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随柳而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从《金瓶梅》说开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记得今年开春的时候,我走出乡村书房,漫步到小中河堤岸,堤上杨柳泛出绿芽,忽见河边待耕的大田上,几位大农机驾手正休息玩耍,其中我最熟悉的三儿手持一根树棍,猛抽一样东西,那东西刚离地一尺,他又甩棍将其击向远方,其余几位便大声喝彩。我走过去说:“嗬,练习打高尔夫球啦!”他们便都摇头笑,三儿告诉我:“杨柳发芽儿,打柭柭!”我听成“打饽饽”,置疑:“农村人最珍惜粮食,怎么会把饽饽当球打呀?”三儿解释:“不是吃的那个饽饽,这是老辈子传下的玩意儿,如今比我年轻的全不会了,这不,我教给他们哩!”那几个比他年轻的农机手就说:“挺来劲的!”“比高尔夫还过瘾!”
最近闲来乱翻书,从明朝刘侗、于奕正编的《帝京景物略》里,发现确有三儿随口道出的古民谣,全首是:“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柭。”奇怪的是查《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不收“柭”这个字,查《康熙字典》,才找到,其发音词意竟有八种之多,经推敲,其中“北末切,音拨,棓也,击禾连枷”一条可采,三儿从老辈子那里听来的“打柭柭”正是“打拨拨”的音。但“棓”却发“棒”的音,就是以往用来摔击收割后的禾穗使其脱粒的工具——连枷。三儿开春那天用树棍击打一个根核,只是一种“仿意”,按《帝京景物略》的解释,打柭柭的玩法是:“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古所称击壤者也。”高尔夫球的玩法是一击球飞,比较简单,而打柭柭却必须第一下击起第二下击飞,技巧性高出许多。不过刘侗他们断定打柭柭也就是古代的击壤,似尚可讨论。清朝沈德潜那流传很广的《古诗源》,开篇第一首古诗就是《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题解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细品这首四千多年前民歌的蕴味,我总觉得那作歌的老人不会是一边打柭柭一边吟唱,他的“击壤”应该就是用锄头击碎田地里板结的土块。
包括“打柭柭”在内的那首古民谣,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已习惯随柳而动。杨柳是最易成活并且广布东西南北中的树种,春天最早抽芽,冬日最晚落叶。古民谣里随柳而动的四种民间体育运动,细想是非常有道理的。“杨柳儿活,抽陀螺。”为什么这个时间段需要抽陀螺?因为冬闲过后,人们的腰腿臂腕都相对养娇了,需要通过抽陀螺这种运动来把相关的肌肉关节放开使其恢复活力。“杨柳儿青,放空钟。”“放空钟”也就是抖空竹。抖空竹有与抽陀螺相同的健腰腿臂腕的功用,但不能像抽陀螺那么凶猛,需要更高的平衡能力与更巧妙的柔性发挥,特别是让左右臂腕都能得到锻炼,这无疑是春耕春播过程中最佳的准备活动与事后舒解方式。“杨柳儿死,踢毽子。”当然杨柳并不是真的死了,只不过柳叶落尽的冬眠期里沉睡得如同枯死罢了。这时早已完秋,粮进仓,过年忙,人们的血脉轻易不能周转全身,老弱病残会首先觉得腿冷,于是用踢毽的办法先把腿血激活以温暖全身,就成为非常适合的运动了。我写这篇文章时,温榆斋外面就有村民在踢毽嬉戏。尽管生活中还有诸多的不如意,但人们既然到处生活,也就处处自发地激荡起欢乐的浪花,娱人娱己,以把《击壤歌》开篇的坚韧而自信的民间生命之歌继续谱写下去。
当然,所有这些运动方式,都可以在任何季节里采纳,都会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古民谣里随杨柳荣枯而变换运动方式的说法,确实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冬至后,数九寒天开始,古人在苦寒期里,也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消寒”,“冬天到了,春天还远吗?”贴出一张《九九消寒图》,人九后每天划掉一块,八十一天划完喜迎新春,也是一桩快事,而各种《消寒图》里,最有名的也是以杨柳为题材,随柳而动的,那就是把“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字每天用墨填实一笔(“垂”和“风”当然需是繁体的),填完最后一笔,跑到田野里打柭柭,那该是多么快活的事啊! 从《金瓶梅》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