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粮食生产:60年回顾与20年展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篇
世界粮食安全
“二战”以后,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得到很大改善,粮食增速明显,人民膳食水平不断提高。
世界粮食安全的现状是:总量不足、分配不均,粮食过剩与粮食短缺并存,食物鸿沟难以消除,40多个国家缺粮,10亿人口营养不良,6.9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10亿人口偏胖或超重。
本篇从世界粮食生产、消费、贸易三个角度,回顾了近60年的规律,预测了未来20年的趋势。吃饱、吃好、吃科学是保障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第五章 粮食生产:60年回顾与20年展望
“二战”以后,世界相对和平,农业科技进步明显,粮食生产稳步提升。未来20年,粮食生产仍有望保持上升势头。
1961—2018的近60年来,世界粮食总量增长了2.67倍,粮食单产增长了1.89倍。粮食增产的73%来自单产增长,27%来自播种面积的增长;支撑单产提高的关键技术是优良品种、灌溉、化肥与农业机械等;支撑世界粮食增长的主要地区是中国、美国及印度。中国在高速工业化、城镇化情况下,避免了一些专家预测的粮食产量会下降30%的问题,实现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美国粮食增产主要依赖于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印度粮食增产主要依靠第一次绿色革命,改良并推广优良品种。支撑世界粮食增长的主要品种是玉米、水稻,小作物与杂粮种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我们预测:世界粮食产量还将持续增长,增长的关键因素仍然是科技进步的推力、粮食需求量增加的拉力;到2040年,世界粮食总产有望达到41亿吨,比2018年增长23.9%。
一、粮食产量近60年增长2.67倍
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科技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粮食品种呈现不同的增长态势。进入21世纪后,由于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粮食产量增速逐渐提高,同时世界人口增速放缓,所以出现了粮食增速高于人口增速、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粮食产量跨越了9个2亿吨生产台阶
1961—2018年,粮食产量呈阶段性波动增长,先后经历了稳定增长、缓慢波动增长和快速波动增长三个阶段,共跨越了9个粮食总产增加2亿吨的生产台阶,而同期人口持续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因此出现了人均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且增速越来越高的现象。
1.粮食总产增长是人口增长的1.81倍
近60年里,粮食总产和世界总人口均呈持续增长势头,尽管粮食总产增长波动幅度大于人口增长幅度,但其增速却高于人口增速。1961—2018年,粮食总产增长了2.67倍,是同期世界人口增长的1.81倍,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1)粮食总产增长2.67倍。世界粮食总产从1961年的9027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331158万吨,增量为240783万吨,增长了2.67倍,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337333万吨。以1961年为基期,在1962—2018年的57年中,世界粮食产量相比上年增产的有40年,其中12年增产幅度超过了5%(2004年达到10%,是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余28年粮食产量增速均在5%以下。减产的仅为17年,其中1983年减产4%,是减产幅度最大一年,其余年份减产幅度都在3%以下。以上数据表明,全球粮食产量相对稳定。
(2)人口增长146.9%。1961年世界总人口为30.9亿,全球粮食总产为9.03亿吨。20世纪末期,世界总人口比1961年增加了近一倍,达到60.6亿。在此期间,全球粮食产量虽波动较大,但仍然持续上涨,20世纪末总产达到22.19亿吨,增长1.46倍。2011年,全球总人口已经突破70亿,此时全球粮食产量已达到28.49亿吨。截至201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到76.3亿,比1961年增长146.9%,全球粮食总产为33.12亿吨,同期增长266.78%(见图5-1)。可以看出,1961—2018年,全球粮食产量和世界总人口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
图5-1 世界粮食产量与总人口变化(1961—2018年)
注:本章所有图、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别说明的除外)。
(3)在超过一半的年份中,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1961—2018年,世界总人口稳中有增,粮食总产增长较为迅速。从增长率来看,人口增长率自1961年开始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直至1970年,人口增长率达到2.1%的峰值后,开始呈现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在此期间,世界粮食总产增长率变化波动较大。21世纪以来,世界粮食总产增长率波动程度略有下降,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农业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消极影响相对减少,而同时全球人口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持续平稳增长。1961—2018年,粮食总产增长率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的年份有31年,有26年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粮食总产增长率,其中人口增长率与粮食总产增长率差值最大的年份是1984年,差值达到8.23%。20世纪末,二者差值开始逐渐变小,差值最小的年份是2010年,差值仅为0.5%。
2.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1.44倍
1961—2018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跨越了9个粮食总产增加2亿吨的生产台阶。世界人口虽总量在增长,但增速在下降;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3%,是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44倍。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且增速不断提高。
(1)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3%。从发展阶段来看,世界粮食增产总体趋势向好,平均每年增量达到4224万吨,年均增长2.3%。从增量来看,除了1990—2000年粮食增量为15978万吨历史最低水平,其他阶段都相比上一阶段持续增加,2010—2018年8年增量达到历史最高,年均增量达到7238万吨。从阶段增长率来看,1961—1970年最高,达到36.8%;1990—2000年最低,仅为7.8%。从年均增长率来看,1961—1970年增速最大,达到3.5%;1990—2000年最低,仅为0.7%(见表5-1)。
表5-1 世界粮食产量波动变化
(2)人口年均增长1.6%。以10年为一个阶段对世界人口增长进行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速呈现先急后缓的趋势,1961—2018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长7964万人,年均增长1.6%。其中,1980—1990年增量达到历史最高,为86923万人;在此之后的阶段,人口增量逐渐减少,人口增速放缓。从阶段增长率来看,1970—1980年达到最高水平,为20.5%;1980年后持续下降,在2010—2018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仅为9.7%。从年均增长率来看,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大以及阶段增速放缓,1961—2018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率呈现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2010—2018年年均增长率仅为1.2%(见表5-2)。
表5-2 世界粮食人口的波动变化
(续表)
3.粮食总产跨越9个2亿吨生产台阶
从1961年到2018年,按照平均增产2亿吨作为一个台阶来看,世界粮食生产跨越了9个生产台阶,跨越一个台阶的最短周期为3年,最长周期为10年(见表5-3)。从1961年到2004年,经历了6个台阶,每增产2亿吨需要的年份呈增加趋势;第1、2个台阶的跨越都经历了5年,第3、4个台阶的跨越分别经历了7年和6年,第5、6个台阶的跨越都经历了10年。进入21世纪,粮食增产跨越台阶的速度增快,三个台阶的跨越年份分别为4年、5年、3年,粮食增产迈入新时代。从年均增量来看,最低增量出现在第5台阶,即1984—1994年,年均增量为2126万吨;最高增量出现在第7台阶,即2004—2008年,年均增量为6519万吨。从年均增长率来看,最高增长率出现在第1台阶,即1961—1966年,达到4.3%;最低增长率出现在第5台阶,即1984—1994年,仅为1.1%。
表5-3 世界粮食增长台阶(2亿吨)
4.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量达到141.7千克
从发展阶段来看,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变化趋势呈现先减后增的状态,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量为2.5千克,年均增长率为0.7%。从增量来看,1961—197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量在各阶段中最高,为41.8千克,阶段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14.3%和1.5%;之后开始逐渐下降,1990—2000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增量为-25.4千克,阶段增长率为-6.6%,年均增长率仅为-0.7%。在此之后的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开始逐渐增加,且增速逐渐提高(见表5-4)。2010—2018年,年均增量为5.2千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全阶段年均增量的2倍多。
表5-4 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变化
(二)大豆产量跨越5个5000万吨生产台阶
由于饲料粮的增长速度快于口粮的增长速度,所以大豆产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谷物产量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中国对大豆需求量的增加,拉动了全球大豆生产量的增加。
1961—2018年,大豆产量增长势头非常明显。近60年里,世界大豆总产量增长了11.97倍,在2017年产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对大豆生产进行阶段性分析,我们发现,大豆总产量前期增长平稳,进入21世纪后增速明显提升,前后共跨越了5个5000万吨生产台阶。
1.大豆产量增长11.97倍
1961—2018年,世界大豆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1961年大豆总产量为2688万吨,2018年总产量为34871万吨,增长了11.97倍。如图5-2所示,大豆产量在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35303万吨;以1961年为基期,在1962年到2018年的57年中,增产年份为43年,累计增产42395万吨;减产年份为14年,累计减产10212万吨,增产量是减产量的4.15倍。
图5-2 世界大豆产量及增量变化(1961—2018年)
2.大豆产量年均增长率为4.6%
按照10年一个阶段,对大豆产量进行阶段性分析,从增长趋势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大豆产量整体呈波动性增加的趋势,且增速较为平稳;21世纪后,大豆产量、增速均在波动中增长,其中2009年和2012年波动较大。2000—2010年和2010—2018年两个阶段,增量最多,分别为10378万吨和8362万吨;1961—2018年,年均增量超过500万吨。1980—1990年和2010—2018年阶段,增量分别为2742万吨和8362万吨,年均增量分别为274.2万吨和836.2万吨。从阶段增长率来看,1970—1980年最高,达到85.4%。进入21世纪后,大豆产量增量迅速提高,2000—2010年增量较1990—2000年增量增加了0.96倍,超过了前20年的阶段增量,创历史新高。从年均增长率来看,除了1980—1990年、1990—2000年和2010—2018年以外,其他阶段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1961—2018年的年均增长率,1970—1980年最高,达到6.4%,1980—1990年最低,仅为3.0%(见表5-5)。
表5-5 世界大豆产量阶段变化
3.大豆产量跨越5个5000万吨生产台阶
1961—2018年,按照平均增产5000万吨作为一个台阶来看,世界大豆生产跨越了5个生产台阶,跨越每个台阶耗费的时间为5~18年(见表5-6)。耗费的时间呈下降趋势,跨越前两个台阶均花费了18年。进入21世纪,大豆增产跨越台阶的速度加快,跨越后三个台阶耗时分别为7年、6年和5年,逐阶段递减。从年均增量来看,最大增量出现在第5台阶,即2010—2015年,年均增量为1164.4万吨。从年均增长率看,最高增长率出现在第1台阶,即1961—1979年,增长率为6.9%;最低增长率出现在第2台阶,即1979—1997年,增长率为2.7%。
表5-6 世界大豆产量增长台阶变化(5000万吨)
二、粮食单产近60年增长1.89倍
近60年来,粮食单产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推动单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化,以及政策调动农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导致粮食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干旱、洪涝等气候因素,以及政策对农业投入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各类粮食增产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虽波动幅度不一,但整体增长势头明显。
(一)粮食单产跨越3个生产台阶
1961—2018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了1.89倍,前后共跨越了3个750千克/公顷的台阶。
1.粮食单产增长1.89倍
世界粮食单产从1961年的1345千克/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3882千克/公顷,呈持续增长趋势,增长了1.89倍,在2017年达到3931千克/公顷,创历史新高。以1961年为基期,在1962—2018年的57年中,世界粮食单产较上年增加的年份有40年,累计增产3314千克/公顷;减产的年份有17年,累计减产777千克/公顷,增产量是减产量的约4.3倍;粮食单产增量最大的3个年份分别是2004年(239千克/公顷)、1984年(181千克/公顷)和1978年(167千克/公顷),减产幅度最大3个年份分别是1988年(90千克/公顷)、2005年(87千克/公顷)和2012年(71千克/公顷),如图5-3所示。
图5-3 世界粮食单产与增量变化(1961—2018年)
2.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为1.9%
世界粮食单产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单产增量为44.5千克/公顷,年均增长1.9%。从不同阶段增量来看,1990—2000年粮食单产增量历史最低,为280.2千克/公顷;1980—1990年增量为全阶段最高,增量达到569.4千克/公顷。1961—1970年阶段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30.3%和3.0%;1990—2000年的阶段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最低,分别为10.4%和1.0%(见表5-7)。
表5-7 世界粮食单产阶段变化
3.粮食单产跨越了3个生产台阶
1961—2010年,世界粮食单产跨越了3个每公顷750千克的台阶,每个台阶的跨越周期为17~20年(见表5-8)。从1981年开始,粮食增产跨越台阶的速度相对较快。从年均增量来看,最低增量出现在第1个台阶,即1961—1981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量为43.5千克/公顷;最高增量出现在第2台阶,即1981—1998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量为45.5千克/公顷。从年均增长率来看,最高增长率出现在第1台阶,即1961—1981年,达到2.52%;最低年均增长率出现在第3台阶,即1998—2015年,仅为1.33%。
表5-8 世界粮食单产台阶变化(750千克/公顷)
(二)大豆单产跨越4个生产台阶
1961—2018年,世界大豆单产持续波动上涨,大豆单产增长了1.47倍,前后共跨越了4个生产台阶。
1.大豆单产增长1.47倍
1961—2018年,世界大豆单产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61年的1129千克/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2791千克/公顷,增长了1.47倍;2017年,世界大豆单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2849千克/公顷。以1961年为基期,在1962—2018年的57年中,世界大豆单产较上一年增加的年份为34年,累计增量为3686千克/公顷,减产年份为23年,累计减量为2023千克/公顷,增量是减量的1.8倍(见图5-4)。
图5-4 世界大豆单产与增量变化(1961—2018年)
2.大豆单产年均增长率为1.6%
从大豆单产的阶段性变化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豆单产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其阶段增量在1970—1980年和2010—2018年两个阶段略有下降,阶段增量分别为120千克/公顷和212千克/公顷,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1.0%,均低于整体年均增长率。1980年后,大豆单产增量和增速双双走高。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的增量分别为296千克/公顷和409千克/公顷,年均增量为29.6千克/公顷和40.9千克/公顷。从年均增长率来看,1961—1970年、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三个阶段年均增长率高于整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1.7%和1.7%(见表5-9)。
表5-9 世界大豆单产阶段变化
3.大豆单产跨越了4个生产台阶
1961—2018年,以平均375千克/公顷作为一个台阶来分析,世界大豆单产跨越了4个台阶,每个台阶的跨越年份为10~16年(见表5-10)。1961—2018年,共经历了4个增产375千克/公顷的台阶,跨越第1台阶仅耗时10年,跨越后3个台阶分别耗时14年、16年和15年。从年均增量来看,最大增量出现在第1台阶,即1961—1971年,为39千克/公顷。从年均增长率来看,最高增长率仍出现在第1台阶,为3.0%;最低增长率出现在第3台阶和第4台阶,即1985—2001年、2001—2016年,均为1.2%。
表5-10 世界大豆单产增长台阶变化(375千克/公顷)
三、粮食播种面积近60年增长27%
近60年来,全球粮食播种面积增长27%。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生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的速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快的国家或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最快,有的国家或地区下降幅度高达30%左右,粮食减产也达30%。实际上,城镇化、工业化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播种面积不会有大扩张,甚至面临可播种耕地退化或减少的威胁,城镇化建设对周边农村土地的攫取,消费需求升级引发对种植粮食土地的用途转换,以及工厂式单一种植对地力的掠夺引发生态环境恶化,都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急剧下降。
(一)城镇化率提高拉低粮食播种面积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要占用土地,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证粮食安全又必须保护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再加上比较效益差距过大,我们往往会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整体来看,粮食播种面积与城镇化率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以1989年为时间节点,两者关系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61—1989年,粮食播种面积由67181.6公顷增加到77041.5万公顷,增长了14.68%,城镇化率由34.2%增加到42.6%,增长了24.56%,城镇化变动率明显高于粮食播种面积变动率,且两者变动差距呈拉长趋势;1989—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到85301.3万公顷,增长了10.72%,城镇化率增加到55.3%,增长了29.81%,城镇化变动率约为粮食播种面积变动率的3倍,两者变动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在2016年之后,粮食播种面积增长趋势明显减缓,而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另外,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导致的土地抛荒等问题,把城镇化用地与保护基本农田的矛盾推向白热化。这不只是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而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国际问题,只是在人均耕地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一问题并不突出。
(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
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日本、韩国推行“六次产业化”,欧美国家倡导绿色农业旅游项目,以及中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非常乐意响应政府号召,把农田的粮食生产用途改变为休闲、娱乐、旅游等用途。非农项目涌入农村带来的耕地资源挤占、农业生产功能转移等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功能的矛盾。从农业种植结构来看,调整种植结构的政策导向是粮食减产的原因之一:2019年,玉米饲料消费及残余量达73041.9万吨,约为1961年的7倍;大豆饲用消费量达2698.9万吨,约为1961年的10倍。2012年的谷物种植面积较1989年减少344.6万公顷,较1976年减少1416.5万公顷。1961—2018年,世界蔬菜种植面积、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增长了1.5倍和1.7倍,可见农业结构调整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环境污染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粮食安全涉及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疫病防控、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多个方面。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及气候变暖等问题,将不断影响粮食种植环境。1990—2018年,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增长2.18倍和2.05倍。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加上工业污染及城市生活废物、废水污染,使农业生态环境一度出现恶化——我国曾经有5000万亩耕地因严重污染,不宜进行粮食种植。国家环境保护攻坚战、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的开展,遏制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但要恢复并改善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任务十分繁重。
四、推动粮食增长的主要国家与技术
近60年来,推动世界粮食增长的国家是人口大国、农业技术强国;世界粮食增产的技术主要有滴灌、农业机械等技术。粮食单产对粮食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达73%,土地面积的贡献率为27%。随着粮食播种面积增长速度放缓,粮食单产基本决定着未来粮食产量的增长空间。
(一)主要国家:中国、美国及印度
从世界粮食增量来看,1961—2018年粮食共增产240783万吨,增产状况随时间递增,其中2010—2018年增产最为显著;从粮食增产排名前10位国家来看,主要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乌克兰、加拿大、孟加拉国,粮食合计增产达184651万吨,占全球粮食总增产的76.7%。以10年为一阶段,长期稳定在粮食增产贡献前10位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总体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从粮食增产排名前3位国家来看,粮食合计增产达116527万吨,占总增产的48.4%,中国、美国及印度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较大。1961—2018年,中国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达21.2%,是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国家(见表5-11)。
表5-11 世界粮食增产前10国家变化情况
(续表)
(二)主要品种:玉米、稻谷、小麦
从1961—2018年粮食增产的主要品种来看,玉米产量增长最为显著,共增产94259万吨,占同期粮食增产240783万吨的39.1%,占谷物增产208600万吨的45.2%(见表5-12);稻谷产量增长居第二位,共增产56635万吨,分别占同期粮食增产、谷物增产的23.5%、27.1%;小麦产量增长居第三位,共增产51169万吨,分别占同期粮食增产、谷物增产的21.3%、24.5%;
表5-12 主要作物分阶段产量增量变化(万吨)
从不同作物占粮食总产比重来看,2010—2018年与1961—2018年比较,玉米增产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大豆增产占比上升1个百分点。
综上分析,60年来,推动粮食总产增加的主要作物是玉米、稻谷和小麦。
(三)关键技术: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
从农业增产的关键技术来分析,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代表了世界粮食增产技术的变化,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是近60年来粮食增产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农药、地膜覆盖、生长调节剂、滴灌、无人机等技术也得到广泛使用,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关键要素:单产贡献率达73%
1961—2018年,粮食单产贡献率达73%,面积贡献率为27%。以10年为阶段,粮食单产贡献率在1980—2000年最为显著:1980—1990年粮食单产贡献率达101.8%,1990—2000年大豆单产贡献率达134.1%,而面积贡献率均为负值。这就说明在该阶段,世界尤其注重粮食单产的提升。另外,1980年之前与2000年之后的数据显示:2010—2018年的单产贡献率仅为62.2%,低于1980年之前的单产贡献率;而2010—2018年的面积贡献率为37.8%,高于1980年之前的面积贡献率。这就说明,在该阶段,世界粮食种植尤其注重规模经营和规模经济效益。综上所述,粮食增产关键要注重单产提升和保持规模经营。
五、2040年粮食总产将达41亿吨
综合考虑世界人口增长、农业资源变化以及生物能源等因素,到2040年,粮食总产潜力有望达到41亿吨;单产呈阶段波动但总体增加的趋势,有望增长1.66%;由于生产支持政策力度的加大,粮食种植面积增长潜力可能达10.29亿公顷。
(一)粮食总产有望达到41亿吨
1961—2018年,全球粮食总产持续波动上涨,以10年作为一个阶段来分析,粮食总产增长率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在1990—2000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2000—2010年粮食总产年均增长率为2.31%,2010—2018年粮食总产年均增长率为2.65%。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考虑世界人口增长、农业资源变化以及生物能源等因素,以1.2%、1.8%和2.5%的年均增长率对2030年、2040年和2050年世界粮食总产进行预测,结果得到:以1.2%较低增速预测,203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37.8844亿吨,204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41.0635亿吨,205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45.0374亿吨;以1.8%中等增速预测,203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40.2688亿吨,204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45.0374亿吨,205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50.9983亿吨;以2.5%较高增速预测,203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43.0505亿吨,204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49.6737亿吨,2050年粮食总产可能达到57.9526亿吨。
(二)粮食单产年增速将达1.66%
1960—2018年,粮食单产呈阶段波动但总体增加的趋势,单产增长率浮动较大,年均单产增长率为1.97%。进入21世纪以后,单产增长率波动幅度减小,2000—2010年的年均单产增长率为1.41%,2010—2018年的年均单产增长率为1.56%,2000—2018年的整体年均单产增长率为1.49%。在此基础上,以0.05%、0.1%和0.15%的增长趋势,我们对2030年、2040年以及205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进行预测,结果得到:以0.05%较低增速预测,203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1.61%,204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1.66%,205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1.71;以0.1%中等增速预测,203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1.66%,204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1.76%,205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1.86%;以0.15%较高增速预测,203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1.71%,204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1.86%,2050年世界粮食单产增长率可能达到2.01%。
(三)粮食种植面积有望达到10亿公顷
1961—2018年,粮食种植面积整体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由于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农作物品种改良,过去无法耕种的盐碱地、干旱地有望得到利用,未来世界粮食种植面积仍有可能稳步增长。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5%的增长率对2030年、2040年和2050年的世界粮食种植面积进行测算。2010—2018年世界粮食种植面积增长了7.1%,年均增长率约为0.9%(见表5-13),则2010—2020年的增长率约为8.5%,因此2020—2030年世界粮食种植面积增长率可能为8.93%,2030—2040年种植面积增长率可能为9.37%,2040—2050年种植面积增长率可能为9.84%。结果得到,2030年世界粮食种植面积可能达到9.42亿公顷,2040年可能达到10.29亿公顷,2050年可能达到11.31亿公顷。
表5-13 世界粮食种植面积阶段增长率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