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附录 《孙子兵法》题解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附录

  《孙子兵法》题解

  上面十二讲,其实是我自己对《孙子兵法》理念的一个理解,并不涵盖《孙子兵法》全部的内容。所以读完了上面的十二讲,你可能感觉还不过瘾,还想读一下《孙子兵法》的原文。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读下去,我先简单地帮你过一下《孙子兵法》每一篇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由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计十三篇组成。

  这十三篇的篇题,有些含义跟我们今天已经不太一样了。不过没有关系,我一篇一篇地来介绍。

  第一篇是计篇。什么叫“计”?

  看到“计”,你大概会想到计划、计谋、计策这样一些概念。

  孙子十一家注中杜牧的注释是:“计,算也。”“计”就是计算,就是分析。

  打仗之前,你先要做什么?对你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计算。分析和计算你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和计算你的威胁和机会,管理学叫SWOT分析。用杜牧的话,就是“计算优劣”。经过实力评估、态势分析后,你才能知道胜算几何,然后制订计划,确定计谋。

  孙子非常重视这个“算”。他在《计篇》中讲:“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分析得透彻、细致、深入、准确,打胜仗的概率就大;分析得粗糙、肤浅、片面,打胜仗的概率就低,何况一点儿分析、计算都没有呢?

  战争中没有那么多的侥幸和偶然的成功。战争史的一个法则是:开战之前你犯下的错误,不可能在开战之后得到改正。“算”才是“胜”的前提。想取胜,就一定要事先进行精心的分析与计算。

  孙子把这个“算”叫作“庙算”,一定要在国家的宗庙之中、在祖宗面前进行。因为战争的分析与计算,关系到国家和军队的生死存亡,是极其严肃、非常慎重的事情,所以要高度重视,来不得半点儿大意和马虎。

  但是这个“算”,不是什么都计算、都分析,而是要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所以在《计篇》中,孙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五事”。他认为,“庙算”就是要围绕“五事”、也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来展开,具体来说就是“道”“天”“地”“将”“法”。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二篇是《作战篇》。“作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打仗的意思。“作”是“始”的意思,“作战”就是开始准备战争的资源。

  张预注解说:“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

  第一篇《计篇》讲力量对比,讲态势评估,胜算几何,这些东西计算清楚了以后,就要讲后勤供应、费用预算、资源保障了。

  有句话叫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表面看来是双方的军队在厮杀,其实拼的是后勤供应,拼的是粮草补给,拼的是资源消耗。

  战争中很多仗不是在战场上被对手打败了,而是箭放完了,粮食吃完了,水喝完了,不得不投降。

  同样,很多企业不是在市场上被对手打败了,而是现金流出现了问题,供应链出现了断裂。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往往就是战略性的问题,无可挽回。

  所以,孙子非常强调的一条原则是:资源限定了你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扩张的边界。

  战争是消耗资源的行为。资源总是有限的。算清你要打的仗会消耗多少资源,你有多少资源可以支撑你的战略,这是理性的战略决策的前提。

  战争对于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给国家带来的压力,有时候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事先计算,尤其在孙子那个时代。孙子曾经举了个运粮的例子。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千里迢迢往前线运粮,全靠人力畜力转运。运粮的过程中,骡马要吃,民夫要吃,押送粮草的士兵要吃,一路上还会有其他损失。这样算下来,要消耗掉20石粮食,才能运到前线1石粮食。这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仗一旦打起来以后,就没有哪一方会愿意首先承认失败。相反,为了压过对方,双方都会不断投入新的资源,战争因此就会不断升级,时间也就会拖得越来越久。对资源的消耗,由此也就会远远超出你最早的设想,甚至把整个国家拖垮。

  所以孙子说,战争的决策者,对于资源消耗及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一定要事先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了那句我们前面引用过的话:“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如果你对战争消耗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没有清醒的把握,那你就没有办法获得战争胜利可能带来的预期利益。

  先算清资源消耗的巨大风险,再计算战争取胜的可能利益。

  资源总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消耗及其带来的风险要保持警惕,要保证你的资源能够支撑起你的战略雄心,要保证你的战略扩张不要超出你资源的边界。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都要如此。

  说到商场,贾跃亭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在这里。他有极为动人的战略雄心,但是他的战略布局远远超出了他的资源边界,因而他最终由于无法驾驭他所布的那些局而崩盘。

  你可能会问:既然战争的消耗巨大,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干脆就不要打仗了呢?

  显然不是这样的。

  孙子是一个战略家,他一方面指出了资源消耗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要求决策者一定要对此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他还要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理念,叫作“因敌于敌”,就是吃对手的粮食。

  你吃了对手前线1石粮食,相当于消耗了对手后方多少石粮食?20石!

  这是最有效的消耗对手实力、增加你的资源的办法。

  因粮于敌,就是要学会整合资源,甚至整合对手的资源。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共产党的部队长期以来装备极差。怎么办?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蒋介石变成了共产党的运输大队长。

  蒋介石不光是共产党的运输大队长,还是共产党的培训大队长。共产党军队的人员,也靠对方补充。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第九条,就是兵员的补充主要靠前线的俘虏兵,当时叫“解放战士”,解放过来的战士。

  一方面要承认资源限定了战略扩张的边界,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去整合资源,弥补自己资源的不足。《作战篇》就是围绕战略资源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计算清楚了,资源也具备了,接下来要干什么呢?谋划攻敌之道。这是第三篇《谋攻篇》要解决的问题。张预说:“计议已定,战具已集,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

  马上要打仗了,你一定要考虑清楚:我为什么要打这一仗?就是简单地为了打败对手吗?

  不是的。战争的特点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你打败了你的对手,但你自己也伤亡惨重,这样的胜利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你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取得了天下,但是这个天下已经残破不全,又有什么价值呢?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胜利?

  孙子的回答是“全胜”。“全胜”是《谋攻篇》的灵魂,也是整个《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

  什么叫“全”?全就是十全十美。什么叫“全胜”?就是最完美的胜利。什么是最完美的胜利?显然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用打就能赢。

  也就在这一篇中,孙子提出了竞争的四个层面: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好是不用打就能赢。要打的话,就要巧妙地去打,用智慧去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打法。这个思想,在《谋攻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中最核心的一篇。

  你也计算清楚了,你的资源也具备了,为什么要打、怎么打你也想明白了,接下来要干什么呢?要开始布局攻守了。这就是第四篇《形篇》。张预说:“《形篇》言攻守。”《形篇》着眼的是以强弱之形,见攻守之机,也就是如何根据强弱的形迹,来把握攻守的机会。

  如果说《谋攻篇》的核心理念是“全胜”,那么《形篇》的核心理念就是“先胜”。

  所谓“先胜”,就是先胜而后求战。先立于不败之地,不打无把握之战。先不要想着赢,先要保证自己不输,然后再寻找和利用对手犯错的机会。没有机会的话,绝对不出手。一旦出手,就要有绝对的把握,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这是你着手战略布局和把握攻守时机的前提。

  《形篇》讲的是如何找到最佳的出手机会,第五篇《势篇》讲的是如何形成致命的一击。简单地说,《形篇》讲何时攻,《势篇》讲如何攻,机会一旦出现,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你的战斗力,形成雷动风举、后发先至之势。

  孙子认为,要形成这样的势,就要学会运用奇正,通过以正掩奇,来隐藏意图,积蓄力量,从而造成险恶的战役布势,造成对我有利的必胜态势,并通过“势险节短”的把握,来形成强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形成锐利的攻击之势,就像从万丈高山上滚下巨大的圆石一样,势不可当。

  张预说:“《势篇》说奇正。”“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

  计算清楚了,资源也具备了,为什么打、怎么打想明白了,攻守的时机把握了,凌厉的攻击态势已经形成了,接下来的关键,是你要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破局点和主攻方向,才能在雷动风举之势的基础上,造成摧枯拉朽的结果。

  所以接下来第六篇是《虚实篇》。“虚实篇”,顾名思义,讲的就是避实击虚,从对手的薄弱环节下手,以此作为你的主攻方向,一举突破对手的防御体系。

  《虚实篇》是《孙子兵法》非常重要的一篇。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他曾经讲:“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

  接下来第七篇是《军争篇》。到这个阶段,双方的军队已经开始军事行动了,也就是开始进入“军争”的阶段了。

  “争”什么呢?争夺的是先机之利,争夺的是有利的战地,争夺的是关键的战略资源,以及背后的主动权。争的过程中,你要学会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毛泽东曾经讲,战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主攻方向的问题,一是主动权的问题。主攻方向是《虚实篇》解决的,主动权是《军争篇》解决的。

  主动靠什么呢?靠灵活。所以再接下来是第八篇《九变篇》。“九”,就是“多”的意思。九变就是多变,就是灵活应变。《九变篇》主要讲的是在作战过程中,如何根据各种具体的情况,灵活变换你的打法,来取得作战的胜利。就在这一篇中,孙子提出了“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并且强调“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也在这一篇,孙子提出了“将有五危”的理念,防止性格上的“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等五种“守一而不知变”的缺陷,并且警告说:“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再接下来是第九篇《行军篇》。行军的“行”,一般人习惯于读xíng,其实应该读háng,行列的行。这一篇讲的是如何驻扎、宿营和部署,如何去判断敌情,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当时非常实用的军事技能,今天因为时代变迁,反而价值不大。但是这一章中的一个“相敌”三十二法很有意思,讲的是在战场上如何根据对手释放出来的信号,来判断对方真实的意图,决定己方下一步的行动。

  战争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领域。战争的双方都在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努力去了解对手的真实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会放出各种各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信号来误导对手。企业竞争也一样,行业中的竞争者也会放出各种各样的信号。

  如何从各种各样的信号中迅速判断对手的真实情况,判断出对手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对于竞争者来说至关重要。用电影《教父》中那句著名的话来说是:“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这一篇,孙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打仗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关键是不要轻举妄动,不要轻敌冒进,只要你能够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并且得到手下的拥戴,也就足以取胜了。

  接下来的两篇,分别是《地形篇》和《九地篇》。《地形篇》和《九地篇》是关于“地”的两个专篇,但是重心不一样。《地形篇》讲的是军事地形,讲在不同的地形应该如何作战。《九地篇》讲的则是战略地理。九地,就是力量分布不同所形成的九种不同的战略地理环境。

  这都是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和制订作战计划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用孙子的话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所以孙子的“五事”中第四大要素就是“地”。在《地形篇》中,孙子除了分析了作战中可能遇到的六种地形之外,还提出了军队由于将军指挥失当而导致失败的六种情况,孙子叫“六败”:“走”“弛”“陷”“崩”“乱”“北”。而且孙子还特意强调,导致这六败的,“非天之灾,将之过也”,这些失败的责任,应该全部由将军来承担,而不能归因于外在的运气。也就在这篇,孙子对将军提出了著名的“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要求。

  《九地篇》是《孙子兵法》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九地指的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孙子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仅分析了这九种不同的战略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在不同的战略地理环境下士兵的心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将军应该如何采取不同的措施。用孙子的话来说,是“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军队管理也好,企业管理也好,其实根本上来说都是对人性的把握,而人性总是存在弱点的。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没人比孙子更深入。

  在这一篇中,孙子还提出了一些著名的用兵原则,如“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等等。所以,这一篇也是《孙子兵法》中内涵极为丰富的一篇。

  第十二篇是《火攻篇》。火攻,就是以火攻敌。

  我经常开玩笑说,你看《三国演义》,诸葛亮好像没有别的本事,就会放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统一中国的进程给推后了几十年。

  他为什么放火?因为他弱,只能借助外在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攻势。

  所以,《火攻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光着眼于自己的资源,还要学会借助各种各样的外在资源,学会整合资源。

  但是火攻有个什么问题呢?放火很容易,控制火很难。风向一转,弄不好连自己一起烧了。

  中国人认为战争也是这个道理:兵犹火也。战争的特点是,你挑起战争很容易,但是想控制战争极为困难。

  我们前面讲过,战争一旦打起来,不会有哪一方轻易服输,双方都会不断地增加投入,因此战争就会升级,失去控制。这就像一个黑洞,你有多少资源,它都会给你吸光。

  孙子强调,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决策者,一定不要轻易挑起战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作为君主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挑起战争,作为将军不能因为一时的怨恨而走上战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今天愤怒明天可能会高兴,今天怨恨明天可能会喜欢。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灭亡了的国家不可能复存,战死的士兵不可能再生。

  在对抗的环境中,所有的战略决策都有不可逆性。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就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高度的冷静、高度的理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没有利益不要轻易动武,没有收益不要轻易用兵,不是危急关头不要轻易开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一切取决于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

  在《火攻篇》中,孙子强调决策者一定不能上火,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允许被情绪控制。

  最后一篇是《用间篇》。《用间篇》是关于间谍使用的一个专篇。

  你可能看过电视剧《潜伏》。看了《潜伏》,你就知道在战争年代间谍的作用有多大了。一般认为,余则成的原型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红色间谍吴石中将。

  吴石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军,而且还是《孙子兵法》研究专家。他曾经写过一部书,书名为《孙子兵法简释》。他用现代战争的理论解读《孙子兵法》,他的著作今天也还有价值。

  吴石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日本炮兵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回国后他做过陆军大学的教官,也做过国民党军队的战区参谋长兼集团军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因为痛恨国民党的腐败,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情报,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很大功劳。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吴石也跟着到了台湾潜伏,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但非常可惜,1950年,潜伏在台湾的中共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吴石也因此暴露而被杀害。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公开承认吴石是共产党员,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用间”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采用间谍的手段,硬生生地插入对方的信息流之中,让对方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到我方来,从而形成信息的单向透明。

  孙子在这一篇中提出了“先知”的理念,他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并强调“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间谍获取的情报和信息是用来干什么呢?

  用来分析,用来计算。

  所以,《用间篇》虽然是最后一篇,但它是《计篇》的前提。

  《孙子兵法》的基本结构和逻辑,我们到此就很清楚了:这是一个首尾相接、不断循环的战争的流程,战争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展开的。

  了解了这个逻辑之后,你再读《孙子兵法》,就不会糊涂了。因为你会发现,孙子在不同的地方,讲的道理好像不一样。

  比如《计篇》,他强调“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对方的情况了解得越全面越好,越细致越好,越透彻越好。但是到了《九地篇》,他又强调“置之死地而后生”,强调冒险的精神。为什么这样?

  我们看,《计篇》中,仗还没有打起来,还在坐而论道。这个时候对于对手的情况,当然是了解得越全面越好,越细致越好。但是到了《九地篇》,仗早就打起来了。这个时候你不可能把对方的情况百分之百地了解清楚。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来。

  有句话叫“狭路相逢勇者胜”。狭路相逢,谁都搞不清楚对手的情况。谁敢果断地打出去,谁就会掌握主动,控制局面。这个时候你还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婆婆妈妈,一定要搞清对手的情况再行动,注定只能陷入被动之中。

  所以,孙子所有的理念,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兵法的灵魂在于灵活运用,而不是把兵法的原则变成教条,去纸上谈兵。 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