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从《金瓶梅》说开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的书面发言
我认领的题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我以《红楼梦》的当代阐释为例,发表三点意见。
第一点:应该以全球视野,确立人类共享文明的概念。
全球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还有自己的文字,以各民族母语写成的经典文本,既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也是全人类共享的心灵滋养。
比如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它就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的民族经典,也是其他民族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重要的窗口,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与美学创意,应该是人类共享文明的组成部分。
这些年我在中国为向当代人推广《红楼梦》,做了不少努力。在告诉同胞们《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瑰宝的同时,我总是同时告诉大家,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经典都值得尊重,各民族间交往,各自的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就成为交往中的文化名片。在文学领域,比如古希腊有三大悲剧家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以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杰出戏剧,印度有迦梨陀娑的戏剧如《沙恭达罗》,日本有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阿拉伯世界有《一千零一夜》,意大利有但丁的长诗《神曲》,英国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西班牙有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朝鲜有戏剧《春香传》,德国有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法国有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丹麦有安徒生的童话,俄罗斯有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美国有马克·吐温的幽默小说,古巴有何塞·马蒂的诗歌,等等。我是把《红楼梦》并列于其中,来向当下的中国同胞推介的。
以全球视野为前提,把中华传统文化放置在人类共享文明之中,我以为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代阐释的一个基点。要避免给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排座次。中华文化的当代阐释固然有利于提升民族自尊、自信,但不要将其引入狭隘的民族自恋、自傲情绪中。有种观点,就是今后的世界,将以中华文化为尊,为引导,我不认同。我的看法是,今后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经过时间考验,证明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又特别是其中的精华,将在平等的前提下,融汇为人类丰厚的共享文明,人类将在这共享文明的发展中,走向大同。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人类共享文明,离不开世界汉学界的襄助。以《红楼梦》为例,从十九世纪起,就陆续有外国汉学界的努力,将它翻译介绍给中国以外的读者。《红楼梦》的内涵是与人类中所有善类的心灵相通的,但是,它的文本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又特别难以消化,这就需要有耐心,除了汉学界不断地对已有的译本加以修订改进,并增加新的译本外,也需要有一些汉学家以红学为专业,写出学术著作,以及普及推广的通俗文章,告诉大家如何通过阅读《红楼梦》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点:应该重视90后、00后的新生代,面对他们,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阐释中要注入新的元素。
中国的90后这茬人,最大的一批当中,已经有不少在今年(2014年)从大学本科毕业,到社会上从事不同的职业,而且会陆续进入婚姻殿堂,生儿育女。00后这茬人呢,其中最大的已经进入中学,心智开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就生活形态而言,他们离传统已经非常遥远,他们普遍使用手机、电脑,电子化、数码化已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常态。网上购物、手机阅读,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应该重视90后、00后这两茬人组成的新生代。无论在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和阐释的方式方法上,面对他们,都必须注入新的元素。
我在近十几年推广《红楼梦》的社会实践中,非常重视跟这些新生代的沟通。以往对《红楼梦》的主流阐释,要么强调其表现了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导致的恋爱悲剧,要么强调其中有反封建的萌芽状态的新兴市民阶层人物,或将其概括为一部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教科书,这些阐释依然可以存在并继续繁衍,但是,却很难令年轻一代产生共鸣。当下中国的几茬年轻人,陆续被卷入了世界一体化的经济进程,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备感压力,我跟他们谈《红楼梦》,就特别强调《红楼梦》里那“人生着甚苦奔忙”的终极追问,强调贾宝玉那“世法平等”的诉求,我强调要文本细读,从“迎春独在花阴下用花针穿茉莉花”这样一个以往被读者和红学家忽略的描写中,揭示出没有竞争力的懦弱生命也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生命尊严与人生乐趣,这样引导年轻读者去领会《红楼梦》的精髓,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另外,我特别注意面对看动漫、打电子游戏长大的这一代人,要摒弃那种说教式、灌输式的刻板讲述,把我对《红楼梦》探究的心得,像侦探小说那样,设置悬念,层层剥笋,加以表达,又总是注意平等相待,一再申明我的观点可能不对,仅供参考,结果受众甚广,吸引到许多年轻人,他们果然并不都认同我的观点,但是正是通过我的阐释,他们开始尊重《红楼梦》、阅读《红楼梦》。
建议国外的汉学界,也要重视你们那里的90后、00后的新生代,他们对中国的兴趣,不消说正旺盛地增长着,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是面对语言文字的障碍,会倍感隔膜。因此,除了继续高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建议也能有部分的汉学家,腾出部分的精力,面对你们本民族的年轻人,讲述,或写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性的阐释,将中国这边普及传统文化的某些文本翻译成你那边的文字,也应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第三点:应该鼓励创新,百家争鸣,凡能自圆其说的观点,都应给予尊重。
在中国,研究传统文化的国学,在中国以外的汉学,作为一门学问,一种学术,都应该鼓励创新,真正做到百家争鸣,要有“多岐为贵,不取苟同”的学术胸襟。凡能自圆其说的观点,都应给予尊重。
《红楼梦》里写到的大观园,有一副贾宝玉拟的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我觉得这两个优美的句子,正可以用来比喻国学和汉学的关系,当代中国需要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求得良性的发展,而汉学界也可以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自己那个民族的同时,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多更快地融汇进人类共享文明之中。
2014年10月于北京 从《金瓶梅》说开去