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金融造物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9章 金融造物主
爱迪生没说出来的话:灵感不是最重要的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因为发明电灯而被世人记住,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
最初很多人知道前半句,不知道后半句。后来有人认为后半句才是最重要的,再后来,很多自诩既有灵感又舍得流汗的人还是无法成为天才。
这是为什么?我来告诉大家,伟大的爱迪生擅长藏拙,他仍旧没把这句话说完,那些没被说出来的往往才是要紧的成功秘诀。甚至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仅靠常识也能知道,就算是天才也要先找到机会挥洒汗水和灵感,有机会才能成为天才。很简单,“汗水+灵感”的催化剂是最普通的东西——资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钱。
灵感比汗水重要,没有那1%的灵感,汗水就可能白白流淌;资本比灵感重要,没有资本,根本就没有机会挥洒汗水,更不要说触动灵感。
爱迪生不缺汗水和灵感,只是缺钱,否则小时候就用不着去卖报,也不会被老板打聋一只耳朵了。一句话,就算是天才如爱迪生,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要想成为这个世界的天才,爱迪生必须遇到那个给他“三颗痣”的人,这个人将成就爱迪生一世功业,也将毁掉爱迪生的一切。爱迪生终究还是遇到了他,这个人的名字叫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灯里燃烧的不仅仅是爱迪生的智慧,还有皮尔庞特的美元。
现在,我隆重推出金融史上的神级人物、重组美国的金融之神——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有了皮尔庞特·摩根和他的投资银行,电能才开始推动世界运转。
皮尔庞特·摩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改变了金融,改变了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世界。
1878年,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众所周知,任何工程实验的耗费都非常大,买材料、雇员工、租场地……需要很多很多钱,据估算,每天花费大概在800美元左右。这笔钱就算放到今天仍然是一笔巨款,爱迪生从哪里拿到的钱,又如何能在没有正常收入的情况下养活自己?
答案是皮尔庞特·摩根,他在爱迪生脚底板上印下三颗痣,替爱迪生承担了所有的实验费用和生活费用。如此,爱迪生才能安心发明电灯。
爱迪生的实验室就在皮尔庞特·摩根的家中,这是纽约哈得孙河畔的一栋豪宅,院子里有网球场,还有游艇码头。爱迪生没有在这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休养生息,而是把摩根先生的家弄得千疮百孔,总共在这栋房子里铺设了4000多米电线,今天邻里装修产生的噪声让我们极其厌烦,真不知道皮尔庞特·摩根是怎么熬过那些家里终日叮叮当当的日子的。
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试验,不知花费了多少个800美元,1879年10月22日晚,皮尔庞特·摩根在家中举办了一个盛大的仪式,点亮了住宅中的所有电灯,与亲友共同见证了人类点亮黑夜的奇迹。
当年圣诞节,皮尔庞特·摩根在纽约门罗公园点燃了60盏电灯。当时,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电能,目睹黑夜犹如魔法般被点亮,人们高喊“爱迪生万岁”,殊不知点亮万家灯火的不仅仅是电流,还有摩根源源不断的金钱。
皮尔庞特·摩根不是慈善家,他是一个商人,商人有任何举动都不会仅考虑慈善。门罗公园的表演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圣诞节,也是为了开创一个新市场。
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美洲、欧洲再到亚洲,当全人类的黑夜被点亮,将创造多大一个市场,又将带来多少利润?百年之交,砸烂一个黑色的旧世界,点亮一个新世界,皮尔庞特·摩根将掌握全世界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皮尔庞特·摩根认识到电能既然可以点燃电灯,也一定可以作为动力推动世界,从此,无须火焰、木炭,无须石油,无须瓦斯灯、煤气,就连工业革命的代表蒸汽机车也将彻底成为历史,只有一种看不到的能量在流动!
爱迪生很幸运,那个给他三颗痣的人是皮尔庞特·摩根。所以,爱迪生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实验成功后,皮尔庞特·摩根对爱迪生投资1000万美元,二人合伙注册了爱迪生电灯公司,希望把电灯推广到全世界。
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爱迪生电灯公司为博览会提供了1000盏电灯,亮度从几十烛到上万烛,其中埃菲尔铁塔上的电灯直径长达150厘米,亮度为6万烛,埃菲尔铁塔第一次在夜晚闪耀。
巴黎世界博览会给爱迪生电灯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电灯为全世界所知,看起来电灯中的光芒即将化为皮尔庞特·摩根兜里的美元。然而,并没有。
任何创新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者,就连电灯这样的创新也不例外。明明可以点亮世界,爱迪生电灯公司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而且,爱迪生的电灯本身也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爱迪生电灯公司提供的电灯依靠直流电,直流电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输送效率太低,发电站到终端不能超过1公里,从经济成本来看甚至不如家用发电机。显然,在一个城市中,每隔几公里就建一个发电站是不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选择家用发电机?此时,纽约市民使用煤气灯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纽约城的煤气管道铺设到每家每户,又连到煤气灯上。家喻户晓的故事《小王子》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一到天黑就有人专门点亮路灯(煤气灯)。煤气在纽约乃至欧美都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即使电灯能点亮黑夜,煤气供应商也不会将蛋糕拱手让人。在纽约,市政府直接拒绝给爱迪生颁发营业执照;在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顶级物理学家听证会,结论是电灯商用完全不可能实现,爱迪生电灯公司这么做只是因为对电力与动力学原理有着最狂妄的无知。非但如此,媒体还充斥着“电线杀人”之类的报道,总制造噱头说电线可以在不经意间将人勒死。
爱迪生和皮尔庞特·摩根都是很世故的人,为了让人们接受电灯,爱迪生电灯公司采用了昂贵的集中供电方式——也是唯一被市政府接受的方式。为了消除公众愚蠢的电线杀人的质疑,他们把电线和煤气管道一样埋在地下,而且使用了和煤气一样的读表的方式计费(事实证明,这些确实有利于城市建设与美观)。
剩下的事情就是输电效率了,爱迪生电灯公司必须突破这一难题。历史并非没有给爱迪生机会,但是很遗憾,这位既有天赋又肯挥洒汗水的天才并没有抓住,问题的钥匙就是另一位拥有汗水、灵感的天才——尼古拉·特斯拉。
1884年,爱迪生电灯公司中出现了一名年轻的员工,他的名字叫特斯拉,人类历史上公认的科学天才。与卖报纸出身的爱迪生相比,特斯拉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在科学创造上更富有灵感,也从不吝惜汗水。据说,特斯拉从来不用图纸、模型,甚至很少做实验,仅凭想象和理论推导就能完成整个设计。换句话说,这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一生中共获得112项专利,除了因被爱迪生算计而被收回的收音机专利,特斯拉为人类开创了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交流发电机、交流电传输、水电站、无线电、电话、雷达、X光……
特斯拉刚进入爱迪生电灯公司的时候还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小伙子,对爱迪生也很崇拜。进入爱迪生电灯公司之前,特斯拉就已经发明了交流电发电机,但技术还不成熟。在爱迪生电灯公司,特斯拉开创了24项直流电发电技术,极大节约了成本,最初深受爱迪生赏识。特斯拉这样的天才人物,马上就看到了直流电的弱点,怀着一腔热忱向爱迪生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希望爱迪生用交流电替代直流电,交流电可以用高压输送,与直流电相比,电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令特斯拉没想到的是,爱迪生对交流电根本没有兴趣,后人觉得,爱迪生固执地认为世界不需要交流电,有直流电足够了。对此,或许作为当事人的特斯拉更有发言权,他给出的解释是:爱迪生仅上过三个月的学,要懂得交流电原理,必须懂得高等数学,爱迪生根本不懂,他(爱迪生)的方法效率非常低,经常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他如果知道一些起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就能省掉90%的力气,他无视初等教育和数学知识,完全信任发明家的直觉和建立在经验上的感觉。
有时,如果老板喜欢你,缺点就会变成优点,反之亦反是。另一个天才特斯拉恰恰没有被老板喜欢。爱迪生开始嫉妒特斯拉的天赋,作为公司总经理,无端排挤作为员工的特斯拉,尤其对特斯拉从来不做实验进行了抨击。最过分的是,当特斯拉向爱迪生索要直流电机改进报酬5万美元时,爱迪生居然回答:年轻人,你还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
特斯拉再一次退让,要求将周工资从18美元涨到25美元,爱迪生对此嗤之以鼻,非但没有答应,还把特斯拉赶出了爱迪生电灯公司。
错把平台当能力!没有大公司的舞台,灵感和汗水有什么用?离开爱迪生,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
任何天才、汗水在得到金融支持之前,都很可能无法绽放光芒,特斯拉当时的情况确实是这样。离开爱迪生电灯公司,特斯拉的工作真的没了灵感,只剩下了汗水,他从一位工程师变成建筑工人,在市政工地上挖水沟,真可谓明珠暗投。
灵感、汗水、金融,哪个重要?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毫无疑问,天才更重要!
世界上,这个值钱,那个值钱,但最值钱的东西唯有人类智慧,一切财富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也只有人类智慧才能创造财富。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替代,唯独人类智慧无法替代,所有智慧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对那种拥有超凡智慧的人来说。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金融便化龙!特斯拉确实不懂美国式幽默,但世界上只有一个特斯拉,他才是真正的垄断者。很快,特斯拉就迎来了自己的机遇——乔治·威斯汀豪斯。与摩根不同,乔治·威斯汀豪斯是一位实业家,并不擅长金融;与爱迪生不同,乔治·威斯汀豪斯是一位科学家;所以,威斯汀豪斯能看清楚电能发展的技术路线,也不会意气用事,做出非理性举动。
特斯拉与威斯汀豪斯同样一拍即合,成立了西屋电气公司。当天才遇到钱,特斯拉立刻完善了交流电体系设计,1886年春,西屋电气公司输电系统在纽约州布法罗市诞生了,每当夜幕降临,布法罗市都会真正上演一幕“华灯初上”,成为美国一幅壮丽景观。
至此,摩根最致命的敌人出现了——不是为纽约提供煤气照明的洛克菲勒财团,而是同样挥洒汗水、有才华、又懂得现代科学的人——特斯拉。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洛克菲勒财团率先一步找到特斯拉,并与之合作,电能世界也许就没有摩根先生的份了!
金融点亮世界
交流电还没有被大规模应用,到底选择直流电还是交流电,暂时还没有标准答案。对摩根来说,这是一道无法做错的选择题,如果错了,那么他将输掉整个世界!商场如战场,一个行业的先驱往往会成为先烈,摩根肯定不想当先烈。
摩根确实不懂电能,但他会数兜里的美元。巨大的利润前景让摩根下定决心用交流电取代直流电,爱迪生却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摩根的要求,固执地在直流电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与特斯拉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电流大战”。爱迪生不止一次雇小学生抓来流浪狗和流浪猫,将之放到一块儿与1500V电相连的铁皮上当众表演。后来甚至发展到电人,据说电椅死刑就是为了打压交流电发明出来的,目的就是搞臭交流电。据说,为了增加痛苦效果,第一次用电椅执行死刑的电压不足,大大折腾了一番。
爱迪生不再醉心于发明创造,反而专注于黑特斯拉,为此,他亲自撰文写了一本小册子《当心》,结论如下:西屋电气公司的产品可以在6个月里杀死他们的顾客,无论你的块头有多大。交流电确实存在危险,不过,谁没事会把自己放在跟高压电相连的铁板上呢?
人们向往黑夜中的光明,摩根向往美元,是时候清除爱迪生了。在爱迪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摩根开始收购爱迪生电灯公司股票。在获得董事会控制权之后的某天,爱迪生办公室迎来一群不速之客——摩根派来的。他们向爱迪生宣布,根据董事席位及决策,爱迪生必须马上离开办公室,并交出爱迪生电灯公司的控制权。
爱迪生的执着是好的,科学家只有抱着信仰般的执着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是,科学家的执着又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以牺牲某位科学家的事业为代价的。在某种理论或技术成熟之前,没有人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一位科学家或者发明家认准的方向可能从最开始就是错误的,穷尽毕生之精力也不可能有结果。
一将功成万骨枯,毁灭型创新同样要科学家付出“万骨枯”的代价。历史记住的只是最后的成功者,还有无数无名英雄默默奉献。
自人类出现以来,开天辟地的创新不过那么几次,已经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谁最初在火上烤食物,也没有人记得是谁发明的金属工具。数千年的田园牧歌之后,瓦特的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机器时代,再后来便是电气化。顺便说一句,你所知道的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都不是原创性技术,只是技术改良的产物,之前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前仆后继,而人类只记住了这两个商业化推广人。
现实是残酷的,原本就是如此。毁灭型创新不知要经过多少次试错才能实现,成千上万次尝试更不知要耗费多少财富和机会才能成功,人们根本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
近代以来,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关键的节点,选择权就留给了金融家,具体到此时便是摩根。与科学相比,金融家也有信仰,同样异常专一,那就是赚取最高利润。只要能赚钱,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调整技术路线,事实证明,只有能赚钱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只有实现商业化才能普惠于万众生灵。
爱迪生做错了选择题,摩根却不会做错。
1892年,摩根主导并购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爱迪生电灯公司,合并后的公司叫“通用电气”。爱迪生将不再是通用电气总经理,只是按照持股比例做一个股东。顺便说一句,通用电气自道琼斯指数创立起就在其中,是最初12家公司中硕果仅存的公司。
商场如战场,但是,商战的结果不一定是打败对手,还有可能是双赢或双输。摩根家族并不擅长在竞争中击溃对手,相反,摩根家族始终擅长与对手联合,进而控制(垄断)整个市场,获取最大利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投资银行业务——并购。对此,摩根的信条是:竞争是浪费时间,联合和合作才是繁荣和稳定之道。
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作规模效应,一家企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可能有更高利润。有的行业天然具备垄断性,电力供电在这一点上应将“规模效应”体现得淋漓尽致——供电需要庞大的输电网络,网络越大单位输送成本越低,企业越有效率,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电网都是垄断的。石油、铁路、钢铁……电气化时代的行业大多如此。
尽管交流电给西屋电气公司创造了很多利润,但建设输电网络的成本更高。通用电气的日子不好过,西屋电气公司同样灯枯油尽。如此,何必非要击溃西屋电气公司?
摩根马上向特斯拉伸出了橄榄枝,如果西屋电气公司愿意跟摩根共享交流电专利,那么,将由通用电气负责电力网络建设,特斯拉负责技术革新,这将是一对梦幻组合。
面对如此前景,摩根原以为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万万没有想到,西屋电气公司拒绝了摩根。特斯拉不是一个商人,相反,他一方面淡泊名利,另一方面爱憎分明,通俗地说就是钻牛角尖,赚钱不赚钱无所谓,必须跟爱迪生斗到底!
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比如,摩根。如果不是摩根资助爱迪生,直流电根本就不可能与交流电分庭抗礼,怎么能向曾经的对手送出玫瑰?何况摩根根本不懂电能和交流电,不过是一个铜臭满身的银行家罢了。
特斯拉不答应,摩根就没有办法了吗?在金融江湖呼风唤雨,摩根从来不是什么善茬,面对富可敌国的财富,不可能有一丝手软。于是,摩根立即拿出了金融的狼性:给,我们就合作;不给,就消灭你!
在发明电灯之前,摩根就已经主导了美国国债市场,在华尔街是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创立通用电气更是为摩根在全美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声誉,在金融市场上可谓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
金融与恋爱有很多相似之处,暧昧阶段最美好,在这个阶段,男女双方会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令人神魂俱醉。一旦相恋或者结婚,柴米油盐酱醋茶,没什么可隐瞒,戳破那层窗户纸反而没什么神秘的了。
金融市场也需要暧昧,暧昧最具备力量,无论成败。金融市场上,消息未落地之前最能激发想象力,摩根深谙此道。箭在弦上,引而不发,这个时候最有威慑力,没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结果。真的事到临头,一切都很清晰,人类对确定的损失(收益)的感受远不如对未知的恐惧(贪婪)深刻。好消息则能吹上天,坏消息则砸入地,所谓“利好出尽是利空”就是这个道理。
在一次新闻媒体发布会上,摩根不经意间提到一件事:扩张迅速的公司将会面临破产威胁,陷入财务困境。摩根没有指明自己说的是西屋电气公司,他所说的也只是一个常识,只不过这件事从摩根嘴里说出来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硬币的一面,是西屋电气公司交流电市场前景巨大,扩张非常快,市场占有率迅速增加;硬币的另一面,是西屋电气公司负债率非常高,现金周转不灵。在摩根的口中,大家只看到硬币的一面,负面前景被无限放大,人们的理解就变成了这样:西屋电气公司将立刻陷入财务困境,面临破产威胁!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金融市场上,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那么这件事就一定会发生,这就是所谓“预期自我强化”。
果不其然,西屋电气公司股票应声被抛售,从前顾客盈门,如今债主堵门,立刻陷入濒临破产的边缘。
此时此刻,特斯拉显示了高贵的人格,他对公众宣布:为支持西屋电气公司,他将放弃交流电的巨额专利使用费。人们都知道西屋电气公司最值钱的不是那些发电机器,不是办公楼,不是账上的现金,而是特斯拉的交流电专利!拥有这项专利使用权,西屋电气公司和威斯汀豪斯仍将拥有全世界,而摩根什么都没有!
1893年,世界博览会主场转移到美国芝加哥,意义非凡。世博会主办权是一种标志,谁占领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谁将拥有世界,谁才最有资格举办这场世界盛会。
世博会是人类进步的计时员,每届世博会,不论大小,都有助于文明提升。
——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莱
芝加哥主办方希望世博会向世人展示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电能,整个博览会将采用电灯供给夜间照明,人类夜晚将亮如白昼!
由此,采用直流电还是交流电便成为关注的焦点,结果,西屋电气公司的报价仅为40万美元,直流电方案即使亏损也不可能低到这个程度。除此之外,所有发电设备将建设于距离世博会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
毫无疑问,西屋电气公司拿下了世博会供电权。世博会当晚,美国总统亲手按下了点亮电灯的按钮,20万只使用交流电的电灯(15万盏白炽灯、5万盏弧光灯)在夜幕下闪烁着光芒,原来人类真的可以点亮黑夜!所有人都以为,芝加哥博览会后,西屋电气公司的订单会如雪片般飞来,而电气化的先驱摩根先生将一蹶不振。
上届世博此门中,直流电灯相映红。爱迪生不知何处去,特斯拉反倒成英雄。如果摩根接受这样的结局,那么摩根将不再是摩根。
相反,摩根的神来之笔扭转了败局。尚未在世博会的喜悦中清醒,西屋电气公司就与摩根先生不期而遇——以置西屋电气公司于死地的方式。
摩根对西屋电气公司提起诉讼,原因是西屋电气公司盗取了通用电气最核心的技术——交流电专利,摩根提出,交流电是特斯拉在爱迪生电灯公司的职务发明,所以,他和通用电气才是交流电专利的真正拥有者。
这是一场很无厘头的诉讼,因为事实上交流电专利并不是特斯拉创立的,而是特斯拉于1882年从别人手中买过来的,特斯拉只是改进了这项专利而已。拿到这项专利的时候,特斯拉还在布达佩斯一家电报公司工作,跟摩根、爱迪生、通用电气根本没有关系。换一个角度来看,特斯拉倒是想在通用电气(当时的爱迪生电灯公司)对交流电发电输电技术进行改造,而恰恰是这个原因,他被踢出了爱迪生电灯公司。
这场争斗早在爱迪生毫不间断的口水中传遍了美国,人们都知道摩根此举意在打压对手,西屋电气公司最后肯定会赢得诉讼。
可是,美国的司法效率人尽皆知,直到今天还是这样,一场商业诉讼拖个两三年不在话下。更何况提起诉讼的人是摩根,不用想,无论取证还是审判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屋电气公司大概率会赢得诉讼,但是在此期间,西屋电气公司所有的业务都将陷入停滞。
在强大的摩根财团面前,西屋电气公司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将交流电技术专利卖给摩根。1895年,皮尔庞特·摩根以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为班底主导成立J.P.摩根公司,就是后来的摩根财团,拉开了摩登时代的大幕。
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增长,1860—1880年,20年间,美国工业投资由10.90亿美元增至到27.90亿美元,产值则从18.85亿美元增加到53.69亿美元,接近原来的三倍。1862年,美国GDP占全球的比例只比10%多一点儿;仅仅10多年,美国GDP总值就超过了英国,一举跃居世界第一;19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制造业增长率为84%,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工业品产量相当于英、法、德三国总和,工业品产值占全球的1/3。
这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变化始终让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分外着迷。如果能够穿越时空,那么将看到一种怎样的场景,让一个农业国家一跃成为工业国家?在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摩登时代,金融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崛起之路可能被复制吗?
在这个令人目眩神迷的摩登时代,代表人物便是皮尔庞特·摩根。1892年,摩根主导并购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和爱迪生电灯公司;1895年,以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为班底主导成立J.P.摩根;1901年,组建美国钢铁公司,仅此一家公司的资本就占全美国制造业资本的15%;1912年,摩根一手创立的摩根财团在美国排前120名的公司中占341个董事席位,总资产合计220亿美元,是密西西比河以西22个州全部不动产的总和。
在摩根及投资银行业的主导之下,1898—1904年,美国兴起了第一波并购热潮,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宝洁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一大批巨无霸屹立于新大陆。到了1904年,美国各经济部门的托拉斯有440个,全国托拉斯拥有全部工业资本额的60%。
硬币永远有两个面:
——有这么多富可敌国的大企业无疑是美国之幸,托拉斯造就了美国的辉煌,巨型托拉斯有着世界上最低的人力成本、最大的销售市场、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此时,美国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江湖霸主。
——有这么多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又是美国之不幸,托拉斯的出现意味着垄断,意味着没有竞争,意味着社会将承受无尽痛苦。一旦形成垄断,任何强势方都会极度压榨弱势方,既可以切割所有消费者剩余,又可以极度剥削工人,“泰勒工作制”就是最鲜活的证明。
一方面,垄断企业富可敌国;一方面,垄断企业在利润驱使下做尽坏事——只要能降低成本,什么都敢做!
针对托拉斯的命运,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当红色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它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艳丽绽放。
20世纪初,美国曾经流行一本畅销书《屠场》,作者厄普顿·辛克莱是当代美国政治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如同《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了南北战争,《屠场》则引发了全美对托拉斯的反思,最后导致了托拉斯的肢解。
1904年,辛克莱应一家杂志社之邀去往芝加哥进行工人生活情况报道。没有想到,辛克莱不但看到了穷苦的工人,还看到了食品生产中的黑幕,肉类加工厂的运作过程令人触目惊心:
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细菌;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各种病牛被送到屠宰台上,像其他牲口一样被宰割,同其他的肉一并被放进冷藏间;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上任何用场的肉,就拿来制成罐头……
辛克莱笔下,工人与被屠宰的牲畜有着同样的命运,尤其是像主人公尤吉斯这样的海外移民。牛羊被“利用身上的一切,除了叫声”,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梦中的新大陆,可以“不分贫富,人人都是自由的”“可以当上富翁”。在真实的屠宰场,人们就像“掉进笼子里的老鼠”,只见到了污秽、肮脏、恶臭,牛羊被赶上死路,被赶入死亡的河流,“这景象也正是人类命运的缩影”。
小说曾在杂志连载,出版之前就已经名声大噪,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特意订购了一本。拿到书的那个早晨,总统想必很开心,边吃早饭边读书,书读到一半,早饭也吃到了一半,总统实在忍受不了,打开窗户就把手中的香肠扔了出去,边扔边喊:“我中毒了!”就算在白宫,就算是总统,高空抛物也不是什么好习惯,抛出去的香肠正好砸到了一位参议员,参议员很惊恐,以为总统正在被谋杀。
罗斯福总统不太相信美国会有这样的肉食品加工厂,便秘密派去调查组,得到的结论是:芝加哥真实的状况比书中的描写还要糟糕!总统听完后当场被气昏迷,据说醒来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中午吃的是猪肉吗?
人们蓦然发现,托拉斯垄断的不仅仅是生产和销售,而是一切社会资源、每一个社会环节,托拉斯可以垄断全部资源,当然也可以扼杀所有创新,使世界尽在彀中了!不是“人人生而平等”吗,托拉斯控制者只是极少数人,极少数人把钱都赚走了,其他人何以处之?
美国移民文化曾经连中央银行都搞掉了两次,还怕托拉斯?何况托拉斯并非没有强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便是州政府。托拉斯在联邦注册,在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避税,说到底还是降低了州政府收入,同时降低了工人、农民的收入,顺便又降低了个税。州政府毕竟是一级政府,他们号召工会抵抗托拉斯,立法宣布垄断托拉斯违法,甚至送给托拉斯一个响亮的绰号:“Evil”(邪恶)。
由此,整个社会都开始反思和讨论:个人财富追求是否可以损害社会公共福利?答案显而易见,不可以。保护个人、公司财产必须以保护社会整体福利为先决条件,以损害社会整体福利为代价谋得利益则必然非法。限制一家企业的贪婪就能换来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无疑,这才是正义。
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西奥多·罗斯福
人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这是一艘豪华游轮,被称为“永不沉没的客轮”。根据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故事层出不穷,电影《泰坦尼克号》于199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泰坦尼克号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皮尔庞特·摩根,摩根财团是泰坦尼克号的大股东,泰坦尼克号首航也为自己的主人摩根准备了一间头等舱。
1912年4月14日,这艘“永不沉没的客轮”沉没在北冰洋,很幸运,摩根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行程,没有登上这艘客轮。托拉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1914年,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主导国会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该法规定凡能导致削弱竞争的价格上的差别对待均属非法。通俗地说,《克莱顿反托拉斯法》认为,任何可以在市场上自行定价的公司都属于垄断组织,就要被解体!
根据《克莱顿反托拉斯法》,J.P.摩根、洛克菲勒财团、美国制糖公司等一批托拉斯被肢解。1933年,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J.P.摩根公司被肢解为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
托拉斯的陨落确保了后来美国在新一代科技创新中继续崛起,只有这样,金融与创新的传奇才能永恒。
谁是金融救世主
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西方世界经历了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原本不应该是一场危机,最后却因为几个事件突然引发了崩溃,此次危机对立法框架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1893年以及更早的几次危机。
大海风平浪静的时候却暗流涌动,每一次金融危机降临人世时总是无声无息,又让人避无可避。
1907年10月16日,原本很普通的一个日子,华尔街两个投机商在这一天做了一笔交易,做空联合铜业公司,进而收购该公司。依靠做空来收购一家公司,从现在的市场规则来看是违规的,在当时却司空见惯。谁也没有想到,做空行为引发了潜藏已久的市场空头情绪,联合铜业公司股价在两个小时内从60美元直降到10美元,该公司很快宣布破产,两位投机者奥古斯塔斯·海因兹和查尔斯·W.莫尔斯也损失惨重。
在以并购著称的摩登时代,做空、暴跌、破产,这些都算不了什么,问题是海因兹、莫尔斯在金融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是很多银行、信托公司、股票交易所的股东或者董事。
联合铜业的暴跌暴露在所有公众视线之内,本就不是秘密的消息,但这刺激了投资者脆弱的神经:每个人都知道海因兹、莫尔斯肯定在参股金融机构中有融资行为,接下来的推论则是,如果这两个人破产,就会影响这些机构,进而影响对公众兑付……
猜疑链有一定道理,但是,猜疑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公众一致对此进行猜疑,麻烦就大了,猜疑将会成真。
不要奇怪公众情绪爆发的原因,金融市场因杠杆而变得有生命力,也因杠杆而变得异常脆弱。可以这样说,脆弱性是金融市场不可弥补的先天特征,任何一个消息都可能打破平衡,进而导致极端情绪。其实,导致市场崩溃的原因并不是这样或者那样一个消息,而是积累已久的负面情绪。
仅仅两天之后,储户就开始挤兑尼克博克信托公司。该公司是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博克并没有被储户击垮,而是始终如一地兑付存款。即使如此,市场上仍然突然出现了谣言,说该公司即将破产。挤兑风潮开始蔓延,很快就遍及整个纽约银行体系,隔夜拆借利率高达150%。
在不足10天的时间里,危机传导链条变得明晰起来:储户挤兑银行→银行逼迫信托公司还款→信托公司抛售股票→股市崩盘……
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几乎变成了一潭死水,再也找不到买家,2000多家股票经纪所破产,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当时,电报已经在全球主要国家金融市场普及,危机迅速波及伦敦、东京、上海……
金融中的所谓信用本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任何时候,危机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信心,信心若在,一切便都在;信心若丧失,要么等待信心恢复,忍受痛苦的经济倒退,要么依靠神一般的人物挽救信心。
1907年的美国是幸运的,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正是皮尔庞特·摩根,摩根也将是全球金融业永远的传说。
皮尔庞特·摩根的事迹已经众所周知。主导公司并购;化解1894年美国联邦政府黄金储备危机;个人总资产一度高达220亿美元,是密西西比河以西22个州不动产价值的总和。有这样一个人主持大局,善莫大焉!
10月20日,皮尔庞特·摩根按原定旅行计划返回纽约。他早已得知纽约金融市场动荡的消息,也得到了纽约当局请他主持大局的邀请。但是,皮尔庞特·摩根没有改变原计划,更没有表现出焦虑,事后人们才知道此举是为了避免市场产生更大猜疑。
皮尔庞特·摩根不是神,处置危机也需要钱。10月23日,皮尔庞特·摩根依靠个人魅力从第一国民银行、国民城市银行和摩根财团调集了2500万美元资金;同时,美国财政部承诺,将对危机处置给予更大支持。
接下来,摩根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开动宣传机器,安抚公众情绪。当日,纽约所有报纸的头条都是类似的消息,《纽约时报》有《摩根的银行联盟将承担信托公司的票据兑现》,摩根自己称:如果公众知道我们银行机构的真正实力,那么他们的信心会很快恢复。
很遗憾,宣传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10月22日,纽约国民商业银行被迫停业;美洲信托公司、西屋电气公司、林肯信托公司的挤兑者纷至沓来,匹斯堡证券交易所已经停止营业……
“既然国家信用体系已经岌岌可危,那么,就从这家公司开始制止这场麻烦吧!”皮尔庞特·摩根所说的“这家公司”名为“美洲信托公司”,是当时纽约州最大的信托公司,资产状况良好却无端被金融危机波及。10月23日下午,该公司总裁奥科雷·索恩电话求助皮尔庞特·摩根,称本公司只剩下120万美元现金,按照现在的挤兑速度无法拖延至下班时间。
下午2点,摩根的300万美元现金准时运送到了美洲信托公司,维持了该公司当日兑付。晚上,摩根再次迅速筹集了825万美元,并承诺自己负担175万美元;次日,在摩根的协调下,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年)也拿出1000万元支持美洲信托公司。有了如此重大的支持,美洲信托公司终于渡过了难关。
皮尔庞特·摩根,别着急,接下来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告急,交易所主席托马斯向摩根财团求援:股票抵押贷款短期拆借利率已经上涨至90%,这在金融市场上简直是天方夜谭,经纪人已经没有任何子弹。托马斯提到,若没有2500万美元救市,当日至少会有50家经纪商破产,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得提前关门上板。
摩根的回应是:“今天,关门时间一分钟都不能提前!”随即,摩根召集主要商业银行总裁集会,再次筹集了2500万美元,要求纽交所主席兰森·H.托马斯立即列明借款清单并对外公布,宣布获得2500万美元融资的消息。
消息传出,整个交易场内马甲乱飞,“摩根万岁”响彻整个大厅。尽管如此,皮尔庞特·摩根神一般的能力未能使得情势好转,10月25日晨,短期拆借利率飙升至150%。尽管摩根又筹集了1000万美元,还是缓解不了整个纽约货币市场的紧张。此后,一个星期之内有8家银行倒闭,再这样下去,摩根财团自己恐怕也会被拖垮。
皮尔庞特·摩根马上就想到了一个新的法子:信用货币,放在金本位时代,要说这是耍无赖也未尝不可。10月25日上午,摩根财团、第一国民银行、国民城市银行联合发行1亿元债券,财政部特准这1亿元债券可以当作现金。注明一下,这1亿元被当作现金的债券没有任何储备。这么做等于皮尔庞特·摩根自己印刷了一堆纸币,然后交给市场,说:这就是钱,您用吧。
之后,皮尔庞特·摩根推出了组合拳。
——几乎所有纽约媒体都反复报道摩根筹集了约2000万美元黄金运往美洲(实际上是假的);
——成立宗教委员会,由牧师出面抚慰公众情绪,让大家从银行门口回到教堂(精神安慰);
——成立公共关系委员会,专门封杀不利于市场的消息传播(涉嫌封杀新闻自由,不过好像已经不是涉嫌了);
——对官方储备水平过低的质疑,摩根的回答是咆哮:“资金储备要是没低于法定水平才羞耻,你的储备金现在不用,还等到什么时候呢!”(违法,而且理直气壮)
为了推销这1亿元“现金”,皮尔庞特·摩根玩了点儿阴招,他先骗不肯接受债券的信托公司老总来谈判,然后将其锁进图书馆的一个空房间,直到这些人就范。
有文献描述了一些近乎戏剧化的场景:凌晨4点15分,皮尔庞特·摩根才露面,威严地说:“先生们,你们看着办吧。”看到大家无动于衷,皮尔庞特·摩根走到联合信托公司总裁爱德华·金的面前,拉了把椅子,逼迫他签字:金,这是你的位子,这是笔!
不知金融大佬被赤裸裸威胁是什么感觉,最后,这些被非法拘禁的金融大佬一个个被迫签字。
……
此后,美国钢铁集团入市,收购经纪商手中的股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健在的信托公司表示将自行筹款维持市场稳定;罗斯福总统表示,为避免市场灾难,此时的市场收购不适用于《反托拉斯法》。
……
11月6日,为避免全球性崩盘,伦敦向纽约发出明确信号,支持纽约700万美元黄金;11月15日,道琼斯指数开盘飘红,危机阴影逐渐淡去。
1907年的金融危机来去倏忽,却是1879年以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五六次紧缩之一,300多家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破产。
危机处置全靠皮尔庞特·摩根在市场上积累起来的个人信誉,据说,这位金融奇才一天工作19个小时,抽20支雪茄,而他的私人医生则不时地给他喉咙里喷些含漱剂,仿佛这位金融家是位上了年纪的拳击冠军,在比赛回合之间休息片刻,恢复精力。
到了这个时候,问题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金融体系存在明显的“顺周期”问题。所谓“顺周期”,以银行体系为例,就是指在繁荣时期对前景过度乐观,对企业过度放贷;反之则反是。仅就银行业行业理性看来没什么问题,企业资产负债,现金流蒸蒸日上,为什么不可以贷款呢?
企业经营现金流不足,为何要给它放贷?我们继续强调:从商业化原则来说,金融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不同,实体经济一旦完成销售,就立即灭失了商品风险,而如果金融业出售一笔贷款,那么风险才刚刚开始,贷款不但存在于繁荣时期,还存在于萧条时期。众所周知,企业现金流、外部环境在萧条时期与繁荣时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在繁荣时期,金融机构所作所为使得经济更热;在萧条时期,金融体系过度压缩信用又使得复苏更加艰难。结果经常是繁荣时期放贷,萧条时期滋生不良又会收缩贷款。
这种看似理性的行为给经济运行和金融业自身带来了很多问题,必须加以控制(不可能禁绝)。如果商业性银行做不到,就交给公共管理部门;如果银行不能做,就交给财政。20世纪兴起的凯恩斯主义就是一种逆周期调节工具,在萧条时期扩大财政投入。对于银行业来说,也存在“逆周期”监管问题,以防止金融机构过分扩张或者收缩。
从1929年大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再到今天,关于“逆周期”的研究仍在继续,核心精神已经非常明晰——依靠监管政策对金融业“顺周期”进行纠偏,对金融危机起到预防作用。
1907年在动荡中过去了,每一个美国人都在问,1907年凭着神一般的皮尔庞特·摩根可以逃出生天,下一次呢?一个国家的命运难道就维系在同为人类的救世主身上吗?如果这个人抛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那么又该如何?
1907年后,一种阴谋论传遍美国——1907年危机是皮尔庞特·摩根自编自导的一场大阴谋。正是在这场危机中,摩根财团旗下的美国钢铁公司并购了田纳西煤铁公司,正常情况下《反垄断法》不会允许他这么做。1907年危机就是皮尔庞特·摩根欺骗罗斯福总统的诡计,目标则是以田纳西煤铁公司并购为起点推翻《反垄断法》。
阴谋论一直都有市场,因此个人无能便可以归咎于别人。阴谋论的腔调我们难以苟同,整个金融体系命悬一线,没有人知道明天是怎样的。皮尔庞特·摩根不可能为了一次并购冒这么大风险,没有人具备精准操控整个市场的能力。无论如何猜测1907年的危机成因,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还是摆在了美国人面前:一个垄断的公共管理机构不被公众允许,一个垄断的个人就能被允许了吗?
就算皮尔庞特·摩根可以成为救世主,但他毕竟是人类,难以逃脱生老病死的循环。皮尔庞特·摩根在世时,人们可以依靠这个老头儿,如果皮尔庞特·摩根不在了呢?谁又能在下一次危机中站出来拯救美利坚?
除了担心,还有恐惧。
换一个角度来看,皮尔庞特·摩根既然能拯救一次全国性的金融危机,自然也有能力去制造一场全国性的金融危机。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皮尔庞特·摩根居然成了公众的敌人、一个妖魔的代名词、一个再适合不过的反面主角。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一个未经选举的非公职人员竟然对一个民主国家的公共资产有这样的控制力,如何不令人惊诧和怀疑?
1913年3月31日,皮尔庞特·摩根溘然长逝。即使再有金融危机,也找不到皮尔庞特·摩根这样能在各种势力之间纵横捭阖的人了。
无论政府的情况如何,像巨人一样驾驭这个国家的金融家再也不会出现了……人们也再也不会允许一个人对他们的财富施加那么大的支配力量,不管是出于好意还是恶意,不管他具有多少才干,多大势力,以及多少天赋。
美联储是私有机构吗
惊恐、怀疑、惧怕,在各种情绪的左右之下,美国各界迅速就成立中央银行达成了共识——我们需要一家强有力的金融管理机构。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美国国会在奥尔德里奇计划的基础上形成了《联邦储备法案》。1913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签署该法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它的核心管理机构)诞生了。
什么是美联储?
《联邦储备法案》开宗明义:这个法案规定建立联邦储备银行,提供弹性货币,提供商业票据再贴现手段,实现美国银行更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及其他目的。
罗伯特·莱瑟姆·欧文是该法案的主要起草者,他曾明言,国民经济会遭遇周而复始的金融恐慌,尤其是农忙时节对资金需求量会骤然上升,法案目标是“让美国不再频发周期性金融恐慌”,手段则是提供“弹性货币”(elastic currency)。否则,周期性金融循环会“对整个美国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动摇国家的根基”。
关于美联储,前几年有一种流行观点,说这是一家被全球顶级财团控制的机构。这种观点惊世骇俗,也很卖座儿。出现这一论断,可能与美联储最初的股权结构有关,阴谋论自来有人愿意相信,不是因为正确,而是这玩意儿能为弱者失败找到理由,为吸引眼球再演绎一下,错误观点就成了流行品种。
抽丝剥茧,分析美联储,我们也从股权结构入手。
按照《联邦储备法案》,美国共有12个联邦储备大区,每区设定一家联邦储备银行,该区域内所有国民银行都有法定义务成为会员,其他州立银行和信托公司如果符合一定条件也可以加入,所有成员机构必须认购相当于其资本额和余额1/6的联邦储备银行的股本。
有了国民银行的股份,美联储就是一家私人机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联邦储备法》明确规定,美联储的运行不受私人股东或者商业银行左右,董事会9名成员,其中6名通过选举产生,另外3名由联邦储备委员会任命。不要说来自地方联储的6名董事可以控制董事会,他们的任命是要经美联储批准的。
退一步说,即使股权机构可以影响董事会,全球所有的董事会也只能停留在战略层面,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层面,即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FOMC有12位委员,其中7位执行委员由总统提名,经国会批准,另外5位由地区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构成。在FOMC会议上,来自政府的执行委员占绝对优势,5位地区联邦储备银行代表,也在州级政府选举中产生,并不代表商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
如果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大家就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
美联储股权结构有点儿类似于今天我们的行业体系,或者说协会:所有的行业管理组织都是由各家企业出钱供养的,但是,能让行业管理组织听会员的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即使在最信奉自由经济的美国也是这样。所谓股权,起不到教科书那么大作用,股权分散条件下股东权力能否落实存疑,否则就不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概念了(内部人控制指企业公司高管层完全控制了公司运营,股东无所作为)。商事公司尚且如此,指望交点儿会费就去指挥美联储是不可能的。
美国建立联邦储备系统是多元集团利益调和的结果,在现有框架内平衡了联邦与州权、东部与西部、工商业与农业等多个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众议院银行货币委员会主席帕特曼这样评论美联储:它也是一个古怪的机构,因为你再也不能想象出一个更笨拙、更复杂的混合体,它既是私人的,又是政府的,既是行政的,又是立法的,既是全国性的,又是地区性的。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初生时期的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还显得很稚嫩,从最初10年来看,施政方针存在着严重的谬误:在经济繁荣时加大货币供应,经济萧条时期又减少货币供应,理由是经济繁荣时期农场主、工商业主需要资金,反之则反是。也就是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完全是“顺周期”的,整个经济周期,只有复苏阶段能刺激经济,繁荣、萧条、衰退期间都会加剧经济和物价波动。
长此以往,一场新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