿得那么朴素,学习也好,还孝顺。”

  三姨夫每年都要回滨城参加整党(当时对党内学习的一种说法),一呆就是几个月。

  书香三年级的时候照了一张全身像,两根辫子卷起来扎在头上,上身穿着白衬衣,下身穿着一件漂亮的绸布花裙子,微侧着身子,胳膊上别着一个三角型的红小兵袖章,右手背在身后,左手握着一本语录放在胸前,脸上的表情严肃认真,看起来像个十六七岁的大姑娘。

  回滨城整党的三姨夫拿走了这张照片,据说放在家里很显眼的位置,来个人就笑眯眯地跟人说:“这是我大闺女。”

  后来书香觉得,其实照那张像也是为了给三姨夫拿走吧,不然,无缘无故的,怎么想起让她照像了。

  三姨又生了书香的小妹妹,月子里没坐好,回老家在婆婆那儿又受了暗气,三姨精神就不太好,严重时会满山跑。

  精神不正常的人,不知哪来的力气,跑得飞快。

  三舅为了追三姨,双腿有时会被草棵划得血肉模糊。

  三姨夫带着工资下乡,生活条件不错,常帮助两个住同村的妹妹。

  可是两个妹妹在嫂子与老太太的矛盾中只能向着自己的妈。

  三姨本来就不是什么好脾气,气极了,干脆跑到小姑子家里把玻璃全砸了,因为那玻璃是用她家的钱装的。

  三姨夫赶到现场,两个妹妹气恨难消:“什么有病,就是装的,打轻了。”

  三姨夫一声不吭,抱起三姨回了家。又偷偷给妹妹把玻璃镶上。

  老太太在东屋里恶言恶语地骂媳妇,三姨气得对三姨夫说:“你听听,你妈又在骂我。”

  三姨夫哄着三姨:“那是个妈,你说我能怎么办。”转身自己找了俩棉花球,笑着说:“来,我给你把耳朵堵上,咱听不见。”

  三姨夫又回滨城参加整党,三姨领着三个孩子面对着婆婆和两个小姑子,日子过得可想而知,常常郁闷地半夜推开家门往外走。

  当时只有八九岁的大妹妹怕她掉到井里去,只好偷偷跟在后面,家里睡着一个六七岁大的弟弟和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妹妹也顾不上了。

  没有城里的高楼和灯光,农村的月亮格外明亮,好像就挂在头顶,月光下的村庄像被水洗过一样干净,清亮的小河水波荡漾。

  绕着寂静的村庄转一圈,心渐渐安静下来,两个人又回家继续睡觉。

  第二天,三舅过来帮忙,听说大妹妹去山上搂草了,赶紧去接。

  远远地只看见两个草垛子在移动,到跟前才看到大妹妹夹在中间,用扁担挑着两垛草正奋力前行。

  因为人实在太小,远处看被埋在草堆里,好像是两垛草长了脚在走。

  三姨的病越来越重,肚子越来越大,已经腹水,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脚。

  三姨夫的一个中学同学当时正在县城里的卫生系统当领导,给他介绍了一个兽医,说这人虽是兽医,治病却好。

  三姨夫也说,哑巴畜生不会说话他都能治好,就他了,于是开始吃这位兽医开的药。

  等到三姨夫工作调动,要带着全家回滨城时,三姨的病已经基本好了。兽医特意制作了一些水丸让三姨带着吃。

  吃完这些水丸后,三姨就停了药,再没犯过病。

  三姨记得最后一个药方有9味药,但她只记得有生地、熟地,当归,山庾肉四味,其他的都忘了。

  记得有山庾肉还是因为找这味药当时很费了一番功夫。

  在新疆的四姑写信让书香的奶奶去新疆住几天,已经80岁的老太太不顾儿女苦劝,开始了旅程,结果半路上就不行了。

  儿女们最后迎回来的是老太太的骨灰。

  老太太去世后,三姨夫的大嫂回老家分房子。

  两兄弟官司打到法院,法院判三姨夫补偿给自己的大哥几百块钱。

  三姨说这几个钱还不够她这一趟走亲戚送礼的?

  跟兄弟打官司分产那是你自家的事。

  如果回趟老家,不拿着礼物各家走到,那你以后可就臭满村了,这就是人情世故。

  冬去春来,时光流逝。

  三姨夫领着全家人回了滨城,成了一家塑料厂的厂长。

  新人求收藏、推荐、品评以及“喷”和指导。 缘来怎么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